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控
2023-09-12吴占运
吴占运
(鄄城县畜牧服务中心,山东鄄城 274600)
规模化猪场在畜牧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保证规模化猪场良性运转意义重大。近年来,规模化猪场猪链球菌病呈现出高发趋势,该病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危害性大等特征,是危害规模化猪场猪只的一类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病,对猪只生长、规模化猪场稳定发展、人员健康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现存问题意义重大。
1 病原体
猪链球菌病是由革兰氏阳性属的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所引发的一类细菌性传染病。链球菌分为多个血清型,包括C、D、E、I、R、S、Q 等群,相比较而言,E 群流行范围最广,其中对猪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是R 群Ⅱ型(SS2)猪链球菌,对人致病性最强的是A、B、R 群。链球菌接种于平板培养基上,呈灰白色透明状,直径约1~2 μm,形状为卵圆形,有的为圆形。链球菌接种于平板培养基上,形状呈长链状。链球菌无鞭毛,无法自由运动,对外界自然环境具备较强的耐受力,在干燥、潮湿、污染环境下均可长期存活,在水中可存活1~2 周,病菌不耐高温,在60℃温度下仅可存活10 min,对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化学消毒剂敏感,可快速被灭活。
2 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并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相比较而言夏秋季节7~10 月份更易发病并大规模流行。该病可以发生任何猪,特别是3~12 周龄的仔猪发病率、致死率最高,育肥猪亦可发病,但致死率较低。规模化猪场生猪养殖时,若饲养管理粗放,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拥挤,频繁遭遇不良应激,缺乏营养补充,极易导致规模化猪场链球菌病的集中爆发。猪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隐性带菌猪,无论是已患病的猪还是携带病菌的隐性未发病猪,其鼻腔、消化道、扁桃体均存在大量致病菌,当其排出体外之后会对外界环境、饲料、饮水、工具造成污染,然后水平传播致病菌,导致更多猪感染发病。同时,犬、猫、牛、羊、鼠、吸血昆虫均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猪淋球菌病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皮肤黏膜和伤口。主要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人类无防护条件下频繁接触患病猪及带菌猪,或长期处于被污染的环境下,极易感染链球菌诱发链球菌病。
3 临床症状
3.1 败血型
败血型链球菌病多发生在青年猪、育肥猪、母猪。最急性病猪突然发病,临死前突然停止进食,高烧至41℃~42℃,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倒地不起,精神萎靡,鼻腔及口腔内流出一些泡沫状液体,颜色为淡红色,病程持续时间短,一般6~24 h 即可死亡。急性病猪病程稍长于最急性病猪,一般3~5 d 死亡,发病期间高烧至43℃不退,不愿进食,双目流泪,鼻腔流出浆液性鼻涕,眼结膜潮红,呼吸频率加快,咳嗽,颈部、腹部及耳廓等多个部位皮肤为紫红色,同时出现一些出血点,便秘,磨牙、昏昏欲睡,共济失调,后期下呼吸不畅,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超过50%。
3.2 脑膜炎型
脑膜炎型链球菌病多发于哺乳、断奶仔猪。急性型病猪高烧至40.5℃~42.5℃,食欲差,严重的食欲废绝,便秘严重,鼻腔流出黏性鼻涕,神经性症状最为明显,如盲目转圈、磨牙、运动失调、四肢划水,后肢逐渐麻痹影响正常站立行走。亚急性型、慢性型病猪会出现的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胀,县能日渐消瘦,致死率不高,个别猪因衰竭死亡,病程多持续1~5 d。
3.3 关节炎型
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大多是由败血型、脑膜炎型病猪转化而来的,自然发病的常见于3 日龄内的初生仔猪。发病猪关节肿胀,有疼痛感,影响正常站立,跛行,被毛黯淡无光,体温偏高,日渐消瘦,异常虚弱,病程一般持续2~3 周,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3.4 淋巴结脓肿型
淋巴结脓肿型链球菌病,多发于断奶仔猪、出栏育肥猪。患病猪的颈部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初期出现较小的脓肿,然后脓肿不断扩大隆起,3 周后触摸隆起的脓肿病灶异常坚硬,有热痛感,吞咽出现障碍,呼吸出现障碍,脓肿成熟之后表皮逐渐坏死,脓肿处溃破后流出一些脓汁,排出全部脓汁后病猪症状逐渐减轻,肉芽组织生长结疤并逐渐愈合,病猪病程一般持续3~5 周左右,若未及时治疗可因感染其他致病菌导致病情加重死亡。
