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整合的美欧联盟与其对华政策

2023-09-12刘毅

领导文萃 2023年17期
关键词:印太对华北约

刘毅

在俄乌战争持续、世界格局分化的背景下,中美欧互动关系的演变成为影响当前全球形势走向的一个关键变量。美国基于顽固的“冷战式联盟化”思路,运用升级制裁、胁迫围堵、分化挑唆等方式,助成欧洲大陆诸国重入选边站队、集团对抗乃至间接武力冲突的轨道,与大多数此类国家曾经寻求实现的战略自主和外交自主原则大相径庭。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依据事实全面和深入地研判中欧关系由此面对的强劲阻力和持续困扰,包括探询美欧关系强化捆绑的进展逻辑何在,俄乌冲突如何影响欧洲大陆内部凝聚,近期欧盟国家怎样调整对华战略,如何看待今年中欧关系新迹象、特别是马克龙总统访华的含义,当前中国对欧外交能否消减美国纠缠、找到新的发力点等。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

美国因素与美欧联盟重新整合

《领导文萃》:2023年以来,美国继续利用俄乌冲突进行广泛操作,强化所谓“印太联盟”,推进该联盟和美国在“印太区域”的诸多盟国和战略伙伴与北约勾连,而这些行为和这场战争导致美欧联盟关系与过去相比愈益紧密。您如何看待当前美欧关系走近的战略背景与政治逻辑?

时殷弘:应该承认,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极化问题事实上已经启动,就中短期而言可能还将变本加厉。目前对美国而言,利用俄乌冲突广泛操作,并且将这操作主要集中于所谓“中国问题”,其效能之一在于强化同盟和联盟体系,维持其领导作用和霸权地位。实际上,美国一直以来不乏这种由战略利益主导的政治经济动机,且有百余年来组建、维持和扩展阵营的历史经验。拜登政府这两年多来在对外战略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主线,就是在着力搭建和强化各种同盟和联盟关系,例如在印太区域基于美国自身的武装力量,更多地依靠双边同盟和多边联盟以及域外联系,辅之以若干初级形态的军事伙伴关系。

原先,战略军事方面,美国在当前称为印太区域的非常广袤的地区,除美国武装力量本身外,越来越多地依靠一个个双边同盟,辅之以若干发育程度不高的双边军事伙伴关系。此等构架的主要战略特征,在于其涵盖的地区不广,各个被涵盖地区互相间的协调程度低,非美盟国互相间的军事合作稀薄和缺乏体制性,而其裨益大抵仅在于同盟的战略性事务大多由华盛顿决策,因而相对简易、快速。近年来,为应对中国战略军力急剧腾升和战略军事活动范围迅速扩展,美国及其关键盟国做出同盟和联盟结构的重大调整,以便实质性地减少上述弊端,甚或逐渐消除之。

印太联盟创设了由美国主导但多维和灵活可扩的对华备战架构。这个架构最初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是印太四国互相间针对中国的军事合作,并使它们变得愈益突出、广泛和具体,加剧推进了美日军事合作构成联盟在印太美军之外的军事主梁作用,同时日澳间还积极搭建日澳军事合作这一辅梁;另一个维度是印太联盟在军事上进行灵活迅速有效的扩展,旨在直接间接地加强在这方面作用特别显著和重要的英国以及欧盟主要国家,并且与北约密切勾连。

作为军事整合程度显著低于同盟的印太联盟,其涵盖范围大得多,成员国互相间军事合作也稠密得多。印太联盟创设了由美国主导但多维和灵活可扩的对华备战架构。这个架构最初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是印太四国互相间针对中国的军事合作,并使它们变得愈益突出、广泛和具体,加剧推进了美日军事合作构成联盟在印太美军之外的军事主梁作用,同时日澳间还积极搭建日澳军事合作这一辅梁;另一个维度是印太联盟在军事上进行灵活迅速有效的扩展,旨在直接间接地加强在这方面作用特别显著和重要的英国以及欧盟主要国家,并且与北约密切勾连。

不仅如此,在俄乌冲突爆发和持续的刺激下,这个对华战略架构的第三个维度正在迅速形成。其内涵包括:韩国军事上与印太联盟局部协作,同时进一步搭建印太联盟的靈活的区域扩展框架(日澳韩新四国),开始与北约叠加。北约与印太同盟/联盟体系的随机协作由2022年6月底北约马德里峰会决定,成为北约的正式基本准则,给北约与其成员国在印太区域的多维干预提供顶级动能和依据。可以说,世界地缘政治地图已从苏联入侵阿富汗起四十余年来未有地空前整合为一。

《领导文萃》:“美日印澳四方机制”是美国着力构建印太联盟的主要抓手,今年5月相关国家又召开峰会。目前来看印太联盟已成为美国建立集团小圈子、“拉人站队”的制度化平台。对此,您提到北约欧洲大陆成员国和欧盟国家朝印太方向的勾连关系值得警惕,而这勾连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体现?

