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9-12熊程王军伟
熊程 王军伟
摘要 在新农科背景下,“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作为农业类院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高层次设施农业人才和园艺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文章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工厂化育苗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工厂化育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33
园艺产业作为种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除粮食作物以外种植面积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产品,在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园艺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机会和挑战。随着我国以设施园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以穴盘育苗为代表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园艺作物上得到了应用和普及,工厂化育苗已成为我国园艺作物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
“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作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园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体讲述园艺作物的育苗基础、工厂化育苗的设施设备、育苗的基质与营养以及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力求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工厂化育苗的原理,熟悉工厂化育苗的经营与管理,掌握工厂化穴盘育苗和嫁接育苗等新技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种苗产业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1-2]。然而,由于“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涵盖的内容繁多,既包含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最适应的环境条件,又囊括育苗设施设备和操作技能,课程学习难度大,极少有本科专业的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最好途径,因此需要在高质量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同步提升实验、实践教学环节[3]。但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大趋势下,“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的教学课时持续减少,实践性教学明显下降,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意识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尝试和革新教学方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1“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农爱农意识不强,对园艺产业的发展前景模糊
现如今的年轻学生几乎很少到农贸市场、果蔬批发中心、大型育苗或种植基地等场所去调研园艺产业的现状,难以对园艺产业发展形成正确认识。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成熟,认为学农低人一等,没有前途,缺乏对农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欲望。
1.2教学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
首先,传统教学以灌输式授课为主,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也不高,而教师的授课情绪也间接受到了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知识,涵盖的教学内容多,但基本上都是按照植物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育苗设备、育苗方式等加以文字性描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往往无法透彻了解、高效掌握“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的基础知识。
1.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
近年来,随着园艺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争相涌现。而大部分授课教师通常是专门研究某些特定专业的研究人员,对集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调控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现代育苗方式的认识层次深度也有所不同。且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年轻教师学术观念相对落后,对教案以及课件的更新不及时,一些新型农业知识、技能和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甚少涉及。
1.4课程思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专业课程均需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觀需求,切实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课程学习经常容易局限于一点一线,很难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融会贯通将学到的专业技能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设计与思政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以专业基础知识为载体媒介,将民族意识、大国意识、环保意识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使命感。然而目前“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课程还未完全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仍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2“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当前各大高校青年教师是基础科研的主力军,这些年轻教师通常学历水平高、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但往往缺乏生产与管理经验。因此,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与前辈专家结对子、老中青传帮带等方式,深入育苗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观摩交流。深入基层掌握设施园艺生产现状、关键管理技术、重点产业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实践性教学技能,并逐步引导青年教师进入教学岗位。优秀的“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教学团队应涵盖多个科研单位、实践单位、销售团队的成员,由于各个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不同,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并且不定期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行业技术顾问等定期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促进学科实践教育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紧密联系。
2.2优化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国内外工厂化育苗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联系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讲解种子质量的相关技术标准及种子播前处理关键技术,以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为主线,系统讲解国内外先进的育苗设施设备、育苗方式、育苗技术和经营管理,同时结合产业背景并侧重地域特色。在选用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及时补充前沿科研动态和生产实际问题。不拘泥于传统教科书内容,不照搬教师授课幻灯片,以语言逻辑为教学的主体方法,指导学生融会贯通,逐步掌握工厂化育苗的技能要领。以线上的SPOC课程教学为辅助,在上课前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工厂化育苗的设施设备和育苗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提问、头脑风暴、发散式讨论,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后通过完成线上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强化对理论或基础知识点的记忆[4]。
2.3开展新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让学生以调查小组的形式,去往种苗的生产中心、蔬菜生产基地等场所实地调查工厂化育苗的生产和经营特点,并形成调查报告,让他们掌握工厂化育苗的工艺流程和主要方式,并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植物组织培养育苗、穴盘育苗、嫁接育苗、营养液配置与管理、芽苗菜工程化生产以及设施设备认知与操作、环境调控等,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每一个教学实验或实践的操作和管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工厂化育苗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处理生产问题的能力[5-6]。
2.4用好“互联网+”现代教学新途径
当今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长江雨课堂等平台学习,提前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7-8]。传统理论教学过程中课间时间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时间少,任课教师可以建立课程相关微信和QQ群,学生在交流群内可以及时提出遇到的难题,由指导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学生可以群策群力,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作出专业讲解,总结讨论知识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这种模式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答疑效率,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经常出现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配套录制相关短视频,详细讲解,供学生反复学习、熟练掌握。
2.5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着重向学生讲解品种和育苗对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通过展示目前国内蔬菜的知名品牌和地标产品,如湖南湘阴的樟树港辣椒、海南黄灯笼椒、山东胶东白菜等,进而联系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培养的邓秀新院士、邹学校院士和刘仲华院士。广大涉农高校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每位大学生当作一棵幼苗,培养其茁壮成长成才。为了塑造学生的科学奉献精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邹学校院士带领的辣椒育种团队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同时阐述辣椒育种科研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还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从生产管理角度着手,介绍育苗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高投入高消耗、资源利用率低、农药施用过量,提前打好预防针,树立学生的低碳生产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防止其在以后工作中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了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9-10]。
2.6在教学中融入科研进展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能在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如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蔬菜、茶叶等)基因资源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园艺作物种植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优越,已通过一些方式尝试将科研融入教学,如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园艺专业本科生进入二年级后开始实施导师制度,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给科研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3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凸显他们作为课程主体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园艺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理论与教学结合十分紧密。本文总结了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园艺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教改方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别之龙,黄远,卢永恩,等.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4):113-118.
[2]张轶婷,苏蔚,刘厚诚.“工厂化育苗与生产”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36):111-114.
[3]李蒙,申君,蒋丹青,等.《工厂化育苗》课程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1):132-133.
[4]李娟起,王吉庆,李阳.新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设施蔬菜栽培學”课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5(21):132-133.
[5]胡琳莉,师桂英,安泽山.工厂化育苗课程教学素材库的建立与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5):29-33.
[6]赵黎明.实训课程在本科园艺专业教学中的探讨——以工厂化育苗实训为例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183-184.
[7]董晓星,朴凤植,赵仁亮.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以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1(12):78-80
[8]朱磊,李严曼,李胜利,等.“互联网+”在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8(12):24-25.
[9]陈艳丽,王旭,朱国鹏,等.《设施园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2):90-94.
[10]董晓星,朴凤植.农科类课程思政的内在特点和实施路径探析——以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4):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