4 病理变化
因感染链球菌死亡的病猪尸体解剖之后,可发现其肺脏、淋巴结、脑膜出现明显的病变。具体病变如下:败血型猪的鼻腔、器官及肺脏发炎充血,全身多个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心包内有大量液体,心内膜有出血迹象,肾脏肿胀并伴有不同程度出血表现,胃肠粘膜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形成大量胶状液体;脑膜炎型猪的脑膜有严重的充血和出血表现,脑脊液增多,心包、腹腔及胸腔呈纤维素性炎症表现;关节炎型猪的滑膜血管浑浊,有的关节软出现坏死,关节四周组织出现出血性化脓病灶;化脓性淋巴结型猪的淋巴结出现明显的肿胀及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
5 诊断要点
5.1 常规诊断
猪链球菌病临床诊断时,经验丰富的兽医人员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7~10 月份多发、3~12周龄猪高发)、临床典型症状表现(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型)、病理变化(肺脏、淋巴结、脑膜病变明显),即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5.2 鉴别诊断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和猪丹毒、猪瘟、李氏杆菌病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为避免误诊,做好鉴别诊断工作非常关键。以猪李氏杆菌病为例,患病猪会出现头颈后仰症状,四肢张开,脑膜及脑实质水肿充血,并伴有轻度发炎,脑脊液明显增多。
5.3 实验室诊断
猪链球菌病实验室诊断时,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其一是微生物检测法,其二是血清学诊断法,其三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试验。以微生物检测方法为例,无菌取病死猪的淋巴结、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处理,经革兰氏染色后利用显微镜检查,会发现有呈长链状的革兰氏阳性菌,将其无菌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试验,要控制好培养环境,一般温度维持在37℃,培养时间维持在48 h,若发现长出一些圆形、灰白色的小水珠状菌落,即可确诊为链球菌病。
6 治疗方法
6.1 发病情况
我县某规模化养猪场存栏生猪共计200 余头,其中母猪20 于头,种公猪2 头,剩余为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肥育猪。2023 年6 月份,该猪场有2 只4 月龄的断奶仔猪突然停止进食,高烧至42℃,精神状态差,喘气困难,同时出现神经型症状,畜主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2 d 症状缓解,但停药后2 d 复发,同时陆续有多只病猪出现相同症状,其中1 只病猪病重死亡,畜主随即电话邀约求诊。
赶赴发病猪场后检查患病猪症状如下:精神萎靡、不愿站立、停止进食、高烧41℃~42℃不退,眼结膜潮红发绀,呼吸不畅,双目流泪,腹下、耳廓及颈部等多个部位皮肤变为紫红色,同时有一些出血点,四肢划水,发出呻吟尖叫声,共济失调,倒地不起。对其中的1 只病死猪尸体解剖后发现全身组织器官充血出血,血液颜色为暗红色,凝固出现异常,腹腔及心包内有淡黄色的积液,脑膜充血或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肾脏肿胀并伴有不同程度出血表现,胃肠粘膜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形成大量胶状液体。取病死猪淋巴结等病变组织进行实验室诊断,发现有圆形、灰白色的小水珠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结合患病猪的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尸体解剖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败血型链球菌病。
6.2 治疗方案
首先,西医治疗前应进行药敏试验,优先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治疗。药敏实验表明,链球菌对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头孢拉定、新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嘧啶钠等抗生素敏感度较高,因此要优先使用。例如:头孢噻呋钠0.1 mL/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 d;头孢噻肟2 mg/kg 肌肉注射,每天1 次,连用2~3 天;新霉素5 mg/kg 肌肉注射,早晚各1 次,连用3~5 d;磺胺嘧啶钠0.1 mg/kg 静脉注射,早晚各1 次,连用3~5 d。
