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学语言讲述蜂业故事

2023-09-12王继法李梦馨周凤英

蜜蜂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友蜂业赏析

王继法,李梦馨,周凤英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蜂业协会,山东 济宁 272100;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街道,山东 济宁 272100)

蜂业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宣传也至关重要。笔者近几年探索出了一条“用文学语言讲述蜜蜂故事”之路,特别是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蜜蜂文化”系列文章,在文学的海洋中寻找我国蜂业发展的身影,这种集科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探索,受到了蜂业界、文学界,农业专家和大专院校学生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济蜂园文学社团队,用文学语言讲蜂业故事,用文学语言讲乡土故事,使之品尝到了蜂业和文学有趣结合的趣味,这种方式对蜜蜂文化的挖掘,对以蜂产业为主导的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出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小学3年级开始就喜爱看文学书籍,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蜜蜂共舞四十余载,经年采花和采风,乘着蜜蜂翅膀,向着梦想出发。自1982 年开始至今,有多篇稿件被新闻媒体、专业媒体采用,多篇文章在各项征文中获奖,还先后被《蜜蜂杂志》 《中国蜂业》 《中国蜂产品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我写的稿件大部分是新闻稿、人物介绍、经验介绍、科技论文和科普宣传文章。深感蜂业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宣传至关重要。以上体裁的文章,虽然对蜂业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我听到不少朋友说,对蜜蜂的了解缘于杨朔先生的《荔枝蜜》。因此,自2019 年开始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文学写作知识,并于2019年9 月与赵世武、孙秀芳、宋艳、宋洪丽、李晓明牵头成立了济蜂园文学社。其定位就是乡土文学,探索用文学语言讲述蜂业故事。

首先我根据自身经历,写了有关蜂业的散文,向读者讲述蜂业故事,在报刊媒体发表和新媒体推送后,收到了不少读者发来的信息和留言。如李明文友在“香落尘外文学平台”看到我写的散文《我与蜜蜂的故事》留言:“养蜂路上,勤劳忙,滴滴汗水换蜜香。东奔西走赶花场,南来北往,随风故事空中扬,繁花落巷,硕果累累枝弯伤。”

再如,任城区作协主席常伟在《济宁看点》文学平台“文学现场”栏目中看完我写的散文《像蜜蜂一样采百花,必能写出好东西——我和李木生老师的蜂文情缘》,在平台上是这样留言的:“李木生老师说得对,作家创作如同蜜蜂酿蜜,其过程从采集到酝酿再到成熟,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劳顿,有委屈,有痛苦,有泪水,汗水甚至鲜血、生命,有数不尽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坎坷。创作就像蜜蜂的事业,用一生一世忘我的劳作和辛苦,换来人世间一杯一盏的甜蜜。”

“端午记忆也是最美的回忆。生活伴着写作,写作感悟着生活。每次看到王继法会长的文章,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他文字是甜的,生活是甜的,他朴实善良,和爱人一起肩并肩,洒下一路风尘,收获的是一生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是孙彦玲文友看了《蜜蜂杂志》2022 年第6 期上发表的我写的《养蜂人家的端午节》后写的感言。

我真的没想到我摸索着写的散文竟然引起这么多人对蜂业的关注。我是2021 年开始动笔写蜜蜂文学作品赏析文章的,我把此想法给《蜜蜂杂志》马主任汇报后,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在微信中留言:“在文学的海洋中寻找我国蜂产业发展的身影,既感受蜂产品的甜蜜,又能品味文字魅力,二者兼得,人生至乐!”马主任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动力。拙文《蜂情诗意荔枝蜜》在2022 年第3 期《蜜蜂杂志》发表后,不少文友发来感言。如讲了三十多年《荔枝蜜》课文的中学语文教师王苹老师的留言是这样写的:“王会长的文章洋洋洒洒,文如泉涌,句句包含着养蜂人对蜜蜂的喜爱。爱蜜蜂,学蜜蜂,辛勤蜜蜂酿蜜忙,我学蜜蜂建家乡。”作家刘亮老师写了以下评语:“赏析与往事回忆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重新对杨朔的散文的诗意之美,有了新的认识与体悟,王会长深挖了散文的主题与内核,然后他从文字到散文中提及的那些现实生活的场景,那些辛勤劳动的养蜂人的事迹,对这个事业也有了更加感性的理解,心里会对养蜂人有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对自己从事的行业,一个养蜂人写出集科普与文学为一体的系列散文,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在国内也是比较少的案例,《蜜蜂杂志》慧眼识珠,值得提倡。”这是济宁市报告文学副秘书长董琳老师对我的鼓励。

