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特征 联结资源 实践体验
2023-09-12黄源泉
黄源泉
【摘 要】文章从“捕捉特征,感悟英雄品质之美;联结资源,领会价值意蕴之美;实践体验,滋养文化内涵之美”入手,探讨如何挖掘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和审美价值,从而拉近学生与革命英雄人物之间的距离,实现语言学习与精神内化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统编教材 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 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革命先辈的身上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录了大量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这些课文对促进小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和审美价值,未能将英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笔者认为,要关注语文要素的前后勾连,深入挖掘课文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方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齐头并进。
一、捕捉特征,感悟英雄品质之美
入选统编教材的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有着“以文化人,以美化人”的价值思想。教师可以从单元语文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捕捉英雄人物特征,感悟其品质之美。
1. 抓关键词眼,体味英雄人物之境界。在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关键词句来塑造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紧扣关键词眼,感悟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如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这篇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黄继光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黄继光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先让学生从语句中找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语“站起来”“张开”“堵住”等,然后让学生说说黄继光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体会黄继光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2. 用对比的方法,刻画英雄人物之内心。在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中,作者往往会将英雄人物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或者将故事情节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从而刻画出英雄人物高大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体会人物一波三折的内心变化,从而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如五年级下册《军神》这篇课文,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前后变化,烘托出刘伯承堪称“军神”的强大内心和钢铁般意志。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寫沃克医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语句进行多重对比阅读,层层深入,走进刘伯承的内心世界。如沃克医生一开始对刘伯承的态度是“冷冷地问”,听到不用麻醉剂时是“愣住”“惊呆”,得知病人是刘伯承时“肃然起敬”,学生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由冷漠到赞许再到敬佩的内心变化,从而体会到刘伯承乐观无畏的革命精神。
3. 品细节描写,赏析英雄人物之品格。在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用心赏析英雄人物的高贵品格。如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刻画出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邱少云的高大形象。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这个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沉潜到文字深处细细咀嚼。如“……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字眼(如“伏”“纹丝不动”“没”“极轻微”)会深深刺痛他们,可以让学生用心体会并说说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内心想法,从中感受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跳出火堆的高贵品质,从而丰富审美体验。
二、联结资源,领会价值意蕴之美
教材中的革命英雄人物类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多在八九十年前,与学生的当前生活有一定距离,但这些课文对学生成长、社会发展仍然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因此,教师可以联结各种资源,在文本空白处或学生认知迷茫区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认同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领会其意蕴之美。
1. 借助阅读链接,拓展阅读视野。统编教材在三至六年级的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中编排了多个与革命题材有关的“阅读链接”,这些阅读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如五年级下册《军神》这篇课文,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丰碑》,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视野,进一步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刘伯承乐观无畏的高贵品质;然后,安排学生自主阅读《丰碑》一文,让他们抓住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语句,如“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十分安详……”,说说从“镇定”“安详”等词语中体会出人物的哪些内心想法,从而感受革命英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2. 补充历史资料,深化人物特点。很多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多,无法全面理解课文主人公的特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有欠缺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搜索并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再适时将图文、影像等资料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的理解,赋予英雄人物鲜活的时代特点。如五年级下册的《清贫》,是方志敏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文章,形象地展现出方志敏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己为公的高贵品质。但学生对方志敏的生平及被捕前后的相关资料了解不多,对英雄人物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文字、图片及影视资料,让学生知道方志敏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在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最终为了可爱的中国,年仅36岁就在南昌英勇就义。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能让学生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佩之情。
3. 联系生活实例,挖掘时代意义。革命英雄人物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品质和崇高气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当下学生应当传承和弘扬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与生命成长、社会发展关联紧密的人物实例,并充分挖掘与体会身边人物实例的时代意义、时代精神。如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刻画了一位忠于职守的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抓住描写雨、洪水等环境的语句以及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行全文阅读,并结合相关情节,体会老支书临危不乱、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时看到、听到的感人的防疫故事,感受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等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一线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能让学生进一步将老支书先人后己的精神内化,助推学生对英雄人物所流露出的品质的认同。
三、实践体验,滋养文化内涵之美
让学生体会并践行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核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跳出单篇课文的局限,通过创设随文练笔、群文阅读、探寻红色文化等,让学生由表象走向内心、由课内走向课外,在多种学习形式中加深对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审美认知和情感熏陶,感受其精神之美。
1. 随文练笔,由表象走向内心。革命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值得读者用心细细深入体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对话点”,站在革命英雄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内心的想法,由表象走向内心,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核。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文中并没有交待毛主席在签电报时的所思所想,只是简单写了“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点“毛主席在签电报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联系毛主席接到电报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想象他在签电报前会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引导学生走进伟人的内心,写下毛主席忍受巨大的丧子之痛作出将愛子葬于朝鲜的伟人情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毛主席伟人形象的理解。
2. 群文阅读,由一个走向一群。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有40余篇,但这只展示了我国众多革命英雄人物伟大事迹的冰山一角。教师在教学完每篇课文后,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革命英雄人物的书籍,实现由认识一个英雄到认识一群英雄,以提升对英雄人物的审美体验。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文中雨来的勇敢、宁死不屈的气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学生对雨来的其他故事了解不多,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继续阅读《小英雄雨来》整本书,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全面地了解雨来是如何站岗放哨、捕捉敌情、传递信息,了解雨来怎样成长为一名儿童团长,进一步感受雨来的勇敢机智。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龄故事”为主题,推荐学生阅读《小兵张嘎》《鸡毛信》等,让他们在群文阅读中认识张嘎、海娃等小英雄,由认识一个英雄到认识一群英雄,升华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3. 研学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国家的根基和底色。在教学革命英雄人物的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寻访红色文化”的研学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从而将英雄精神真正内化于学生的生命中。如德化县不仅是陶瓷之都,还是革命红色老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宝乡的戴云之战展示馆、水口镇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龙浔镇的中共德化支部旧址等,让他们在研学活动中深入了解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践行革命英雄人物的奋斗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革命英雄人物类课文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子,拉近学生与革命英雄人物之间的距离,实现语言学习与精神内化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鹏祥分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