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研究

2023-09-12李志河聂建文

数字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题项高校教师协作

李志河 聂建文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全息、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等发生巨大变革,传统讲授式课堂面临诸多挑战,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开展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达到“1+1>2”的教学效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交互[1],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参与度、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混合式教学情境,是新时代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之一[2],正在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3]。

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育者容易出现一个误区:认为在线教学流程是简单的,学习者不需要指导就可自行完成。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侧重于线上教学任务的布置,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这导致学习者在线上学习时缺乏参与性与积极性,教育者缺少教学存在感,严重影响了在线课程的教学体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当前,有关教学临场感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在线教学层面。高校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临场感并未得到深入探索。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教学存在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以及该如何测量,尚未有明晰的答案,因而成为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混合式教学、教学临场感的内涵入手,对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临场感内涵特征进行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4],研究内容包括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实施路径、存在的问题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越来越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特点,因此,在增强教师教学灵活性的基础上,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包括在课前开展线上学习,初步掌握并理解学习内容;课中师生互动讨论,深度把握学习的核心内容;课后继续归纳总结,实现对核心知识的巩固与拓展[5]。混合式教学又可称为融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新形态,是面对面课堂教学及各种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混合,可以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统一的双重课堂优势。据此,将混合式教学理解为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的教学与传统教室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二)教学临场感

教学临场感的概念源于社会临场感,其相关研究多数基于探究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简称CoI)理论框架[6]。CoI 模型的内核是教育经验,并明确指出影响混合式教学的3 个关键要素包括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这3 个组成部分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探究社区模型框架[7],其中,教学临场感包含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及直接教学3个子维度[8]。在我国,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被翻译为“教学性存在”和“教学存在感”,“存在性”是对于在线学习的客观描述,而“临场感”或“存在感”则是学习者对于混合式学习的主观感知。

教学临场感的构成要素从最初的三元论发展为二元论、四元论。三元论认为教学临场感由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和直接教学三个因素构成;二元论将促进对话与直接教学融合为对话促进与教学,认为教学性临场感主要是由教学设计与组织和对话促进与教学2 个要素构成[9];四元论在三元论的基础上加入“评价”,并具体界定和描述了容易混淆的对话促进和直接教学要素[10]。

(三)混合式教学临场感

如何解读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临场感?从已有研究来看,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技术支持较为欠缺,设计与组织维度最初被描述为包含课程结构、小组和个人活动等,视角主要聚焦于课前设计,弱化了活动组织的重要性,导致教育者缺乏教学存在感[11]。教学临场感经历了从作为CoI 的组成要素之一开始被关注到成为评估教学状态的研究工具被重视的过程,研究环境从面授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到聚焦于面授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关于教学临场感的界定已经从不同的场景和维度进行了丰富的解读,鉴于此,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探究社区模型,揭示教师在创建并维系探究社区中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具备的能力。参照探究社区理论,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强的教学体验感,充分发挥教学临场感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维持学习者兴趣、巩固学习社区,在促进教学者获得深度而有意义的教育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混合式教学、教学临场感等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出影响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的关键因素,将其设定为量表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设定问卷,撰写测试量表初稿,对初稿进行检测,针对其所提出的反馈建议对题项做相应调整,随后开展正式测量工作;运用数理统计法,借助IBM SPSS 23.0 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进而调整问卷题项,最后利用IBM SPSS AMOS 23.0 对测试问卷进行可信效度检测,确定问卷是否具备科学性、可信度,最终得到正式量表,确定混合式教学临场感的构成要素,完成模型的构建。

(二)研究对象

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因其便利性、趣味性而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混合式教学中的指导者和受益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选择有混合式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判。

(三)测量工具的设计

1.混合式教学临场感关键要素的确立

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临场感主要包括在线临场感和实地临场感。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教的临场和感知学生的临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本研究从在线临场和实地临场入手,参考教学临场感构成要素的四元论,并考虑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是增强教师教学临场感的必要因素,确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6 个混合式教学临场感关键要素。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混合式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混合教学临场感研究中,包括课程设计、方法设计、建立时间参数、营造教学环境、建立网络礼节等环节。

(2)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由教育工作者或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的一系列外部活动,包括课堂直接教学活动,以及依据各种来源提供的有用信息来组织的间接教学活动。

(3)协作交互

协作交互指小组成员为实现小组目标,个体间相互鼓励、互相促进、协作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在混合式教学中寻求共识、建立学习氛围以及总结讨论。

(4)绩效表现

绩效表现亦即教学评价,是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或学生反馈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5)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运用信息与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包括4 个基本要素: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

(6)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混合式教学临场感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会促进其反思自身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临场感体现程度。

2.测量量表的编制

针对混合式教学下的教学临场感包含内容及构成要素,编制了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见表1),包括教学设计(D)、教学活动(A)、协作交互(C)、绩效表现(P)、信息素养(I)和教学反思(R)6 个维度,20 个检验题项。量表中每个题项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完全不符合(1 分)、基本不符合(2 分)、不确定(3 分)、基本符合(4 分)、完全符合(5 分),使被调查者选择符合自己看法的选项。

