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风险防范及优化路径探讨

2023-09-13董文灿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16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董文灿

(鱼台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鱼台 2723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改革和发展点明了新的方向。在新形势下,为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良性发展,有效且可行的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探索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优化路径。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是构成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总体来说较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沟通的渠道都建立起来了,且已经初见雏形。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缺乏完整的架构系统,主要表现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来执行,但目前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单位缺乏内部控制专业人才,这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单位的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导致内部控制规范执行不到位;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工作不够精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效果不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防范

(一)风险防范的意义

在日常经营及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必须得到充分评估和防范。风险防范在多个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能够不断识别和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促进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其次,能够优化单位管理流程和管理决策,减少管理成本和资源的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此外,风险防范还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下进行管理和运营,提高单位的合规性和规范性,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二)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点

1.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相对较晚,缺少系统的、健全的、实用性强的控制机制。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都以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为准则,没有制定符合单位自身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意味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融合业务工作,尤其是对重点项目和关键节点的控制。这导致了许多问题,包括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环节缺失或不完备、对风险的评估不足和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进一步导致内部控制措施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从而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管理。比如,单位组织机构建设中部门职责分工不清晰,岗位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与职责划分不相符,不仅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也阻碍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

2.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有效实施的基础性保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都开展了内部控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内部控制意识较为欠缺,单位内部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未形成合力。管理层聚焦主责主业,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从态度上不重视内部控制,导致单位整体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也存在不足,甚至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不能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中。薄弱的内部控制意识导致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定制度来应付检查,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风险管理不到位

风险和目标息息相关,从内部控制的层面来讲,在辨认和分析过风险之后,理应通过实施一些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降低在单位可承受范围内。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实践来看,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对于关键环节的把控不够,有效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的情况。随着风险向隐蔽性和多样性转变,单位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能力不足,加之单位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这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掌握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往往出现被动应对的局面,很可能由于处置不及时,造成风险不断扩大,从而对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有的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冒着风险进行违规运营,损害了单位整体利益。

4.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机制以及范围不够完善,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导致监督工作不到位,外部监督往往只针对财报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单位的实际情况了解并不足,影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致使内部控制管理无法得到优化,内部控制质量不佳。第二,评价工作存在形式化,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只是为了应付相关监管部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大多由单位的财务部门开展,因而使得内部控制评价的专业性以及科学性不足,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三,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过程无法做到完全独立和公正,评估结果与绩效脱节,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出现“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现象,造成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不足,工作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不高,评价有效性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5.财务管理不规范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必须采取有效且可行的方式方法来加强资金的管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多种问题,财务审核不严谨、资产清查靠经验、采购流程混乱、缺乏审批机制、岗位职责不明确、信息化程度较低以及缺乏定期审计和检查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管理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导致资金浪费和损失。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通常是根据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建立的,单位很少考虑从实际管理流程中发现问题,主动建立制度来规范管理,防范类似问题的发生。例如,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情况普遍存在,部分单位工程项目概算不科学,工程项目变更手续不完备,项目资金多头管理等。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需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制度,包括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流程等,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能够朝着制度化方向顺利展开。接下来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其中包括完善组织架构、规范管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形成健康、稳定、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尽可能调动所有内部控制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监控、监督检查等,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施行。除了以上手段,还需要建立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内部控制信息,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二)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建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认知和觉悟,可以通过加强对内部控制意识和文化的培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文化的作用,促进内部控制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可持续性,使全员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从上至下形成合力,真正树立起执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建设培训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发现问题时,能够有能力地及时采取对策去解决,将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强化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风险管理,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必要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首先,可以从过往经验、变化趋势和公共信息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风险识别计划,对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识别,在此过程中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必须按照严重轻缓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定等级和优先级,确定哪些风险最需要关注和控制,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个综合的风险分析,以便于全面、准确地评估风险。其次,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由此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明确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措施,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应对风险,能够及时控制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后,建立信息化风险管理系统,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和机制,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自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优化。

(四)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其次,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需要根据单位的特点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最后,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确保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真实性。同时,要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考核以及结果的运用挂钩。比如,从单位内部管理层面,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及有效性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将各部门及负责人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执行情况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使用等挂钩,达到以“考”促“建”,全面提升管理成效。通过以上步骤,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风险。

(五)优化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首先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有针对性地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财务报告等,明确资金的来源、去向、使用范围等,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其次加强单位的预算管理,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和完整性,严格执行全面监督,由此达到预算收支平衡和资金的合理配置。

最后为确保资金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对单位资金活动及使用状况进行动态监督与审查,单位应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严格审批流程,确保资金使用符合规定和法律法规要求,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这样能够有效防范资金的滥用行为,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认真探索思考风险防控措施,并将其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流程中,实现财务管理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营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规范运作的关键环节,应从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直面本单位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效地防止和控制风险,确保单位实施有序、合理、有效的管理,规范运作,切实履行职责,提升社会信任度。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行政学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协办单位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