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与融合
2023-09-1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喻文舟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 喻文舟
从资料记载来看,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华夏先民就用泥土刻画了各种动物、人物形象。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到汉代,泥塑艺术已成为主要的艺术种类。泥塑艺术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
时代在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的迭代等同样经历着融合、发展、创新以及重塑的过程。多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将泥塑技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再通过现代美术创意设计,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现代泥塑作品。
在开发现代泥塑教学之初,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为立足点,以浸润传统文化、感受传统审美意识为基调,为学生感受泥塑技艺和传统文化,实现自我创新等创造广阔的探究空间。学校的现代泥塑教学就是以“传统与现代”“感知与融合”为教学思路的综合教学活动。
一、现代泥塑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泥塑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秉承“古为今用”的观念,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现代泥塑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掌握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感知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要领。
(一)作品的图像识读
学生所看到的图像和物象资料,不能局限于美术教材中关于民间泥塑艺术的内容。教师还要根据历史年代进行纵向梳理,也就是根据时间节点将同类作品的演变过程整理出来,让学生逐一欣赏。例如,当说到泥玩具时,教师先分析泥玩具的出现以及形成过程。根据图片记载,泥玩具起源于史前陶玩具,主要模拟的是人与动物形象。汉代泥玩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已经有泥牛、瓦狗、马骑等模型。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场、佛殿、庙宇文化盛行,佛陀的造像鼎盛一时。隋唐时期,彩塑玩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更加生活化。宋代,许多手工艺人专门从事泥塑制作,小型泥玩具蓬勃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一步步观赏泥玩具各个时期的外形和色彩时,结合历史变化和各地习俗等知识点,有条理、有物象地进行情境化讲述,使学生充分了解民间泥塑文化和泥塑玩具背后的故事以及历史来源,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认知的兴致,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作品的审美感知
不仅所选的作品要具有代表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索每个地方的代表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泥塑中向来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学生在讨论给泥塑作品搭配颜色时,不妨先看看各地泥塑的色彩特点,再来思考自己的色彩选择。第一课时,笔者选择介绍陕西凤翔泥塑的纯粹之美。欣赏凤翔泥塑,绝对不能忽略其设色的重要意义。凤翔泥塑作品采用了浓厚艳丽的高纯度色料,因此,教师要结合当地色彩配搭观念,融合其拙朴灵动的造型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赏析,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凤翔泥塑原始美感的感知。第二课时,笔者将天津泥人张彩塑与凤翔泥塑进行对比讲解。泥人张彩塑在颜色的使用上是使用中国固有颜色,红、青、棕黄、绿、黑、灰、白都是常见颜色,并和我国古代的“五色说”相对应。泥人张彩塑本身带有祥瑞、喜庆等含义,所以,其较多以红色为基调。两个课时的学习后,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每个地区作品设色的不同风格,感知地域文化孕育的艺术底色,感受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深刻影响着作品的表现方式。
(三)本地资源的巧妙运用
教师结合本土文化习俗,让学生在欣赏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例如,岭南地区泥塑的精髓——大吴泥塑,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脱胎于惠山泥塑,萌芽于南宋,鼎盛于清代。大吴泥塑大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因其造型逼真又极具民间戏剧的韵律美感和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在泥塑课介绍节日庆典的代表人物时,笔者就会选择展示大吴泥塑中的财神爷形象,不仅让学生体会、感叹其细节之处的用心雕琢,还可以介绍“贴塑”这个大吴泥塑特有的技艺。在塑造财神爷时,先塑其主体身姿,如人物的躯干和四肢;其次根据人物的外貌特点,塑其衣物、头饰、头像、手掌等,再依次贴上主身,所以作品从整体上看,既有层次感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这些烦琐的贴塑制作工序,不仅考验制作者精湛的技艺,还需要制作者的耐心和毅力。延续到现代,大吴泥塑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型作品,让泥塑变得更加可爱、俏皮。此时的大吴泥塑不仅是一件件非遗作品,还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泥塑教学中的实践
相较于泥人张彩塑的写实逼真、惟妙惟肖,大吴泥塑的可爱活泼、造型简练,学校的泥塑作品,借鉴了一些现代风格,偏重于结构化、几何化造型,表达某种情感或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展现出艺术的趣味性。学校泥塑课程从建立之初便确定要集人文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身,在传统材料与内容的基础上,加入部分带有象征意义的传统雕塑元素表达,融合现代美术的表达特色,注重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强调自身意义的表达。
在现场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民间泥塑艺术元素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意。另外,由于艺术创作不是单纯地模仿,必须塑造出充满生活气息、展示学生智慧、表达学生情感的作品,笔者会在前期准备时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可以是来源于书本知识、绘本故事,也可以是来源于日常生活。
制作泥塑《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时,学校筹备了将近两年时间。在筹备期间,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描绘和制作,而是先根据季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近二十四节气。有的学生不明白节气的由来,就翻阅书籍,参考文字记载;有的学生之前没有关注过四季的变化,就分时段在公园欣赏不同时节的风景,观察植物的外形变化。听一听朗朗上口的童谣,看一看二十四节气的绘本故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学生在古人的智慧中领悟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了解每个节气背后的民俗文化;收集关于每个节气的泥塑作品,观察传统泥塑作品中不同节气的整体构思与制作,看看艺术家们选择了什么物象对应每个节气,又是如何通过作品表现他们心中的节气之美的。课堂上,教师按照学生的进度,分时段融入不同的感知形式,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将二十四节气的情境和理论相结合。一切准备就绪后,学生会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节气,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表述和解析,再提炼节气里的色彩和造型,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妙趣横生的泥塑学习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塑造自己喜爱的物象的机会,更让学生亲身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奇妙之处;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浸润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泥塑教学中,合理运用作品资源和教学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大胆应用和开发地方泥塑美术资源,可以促使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泥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与此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泥塑艺术、亲自设计泥塑的外形和色彩、运用传统的造型特征和色彩理念,再结合一些现代的手工技巧和上色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知识讲解—认真参观—动手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尝试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之间的转换,给泥塑这门传统艺术增添更多的观赏性和可能性。
泥塑艺术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与制作的过程中,领悟泥塑艺术的魅力、了解泥塑艺术的历史渊源,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现代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坪洲小学泥塑教学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间美术、接触了民间美术、感受了泥塑淳厚的美感,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带领学生体验传统色调的和谐之美,感悟民间美术的独特韵味;同时通过各种文化引领,激发出创新泥塑的表现形式,以新泥塑延伸想象力、以新泥塑承载传统的延续。泥塑教育通过在学校多年的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乐趣、审美能力、人文教育上有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