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常发重要传染病的防控

2023-09-13

中国乳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布病布鲁氏菌口蹄疫

孙 洁

沂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临沂 276300

0 引言

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现阶段奶牛的重要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573号》中规定,口蹄疫属一类动物疫病,布鲁氏菌病属多种动物共患的二类动物疫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牛结核病属二类动物疫病。奶牛一旦发生这些疫病,不但影响泌乳量,还会严重影响乳品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产生公共卫生安全问题[1]。本文根据奶牛饲养实际情况,制定奶牛重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并进行检验检疫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防控人兽共患病的扩散和传播,以从源头把控奶牛健康关、奶源安全关,为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构筑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铜墙铁壁。

1 牛结核病

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是《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确定须重点防治的8 种畜间人兽共患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奶牛饲养量大、调运频繁等原因,我国牛结核病在奶牛群体中仍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奶牛结核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2]。

1.1 诊断要点

1.1.1 流行特点

牛结核病的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有牛型、人型及禽型三种类型,以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力最强。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源广、传播速度快、治愈率低。奶牛最易感,水牛、黄牛、牦牛、鹿等多种动物也易感,人也有易感性[3]。通过病牛、病畜及病人,经排出的痰液、乳汁、粪尿等污染的饮水、草料、空气及环境等传播,人食用了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奶、肉时,易感染。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若检疫不严格、没有及时消灭阳性牛,则会导致较大面积的交叉感染。

1.1.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牛结核病潜伏期一般为16~45 d甚至长达数年,呈慢性经过,以泌乳量减少、逐渐消瘦和干咳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肺结核病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短干咳,渐变为湿咳;随之咳嗽加重,呼吸增数,轻微气喘,肺部听诊有摩擦音;有淡黄色黏液或脓性鼻液。贫血。但体温一般正常或稍高。病程顽固,经久不愈。

(2)淋巴结核可见于各型结核病的各个时期,体表淋巴结肿大明显,如咽喉淋巴结核肿大,可引起吞咽、嗳气障碍。

(3)乳房结核以后方乳腺区的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两乳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大小不等、凹凸不平,无热痛;乳汁变稀,有时混有脓块。

(4)肠结核多见于犊牛,腹痛、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后期顽固性下痢,粪便粥样带血或脓汁,腥臭。

(5)中枢神经系统受结核分枝杆菌侵害时,在脑和脑膜等处可发现粟粒状或干酪样结核而表现神经症状,多呈癫痫样发作,转圈运动或运动障碍等。

1.1.3 实验室诊断

对于疑似牛群,主要的诊断方法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已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牛,应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细菌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免疫学等实验室诊断相结合,作为主要诊断方法[4]。

1.2 防控策略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规划(2022—2030年)》对牛结核病目标是:到2025年,25%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场(户)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到2030年,50%以上的规模奶牛场养殖场(户)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为此,必须严格落实监测净化、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1.2.1 监测净化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场所的疫情监测力度,及时准确掌握结核分枝杆菌分布和结核病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病风险,及时发布疫病预警信息。建立个体完善的奶牛档案和可追溯标识,发现感染牛要及时溯源并持续监测。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病一案、一场一策”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净化方案,分区域、分步骤、有计划统筹推进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在非结核病疫区,要定期检疫,坚决淘汰阳性牛,最大限度淘汰患病牛,加速牛场结核病的净化[5]。

1.2.2 检疫监管

加强对奶牛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牧发〔2019〕2号),切实搞好跨省调运奶牛的产地检疫和流通监管。

1.2.3 无害化处理

加大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力度,构建以选址科学、定期消毒、病死奶牛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为主要内容、持续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促进奶牛养殖业转型升级;对结核杆菌阳性牛要及时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培育奶牛结核病阴性群。

2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农业农村部《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确定须重点防治的畜间人兽共患病之一。

2.1 诊断要点

2.1.1 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为布鲁氏菌,以牛种菌株种型、羊种菌株种型为主,在牛羊混养地区,存在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跨畜种混合感染情况。华北、西北和东北牧区或农牧区多发,近年有向南方扩散蔓延态势。无明显季节性,一般呈散发,羊种布鲁氏菌有时呈地方流行性。

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以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在牛的布鲁氏菌病中,母牛比公牛易感,成年牛比犊牛易感。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感染的妊娠母牛,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的布鲁氏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都含有布鲁氏菌[6]。

2.1.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4~180 d。感染病牛显著的临床特征是妊娠5~8 个月的母牛流产,部分病牛流产后出现胎衣滞留,并伴发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最终导致不孕。新发病地区的病牛流产较多,老疫区少,但病牛表现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关节炎、胎衣滞留、子宫积脓症状较多。公牛睾丸肿大,触摸疼痛,并有附睾炎、关节炎,有时发生坏死、化脓。