表1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

3.预测试

为确保所设计量表的合理性,邀请3 位教育技术学专家修订题项。为确保测量题目表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邀请5位有混合式教学经历的教学者预填该问卷,根据其反馈意见删除“建立时间参数(D3)”和“建立网络礼节(D5)”两个题项,将“营造教学环境(D4)”改为“营造教学环境(D3)”,并修订题项表述,最终确定包括23 个题项的正式问卷:基本信息5 题,教学设计3 题,教学活动2 题,协作交互3 题,绩效表现3题,信息素养4 题,教学反思3 题。

4.正式测试

正式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等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制作,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呈现,并借助微信、QQ 等在线平台向高校有混合式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发放,发放日期为2022 年1 月15 日至2022 年1 月23 日(为期8天),在正式测试阶段共回收问卷247 份,其中有效问卷236 份,有效率为 95.55%。

四、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分析

1.相关性分析

变量相关性分析是为了检验不同的变量之间是否有特定相关性,以此为下一步的项目分析做铺垫。因此,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检验量表6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0.803)、教学设计和协作交互(0.791)、教学设计和绩效表现(0.810)、教学设计和信息素养(0.769)、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0.847)、协作交互和信息素养(0.849)、协作交互和教学反思(0.724)、绩效表现和信息素养(0.796)、绩效表现和教学反思(0.739)之间有极强的相关性;剩余2 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38 ~0.698 之间,具有强相关性。整体来看,各维度之间互相影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共同影响教师的教学临场感。

2.基于临界比值法的项目分析

在项目分析的判别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临界比值法[12],此法又被称为极端值法,求出的CR值又称临界比。项目分析后,再将未达到显著水平即t值小于3.000、显著性(双尾)大于0.050 的题项删除。先将数据加和排序,之后选取成绩总分≥79 的73 人的数据作为高分组和成绩总分≤72 的72 人的数据作为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见下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所有题项的显著性(双尾)值均为0.000,小于0.050,而且t值均在4.000以上,大于3.000,表明各题项之间差异性显著,因此不需要删除题项。

表2 独立样本t 检验

3.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题项进行KMO检验和显著性分析,判断量表是否可以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 0.925,大于0.9,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分层面进行因子分析,即对每个维度的具体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并未产生新的维度,而且每个维度的每一道题目都分布在同一成分上。说明题项均符合相应维度,且维度设置合理,无须更改或删除题项。

4.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a系数。可靠性较好的量表,其数值至少要在0.600 以上。本量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教学设计维度信度为 0.807,教学活动维度信度为 0.631,协作交互维度信度为 0.773,绩效表现维度信度为 0.727,信息素养维度信度为 0.685,教学反思维度信度为 0.820,量表的整体信度为 0.941,而且各维度的信度均在 0.600 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内部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量表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2)效度检验

效度分析主要包括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又解释为构念),量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其效度。结果显示,GFI值为0.973、RMSEA值为0.067、RMR值为0.028、AGFI值为0.931、PGFI值为0.710,依据拟合指数评价标准[13]:GFI>0.9、RMSEA<0.08、RMR<0.05、AGFI>0.9、PGFI>0.5,可知量表的数据分析数值均在标准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此外,由于样本数量为236份(大于200 份),所以卡方值(χ2)、显著性值(p)不纳入解释拟合结果的参考范围中[14]。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1(见下页)所示,图1中每个元素的数值均为正数,说明变量之间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6 大维度中,教学设计(D)、教学活动(A)、协作交互(C)、绩效表现(P)、信息素养(I)、教学反思(R)均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对教学设计(D)、教学活动(A)、协作交互(C)3 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从具体数值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相互影响程度排序为协作交互(0.83)>教学活动(0.75)。说明教学设计和协作交互相互影响程度较大,协作交互在教学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设计也影响协作交互的进行。教学活动维度的相互影响顺序为协作交互(0.76)>教学设计(0.75),两者差距不大,说明教学设计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协作交互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促进作用。

图1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量表标准化路径系数

从每一维度的具体题项上来看,每道题项的设置普遍比较合理,模型各因子载荷都高于0.70。表明该六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相对来讲,每个二级指标均对高校教师教学临场感产生了较大影响,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高校教师教学临场感,使得混合式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模型构建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和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构建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如图2(见下页)所示。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学临场感可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6 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主要用于教学的外部支持。该模型的核心为教学临场感,模型内部由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3 个关键要素两两交叉构成,外部是教师的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支持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存在交叉,能够共同促进知识管理,教学设计和协作交互用于营造交互式氛围,教学活动和协作交互用于促进交互式活动的开展。知识管理、交互式氛围的构建和交互式活动的实施,可为教学者提供增强教学临场感的教学体验,帮助教学者积极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教学者增强教学临场感。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旨在为教师混合式教学提供指导,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

图2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

五、结语

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是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混合式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的构建,既能为未来混合式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还能以评促教[15],为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协作交互、绩效表现、信息素养和教学反思6 个维度的具体实践提供指导,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根本”和“以评价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教师的视角设计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促进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提升。

国内外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不能直接照搬。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全息、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探究适合国内混合式教学现状的教学临场感测量模型,可以丰富相关研究,指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

教学临场感作为CoI 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探究社区”框架的视角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测量、分析,以此来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教学临场感视角剖析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情况,无论是对于线上“金课”的建设,还是强化学习服务、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指导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便捷的机会,但是如何让教育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强的教学体验感,充分发挥教学临场感的作用,将教学临场感作为影响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因素应用到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值得探索。

猜你喜欢

题项高校教师协作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团结协作成功易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协作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协作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