其次,中兽医将猪链球菌病归为“瘟疫”范畴,认为其是因疫疠之气经口鼻而入进而引发的以高热便秘、跛行、神昏似醉、皮肤发红为主的疾病,所以在治疗时应当遵循清热解毒,凉血扶阴、利水通淋、消散疔疮、消肿散结的原则及要求,可用紫背天葵子15 g、紫花地丁15 g、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金银花20 g,将上述中草药加水2000 mL 文火煎熬成药液200 mL 候温灌服,每天1 剂,连用3~5 剂。
6.3 治疗效果
发病猪场经中医+西医方案联合治疗1 d,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治疗2 d,病猪精神、食欲、体温恢复正常状态,继续巩固治疗2 d,病猪痊愈,停药后2 d 复诊,无复发迹象,病猪痊愈。
7 防控对策
7.1 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可有效避免引入患病猪及携带病菌的猪,保证猪只健康生长,所以规模化猪场养殖管理人员应当提高意识,将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工作落实到位。首先,自繁自养方面,猪场应当组建一支优质、健康的种猪群,满足配种繁衍需求,尽可能的降低引种的频率及次数,防止不慎引入患病猪及带毒猪。必须要引种时应当做好健康检查、隔离、消毒等工作,避免不慎引入患病猪。其次,全进全出方面,要求在生猪养殖时将全部猪只同时移入一栋、一间猪舍,经过一段周期的饲养达到出栏标准之后全部、同时移出猪舍销售,然后对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消毒,闲置1~2 周后再继续移入下一批猪只饲养。
7.2 加强管理,保持卫生
养殖户要制定精细化的养殖管理制度,对猪群实行精细化、标准化的饲养管理,重点做好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工作,让哺乳仔猪及早吃上初乳,被动获得免疫抗体。断奶仔猪要科学断奶、换料,减少不良应激。育肥猪要饲喂全价配合料,确保饲料配制合理,营养均衡,适口性好,满足营养需求,提高抗病能力。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每日及时将猪舍内的粪便、尿液清理干净,并用清水清洗冲刷地面,粪污统一堆积发酵处理,规模化猪场建议推广粪污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减少粪污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为猪群营造卫生的环境,保证猪只健康生长。
7.3 加大宣传,落实免疫
规模化猪场猪链球菌病高发背景下,防疫部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成立专门的宣传队伍,深入猪场发放宣传单页、手册,促使猪场负责人意识到猪链球菌病的危害性,提高防控意识,并建立微信群,指导规模化猪场负责人认真做好猪链球菌病的防控工作,讲解治疗方法,提升猪链球菌病防控效果。认真落实免疫接种工作,这是目前防控猪链球菌病最为简单、经济、有效的手段。防疫部门在宣传时要指导猪场负责人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规范免疫程序,正确选用疫苗,目前主要采用猪猪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和猪链球菌弱毒菌苗,要合理控制免疫方法、剂量,保证免疫效果。严格控制疫苗质量,禁用过期疫苗及来源不明的疫苗,避免对防疫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7.4 及时隔离,无害处理
猪链球菌病属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病,一旦一旦有猪确诊为链球菌病,应当第一时间隔离治疗,同时人员做好防护、卫生、消毒等工作,防止感染链球菌,同时也避免造成疫病的大面积传播扩散。针对病死猪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粪污等,均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目前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深埋法、焚烧法、化制法、生物发酵法等。规模化猪场处理病死猪时建议采用生物发酵法,经过发酵处理的病死猪,其尸体、骨骼被完全分解,和发酵原料混合后形成有机肥,可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及浪费。
综上所述,猪链球菌病是现代规模化猪场生猪养殖常见的细菌性疾和人畜共患病,对猪只、人员健康危害极大,因此规模化猪场管理人员应当提高防护意识,健全完善防护措施,有效预防规模化猪场链球菌病的发生,保证猪只健康生长。针对患病猪,应当第一时间隔离、诊断、治疗,将死亡率及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保障规模化猪场稳定运营,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