2.1.3 实验室诊断

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奶牛全乳环状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诊断。近年来,使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快速检测牛布鲁氏菌病,方法快速简便,测试过程1~2 min即可完成,试剂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7]。

2.2 防控策略

农业农村部《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中对布病的防控目标是:到2025年,50%以上的牛羊种畜场(站)和25%以上的规模奶畜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到2030年,75%以上的牛羊种畜场(站)和50%以上的规模奶畜场达到净化或无疫标准。为此,要严格按照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2年12月29日联合发布的《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的要求,做好防控工作。

2.2.1 畜间疫情处置

规模养殖场(户)要制定布病疫情报告和应急处置预案,发生疑似病例时,要及时向所在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疫情报告;散养户发现有流产等疑似病例时,要及时报告村级动物防疫员或乡镇动物防疫人员,或直接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和《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处置,扑杀患病牛;严格隔离阳性牛,连续2 次间隔30 d检测为阴性的,方可解除隔离;奶牛隔离区内要配备专用挤奶设备和全密封巴氏高温杀菌设备,分区挤奶,对阳性奶牛所产的鲜奶必须进行巴氏高温杀菌,隔离区每天至少2 次全面彻底消毒;病死、扑杀的牛,患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的胎儿及胎衣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对病牛及阳性牛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严格消毒;污染的饲料、垫料和阳性奶牛粪便等,可进行深埋发酵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法;对阳性奶牛污染的牛舍、运动场、挤奶厅、运输设备、用具、物品等,要每天至少2 次严格消毒,并持续2 周以上。

2.2.2 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和人员防护

养殖场(户)要坚持自繁自养,必需引种时,事先做好引进动物的疫病检测或查验检测报告,严防购入病牛和隐性感染牛;要加强日常管理和临床巡查,一旦发现奶牛有流产、不孕、乳腺炎,公牛有睾丸肿大、关节炎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并送检,做进一步诊断;详细记录和保存养殖、免疫、检测、诊疗、消毒、无害化处理、生物安全管理等记录,并做好各项档案和标识管理。及时清理奶牛场、奶牛舍、场区内环境卫生,对圈舍、道路、产房、用具、饲槽水槽以及隔离舍、装卸台、周转区、进出车辆、更衣室等,分别选用1∶400氯制剂、2%~3%火碱等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重点做好饲养饲喂人员、产房工作人员、配种和挤奶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以及疫病防治人员的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如有刮伤、破损,要及时冲洗消毒、包扎。每年要定期体检,发现患有布病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进行治疗。

2.2.3 规范免疫措施

按照国家和当地布病免疫政策要求做好布病免疫工作,免疫县非免疫场和非免疫县免疫场应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备。科学选择疫苗,对规模场实行程序免疫,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确保畜群应免尽免,强化免疫人员个人防护,做好免疫记录和档案。对实施布病免疫的场户,应及时开展免疫后抗体监测,确保免疫质量和密度。

使用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A19-ΔVirB12株)或布鲁氏菌活疫苗(A19株),对3~8 月龄牛免疫,皮下注射,必要时可在12~13 月龄(即第1次配种前1 个月),再低剂量接种1 次;以后根据牛群布病流行情况决定是否再进行接种。不可用于孕牛。

2.2.4 搞好畜间布病监测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规范开展家畜布病监测;养殖场(户)要严格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做好日常巡查,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布病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场户,可自行或委托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本场开展布病监测。

2.2.5 开展布病净化和无疫建设

(1)场群净化和无疫建设 奶牛养殖场要依据《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技术规范》《无布鲁氏菌病小区标准》等技术指导文件,制定相应净化或无疫小区建设方案,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和感染抗体监测,建立健康奶牛群,以布病阴性的生产核心群为基础,逐步扩大健康群,最终实现全场净化和无疫。

(2)区域净化和无疫建设 有条件的地区,可集中连片推进布病场群净化或无疫小区建设,以点带面,积极推广疫病监测、风险评估、分级防控、调运监管、生物安全管理等布病区域净化技术,在区域内开展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定实施监测净化或无疫建设方案,全方位强化区域内布病系统治理水平,最终实现区域布病净化和无疫。

2.2.6 严格报检和检疫

落实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官方兽医要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做好相应的检疫工作,经检疫符合规定的,出具动物检疫证明。

3 口蹄疫

口蹄疫也叫“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3.1 诊断要点

3.1.1 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属RNA型病毒,容易变异,主要有O型、A型、C型等7 种血清型。2018年1月2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宣布口蹄疫亚Ⅰ型正式退出免疫,当前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主要是O型中的CATHAY、Ind-2001e和Mya-98毒株,A型中的东南亚Sea-97等4 个毒株。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易感,尤其是黄牛和奶牛;人较少感染,但如果与患病动物接触过多,也可被感染。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或间接吸入含有口蹄疫病毒的尘埃、飞沫,饮用或食用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水、草料等而直接或间接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两季易流行。

