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教材 深度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2023-09-12林瑞琼

新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词语文学

林瑞琼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依然存在着“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的现象,教师仍然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拘泥于课文,“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文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优秀文化的传承。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改变上述现象,教学中,教师要读透教材、激活教材、创新教材,要以语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涵泳在语文教材里,品读语言文字,感悟精典文学,熏陶传统文化,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紧扣词语 感受文字的温度

阅读理解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习的必备能力。阅读理解力,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悟和运用的能力。阅读理解力的培养,从词语理解力开始。词语是构成文章的最小独立运用的单位,承载着文章的重要信息,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基石。词语理解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文章内容,体悟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

课堂教学应从词语开始。如对《跳水》一课中“放肆”一词的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时理解词语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查字典,读懂“放肆”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接着告诉学生,词语的理解只读到字面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在文章中去理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思考、寻找、发现: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怎样放肆的?放肆的结果是什么?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读懂了:猴子的放肆是因为它知道大家是在拿它取乐,它放肆地去逗孩子,摘孩子的帽子,朝孩子做鬼脸,引孩子去追它,最后把孩子带到险境之中。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猴子的放肆”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读好了“放肆”,也就读懂了文章的脉络。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形象化了,对词语情感的体验到位了,对文章的感悟深刻了,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词语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要深入文本,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词语在语境中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还让学生明白了阅读时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敬畏,从而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关注文体 领会文学的宽度

阅读不是简简单单地读书看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读书指的是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一种境界,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品味,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依文体特征,带着学生觅文学之脉,品文学之美,探文学之魂,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阅读教学,不能千篇一律,逐句讲解,逐段分析,而应以教材为本,依文体而设,让学生去触摸文学,品味文学。还是以《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艺术就是情节的艺术,悬念、波折是小说的精彩华章”。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厘清小说的情节: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接着,让学生找出最扣人心弦的情节——孩子遇险,结合相关语句,去品读,去体验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再次走进小说,相互交流,发现让孩子走上险境的“罪魁祸首”。从而让学生明白:因为水手的“笑”,使得猴子肆无忌惮,使得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于是孩子渐渐失去理智而走上了险境。水手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也是小说推动情节发展的表达艺术。教学至此并没有结束,教师可继续追问:制造这个险境的到底是谁?为什么要制造这个险境?在交流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起:这个险境是作家制造的,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这样的教学,学生自悟出:小说这种文学的特点就是在制造危机,解决危机;阅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情节,还要关注人物。

不同文体的文章,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构成要素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文体而教,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深入文本,教出“文学味”;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进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有文体意识的教师教语文,才能教得大气,教得深刻,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如此,学生方能達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阅读水平,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三、巧借资料 品味文化的厚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这样写道:“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念。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这告诉我们,有深度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文化的熏陶,离不开文化的认同,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教材,有的课文是节选的,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有的课文是选自作家文集中的一篇,如《刷子李》;有的课文是文章的一个片段,如《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些学生学习的载体,朝代不明、区域不清、信息不全,学生很难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补充有关资料,挖掘隐藏在教材里的文化因素,用文化浸染学生。

《汉字真有趣》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的一个内容,有助于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汉字发展及表现汉字音、形、义一体的资料。如教学“人”字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人”字,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怎样着的“人”才是人?接着出示课件中的甲骨文“”。在学生疑惑之时,教师借机解释道:这弯着的线条,表示弯着腰伸着手正在劳动。古人认为,劳动着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如此补充,学生才能理解“人”字的含义,感受“人”字背后蕴藏着的文化:汉字在劳动中产生,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一个崇尚劳动的民族。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蕴藏着的文化因子,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中,经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涤,这样学生的认知才能得以丰富,视野才能得以拓宽,文化底蕴才能得以夯实,这样的阅读才有深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落地。

文字是载体,是基础;文学是外在形式,是内容;文化是内在修养,是灵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教材为依托,研究教材,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带着学生在教材里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东门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词语文学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我们需要文学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找词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词语欣赏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