这篇习作发表后,《蜜蜂杂志》马主任又发来信息鼓励:“蜜蜂文化赏析是一个大工程、大专题,需要花很大精力才能完成资料收集和文字升华工作。我们会努力做好发布工作,有少数文字使用不当的地方,我们编辑会进行适当修改。建议在合适的时间,将其汇总成集,成为养蜂业的文化财富。”

其实在2015 年我就开始做准备了。2016年在济宁召开的全国蜂业博览会结束后,原中国蜂产品协会罗梦传会长、骆尚骅副会长来任城区蜂业协会指导工作时,对我收集整理的十多本汇集成册的《蜜蜂文学作品》和计划写系列赏析文章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2021 年11 月至今,我把主要精力用在撰写蜜蜂文学作品赏析中,已定稿三十二篇,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的二十篇, 《蜜蜂杂志》 自2022 年第二期开始连载。我所撰写的赏析文章中,既有名篇类,如杨朔先生的《荔枝蜜》、秦牧的《蜜蜂的赞美》、 《花蜜与蜂蜜》 和《蜜蜂与地球》,袁鹰的《荊条蜜》,汪曾祺的《槐花》等。长篇名著有《红楼梦》 《西游记》《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平凡的世界》,还有反特小说《野蜂出没的山谷》 和报告文学集《乡村国是》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

在撰写过程中,我花费了不少精力,如《槐花》 《荆条蜜》原文只几百字,我写的赏析文章大部分在两千字左右。而像《红楼梦》 《战争与和平》等长篇巨著,写成赏析文章后就是三千字左右。说实话,写读后感和赏析文章是我的短板,但我发现无论是在文学刊物和蜂业报刊中,有关蜜蜂文学作品赏析类文章少之又少,用中国养蜂学会蜜蜂文化专业委员会仇志强主任的话说,我做的是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工作。

我撰写的文学作品赏析文章在《蜜蜂杂志》陆续发表后,每篇文章都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如文友蔡月萍看了拙文《人类战争与蜂群起盗》后感言:“了解了蜜蜂类似于人的社会性,能够分工合作,自我牺牲,面对团队危险时奋不顾身,人也望尘莫及,真是觉着在格局上某些动物有超越人的感觉。”诗人李传生说:“王会长的蜜蜂系列是一个特色。是专业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我对于把蜜蜂生活拟人的活动形态描写出来,满怀期待,建议王会长把文章题目起草的短小一些,题目太长不利于传诵,别人问起,无法立马说出。”这是刘东丽文友的建议。

我还应邀在《鲁地文艺》文学平台在线直播,以《文学梦想为动力,蜂情乡韵皆诗意》为题,讲述我与文学、与蜂业的故事。活动结束后,不少听众在平台上留言,下面是董琳老师的留言:“看完王会长的在线直播,真的令人敬佩!从懵懵懂懂的16 岁到花甲之年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文学和产业(蜜蜂)之路上,上下求索,并取得了不凡的业绩。王会长很好的回答了文学与养蜂的关系,也很好地处理了这二者的关系。站在养蜂人的角度,他是专家。又从研究蜜蜂中获取灵感,以文学记录养蜂生活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成为作家。这是一个人的文学史,也是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缩影。”我没想到,我发表的每篇赏析文章,会受到这么多文友们的关注,他(她)们的留言就是一篇篇美文。去年5 月份,我在阅读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其中的一段与蜜蜂有关的描写,有所感动,有所感发。同《鲁地文艺》主编王海青老师商议后达成共识,任城区蜂业协会和《鲁地文艺》编辑部联合举办“我眼中的蜜蜂”征文,收到了广大文友与读者发来的大量稿件,择其优者,发在了《鲁地文艺》平台,然后审评出14 篇作品,并授以一、二、三等奖, 《蜜蜂杂志》 已陆续发表10 篇。大家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力,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这一活动的开展对普及蜜蜂知识、唤起大家对蜜蜂的了解、关爱蜜蜂、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只蜜蜂没法生存,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好的。”如果不是《蜜蜂杂志》 提供的平台,我的探索只能停留在想法上。“一个产业有了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能把蜂业文化这样甜蜜的文字呈现出来,是读者的幸福,也是行业的宝藏。”

《蜜蜂杂志》 的鼓励,为我和济蜂园文学社文友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用文学语言讲蜂业故事的队伍中带来不竭的动力。

猜你喜欢

文友蜂业赏析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文学群”里乐夕阳
早梅(节选)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和你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