二是在经营品种上的创新。把传统的存贷业务和理财投资、杠杆投资、衍生产品投资等新兴业务结合起来,这种经营品种的多元化,让金融的压抑得到解放。

3.1.2 临床症状

家畜口蹄疫中,牛的临床症状最典型。病牛表现体温升高,口腔内黏膜、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充满液体的水疱并溃烂。初期,体温升高达40~41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流涎,1~2 d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上出现短暂的、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并很快破裂,临床上有时难以观察到。早期病变可能会在以上部位出现一些很小的白皙区域,随着水疱破裂,白皙的区域变红,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如继发细菌感染,有时会发生溃疡,并可见到新发育上皮的分界线。蹄部发生水疱时,临床上可见到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水疱破溃后留下红色糜烂面,严重感染者可化脓,蹄不着地,甚至蹄壳脱落,运动障碍。乳房水疱常出现在乳头,继发感染或转为慢性时可引起乳房炎,导致泌乳减少甚至停滞。新生犊牛如感染口蹄疫,成活率降低;母牛可导致流产。

3.1.3 实验室诊断

无菌抽取水疱液或剪取水疱皮,装于灭菌小瓶,冷藏保存,送有关部门鉴定;或者在康复后不久采取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或乳鼠血清保护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测定血清抗体。

3.2 防控策略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一直对口蹄疫实施强制免疫措施[8]。疫苗免疫过程中要遵循三个“确实”,即确实接种了疫苗、选择了效果确实的疫苗、接种后确实有效(用抗原含量高、杂蛋白少的疫苗)。

3.2.1 疫情处置

按照2010年原农业部关于《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要求,立即进行疫情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对疑似疫情上报,划定疫区,采取扑杀销毁、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接种等综合性扑灭措施。

3.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规模化养牛场,犊牛90日龄首免,120日龄二免,以后每隔4~6 个月免疫1 次;散养肉牛实行春、秋两季各进行1 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牛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但最近1 个月内已免疫的牛可不再进行强化免疫。有条件的牛场和地区,可根据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的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8]。

3.2.3 合理选用疫苗

必须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抗原性匹配的疫苗。当前,可选用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Re-A/WH/09株),1 mL/次·头,肌内注射,90 日龄首免,120 日龄二免。选择其他种类的疫苗时,可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平台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数据中查询。

3.2.4 免疫效果监测

在免疫注射21 d后,须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存栏牛免疫抗体合格率必须达到70%以上判定合格。

4 牛结节性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疫病,以皮肤出现结节为主要临床特征。牛结节性皮肤病不是人兽共患病,人不感染。2022年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第521号》,牛结节性皮肤病由一类动物传染病调整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4.1 诊断要点

4.1.1 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牛易感,黄牛、水牛、奶牛不分年龄,均可感染。病牛、带毒牛的皮肤结节、唾液、精液等均含有病毒,经吸血昆虫如蚊蝇、蜱虫、蠓等叮咬,或牛间相互舔舐,摄入被病毒污染的草料、饮水,共用带毒的针头,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等方式传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吸血虫媒活跃的季节多发[9]。

4.1.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8 d。病初,感染牛体温升高到41 ℃,高热稽留1 周左右;浅表淋巴结尤其是肩前淋巴结多肿大;眼结膜炎,鼻流涕;奶牛产奶量下降。发热后大约2 d,病牛头、颈肩、乳房等处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突起,有时结节破溃,招来蚊蝇,经久不愈;口腔黏膜上起水疱,之后破溃、糜烂,口角流涎;有的病牛四肢、腹部、会阴等处水肿。公牛可导致不育,母牛发情延迟,孕牛可发生流产[10]。

4.1.3 实验室诊断

通过病原或抗体检测可确诊。

4.2 防控策略

4.2.1 疫情处置

对可疑或疑似病牛所在的养殖场(户),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禁止包括牛只、牛产品和饲料、用具等异地调运;隔离区内外环境药物杀灭虫媒并严格消毒。

对确诊的牛结节性皮肤病,要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要求分别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疫情所在的县区和相邻县区,使用山羊痘疫苗按羊的5 倍量对所有牛只进行紧急免疫注射。

4.2.2 加强饲养管理

要加强牛只饲养管理,严格落实包括卫生消毒、杀虫灭蚊等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养殖场周边填埋死溏,消灭蚊虫孳生环境;加强对重点防控地区监测和边境地区巡查力度,做好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风险评估。

4.2.3 必要时可免疫

如有必要,须经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农业农村部备案后方可实施免疫。

猜你喜欢

布病布鲁氏菌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口蹄疫
牛羊结核病和布病监测及净化技术
布病防控知识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