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非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探讨

2023-09-12张阳任润竭童晓庆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甘肃留学生教学模式

张阳 任润竭 童晓庆

甘肃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黄河文化及伏羲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具有代表性的甘肃非遗文化内容,能让更多留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和传承甘肃非遗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文从国际传播视角出发,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2021年“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活动为例,深入研究甘肃非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以期在如何有效地实现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沟通这个方面,提出一些见解和意见,助力改善教学效果,解决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出现的问题。

1 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碰撞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我国以此为契机,利用孔子学院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向其他国家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伴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留学生对深层次文化需求的加剧,学生渴望对中华文化知识进行全方位了解。然而以往传统第二语言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留学生对深层文化学习的需求。另外,文化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趣味性不足,为了让他们准确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系统性以及特殊性,有效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多维度、全角度体会中国的民族品格和发展经验,需要积极采取针对国际中文教育中非遗文化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措施,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二者之间紧密衔接。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深刻意识到以往单一的语言教学无法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主要矛盾,要想学好语言,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文化[1]。教师只有不断发现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将其灵活运用到国际中文教育当中,才能让留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文化体验,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甘肃拥有悠久的歷史,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非遗文化特色鲜明、民间手工艺丰富多彩,蛋雕、雕刻葫芦、香包、剪纸等包含着很大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将甘肃非遗文化运用到国际中文教育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其为媒介渗透甘肃非遗文化,能提升汉语知识的吸引力,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汉语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感知甘肃传统文化,有效提升非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汉语桥”以语言为媒、文化为桥,利用汉语语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和世界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2022年1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以“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活动为媒,通过陇原传统非遗文化的教学和体验课程,将独具特色的甘肃文化介绍给学习者,使来自泰国和塔吉克斯坦等国240多名留学生线上感受了甘肃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强文化感受力。学院宣传甘肃旅游、推动甘肃文化走向世界的初步尝试,反响良好。

非遗文化注重人本精神,同时强调人们的技能、经验以及精神,非遗文化在诸多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注重以文化人,绝大多数先人在劳动过程中表达对生死、婚姻、祖先以及自然、天地的尊重和态度,是一种可顺应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的活态文化。将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交流以及智能传播与教学技能连接起来,将非遗文化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关键环节为留学生重点讲授,促使留学生掌握非遗文化丰富性以及独特性的同时,加强推广力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体现的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连接和互通。

2 甘肃非遗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2.1 明确教学原则

2.1.1 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都应该与留学生特点、教学目标相一致,中华文化教学旨在促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精神,以良好态度接受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理解喜欢中国文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从各种中华文化中选择有助于留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教学,构建良好的文化背景,为语言教学提供重要保障条件,将文化因素渗透于跨文化教学中。另外,科学选择模态为学生跨文化交际创设真实情境,做好知识与实际相融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水平。

2.1.2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以留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中国传统非遗文化[2]。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内容丰富,并且相对复杂。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了解和满足学生文化学习需求为前提,选择有着较强吸引力、趣味十足的内容,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化兴趣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确保内容的趣味性,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充实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多样性。同时,注重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丰富的体态语等各种方式相互配合,实现寓教于乐,提升学习效果。

2.1.3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基于此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加沟通和交流。多模态教学模式将教学互动变为可能,同时提升教学互动对象的多样性。

2.1.4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开展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以科学思想为导向,确保教学内容规范,语言及文化知识讲解准确、教学方法科学。其中,教学方法除了确保科学性以外,还要求有着较高可行性,这一点与模态选择要遵循的有效性原则要求相一致。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留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还应该在遵循其学习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因材施教。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选择时应该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相匹配,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讲授知识点。例如,在对甘肃兰州雕刻葫芦的非遗文化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其艺术形式和相关知识,学习简单的雕刻技巧,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雕刻葫芦过程中感悟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2.2 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2.2.1 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

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以文化习俗、观念以及产物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中华文化进行讲解,而非遗文化中的习俗所展现的文化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非遗文化观念可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以及思想等各个方面,而非遗文化产物则是综合文化观念和习俗的,有着标志性作用的遗产。非遗文化的观念是虚拟存在的,然而习俗和产物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观念可以通过诸多案例进行验证,并且文化习俗和产物也可以展现出各种文化观念[3]。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的授课形式主要以线上为主,单纯教师讲授只适合于语法和汉字教学,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加体验课程环节。例如在“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活动中,立足甘肃当地传统非遗和民族工艺文化,结合民族工艺学院专业优势,采用“直播授课+线上活动+ 视频课程”三个模块有机结合的形式,学员通过学习汉语基础知识与工艺美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了解敦煌艺术、蛋雕艺术、中国泥塑、葫芦雕刻和民间工艺品等内容,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提高学员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技能。这种创新使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镌刻职业特征的协同发展之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阅读课、文化课以及综合课教学中使用具体案例对文化观念进行详细说明,展示甘肃风俗及产物,同时为学生预留一定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感悟。在教学中应用甘肃非遗文化的时候,既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介绍,还需要开展一系列动态性文化实践活动,例如香包。香包看似简单并且随处可见,其制作工艺却是甘肃非遗文化的重要部分,生活在甘肃的留学生几乎在街边经常见到各种造型的香包。学院为他们讲解香包的由来以及制作方法,学院组织学生到制作工坊去进行实践观察,总之在开展文化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甘肃的非遗文化,激发了学生兴趣,当然还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

2.2.2 根据不同文化内容选择教学模式

在“汉语桥”线上活动中,学院老师尝试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不同模态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传统教学帮助学生找准学习重点难点,为他们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真实情境,便于学生巩固内容,在两种教学模式的相互配合下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甘肃非遗文化教学课堂上,可先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语言和相关专业术语知识输入,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等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学院安排甘肃非遗文化线上交流活动,活动内容以“讲讲我们国家的工艺品”“跟我学剪纸”或者“甘肃香包制作”等为主题。老师在课堂讲授后,将线上交流活动作业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遵照自己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审美喜好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从而将甘肃传统非遗技艺与本国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增强了学生体验感。参加线上交流的学生选用多种方式,展示视频博客、线上表演、短视频等,在线上活动时交流互动。

2.2.3 开展“国际中文教师+传承技艺助教”双课堂模式

为了向学生展现更多的甘肃非遗文化技艺,可采用“国际中文教师+传承技艺助教”双课堂模式,每一主题的非遗文化内容可分成两期进行,第一期先由经验丰富的具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的老师进行语言课讲授,为学习相关主题非遗内容进行语言铺垫。然后在第二期依托学校特有的大师工作室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批一流的云端体验课程和特色的现代工艺和专业技能结合的录播课程,让学生在了解甘肃非遗文化的同时,提高汉语水平和专业技能。

3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重要的展现方式,同时承担着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社会稳步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西方及多元文化的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少冲击,导致非遗文化逐步边缘化。采取何种方式振兴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甘肃历史悠久,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所以亟待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国际中文教育为其传播提供了更多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交流本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职能,要充分利用这一职能将甘肃非遗文化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为留学生讲解传播非遗文化,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让留学生深入了解甘肃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价值,从而对甘肃文化的对外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引用

[1] 沈雨晴.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问题漫议[J].汉字文化,2022(15):73-75.

[2] 王卓.基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3] 徐冉.地方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开封文化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阳(1983—),女,甘肃庆阳人,本科,副教授,就职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任润竭(1985—),女,甘肃庆阳人,本科,副教授,就職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童晓庆(1995—),女,甘肃金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甘肃留学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甘肃卷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