时殷弘:北约欧洲成员国和欧盟国家对东亚太平洋事务的表态和干预有其传统,但近年来愈见频繁,愈见扩展和深化。这些国家针对中国在台湾地区、东海、南海、朝韩半岛问题上的立场和基本政策,进行多方指责,多少配合美国的政治操弄,甚至不时粗暴干预中国的国内治理。印太联盟也借此扩展区域外勾连,直接或间接地争取英国和欧盟主要国家参与,并已开始与北约建立战略和政治联系。尤其是拜登政府将增强印太联盟与外部的强国联系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加以推进。对此英国政府最先积极响应,将武力部署于印太区域列为英国的一大对外政策优先。2021年3月16日,英国内阁向国会提交脱欧后英国对外政策方向规划文件,其中将与美国协作,将英国战略武力部署在“日益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印太区域”当作对外政策头等事项。六个月后,拜登宣布美国正与英澳两国形成名曰“AUKUS”的新的安全伙伴关系,允许它们分享美国的先进军事技术,美英助澳开发核动力潜艇。在此基础上,美英澳继续推进三国海军多方面组合。2021年11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宣称:“在接下来短时间内,将有更多的英国人、澳大利亚人登上美国海军舰只服役,在澳大利亚将会有更多前沿部署”,“这导致我们的军种在许多方面一种更深的互联和简直是一种融合”。

在促请欧盟及西方国家将战略关切和军事存在延伸至“印太区域”方面,日本态度尤其积极。2021年4月19日,欧盟外长会议通过原则规划文件,希望提升欧洲国家在印太区域的战略作用,准备给出一套详细的战略规划。日本政府为将其观点反映在这套战略规划内,派防卫大臣岸信夫参加欧洲议会安全和防务小组委员会,并发表讲话称“强烈希望保证欧盟与其成员国毫不动摇地致力于印太区域。”当年11月1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强调共同致力于实现“自由和开放的印太”。法国驻日大使随后宣称已与日本开始会谈,商讨推进《互惠准入协定》,以强化两国武装力量间的互动和协作。2022年1月20日,日法“2+2”会谈线上举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并“严重关切”东海和南海局势,强调两国应开始谈判军队互惠通路协定。4月28日,岸田在东京接待德国总理朔尔茨,双方宣布预定在2023年初首次举行层次和宽度超过惯常的“2+2”会谈,商谈重心仍是强化双边安全纽带。岸田和朔尔茨还宣称“保证反对用武力改变东海和南海现状的单方面企图,那里中国一直在强化海上扩张。”12月9日,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三国联合开发新一代战机,到2035年完成,其中日本和英国分别起第一和第二作用。日本计划在2035年部署100架此新型战机,英国和意大利则计划在那时以此取代共240架现用战机。2023年1月11日,岸田在伦敦与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签署日英武装部队“互惠通路协定”,英国政府称之为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以来英日之间的最重要防务条约。

北约与印太联盟勾连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一项重要动向。2022年6月下旬,北约在马德里举行峰会,非北约成员国的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新西兰四国派员参会旁听。共同社报道说,四国认为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际召开马德里峰会,目的是试图在印太区域形成一种对中国扩张行为的钳制。马德里四国峰会的基調突出强调的正是印太安全与欧洲安全不可分隔。7月初,尹锡悦宣布以此为契机,推进韩日澳新四国定期协商机制,韩国与北约缔结伙伴关系,新设韩国驻北约代表团。2023年1月底,岸田会晤访日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伯格,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欧洲—大西洋安全与印太安全紧密相连”,宣布日本将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设立旨在更紧密勾连的联络团。

欧洲大陆国家目前在对华政策方面虽然声音繁杂,互相间和各自国内的争辩时而激烈,但其总的来说主线离不开美国方面的恶性影响和它们自身的相对弱势地位。这就是说,它们大致只有在美国之后跟随的远近问题,基本不会站在美国对华立场的对立面。因此,对中欧关系改善幅度的有限性,应有务实的预期。

2022年6月底,北约马德里峰会发布新的北约“战略概念”文件,强调北约严重关切中国的行为,包括中国“采用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工具来扩大全球运行、投射力量”,“谋图控制关键技术和工业部门、关键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性材料和供应链”,“利用经济杠杆来建立战略依赖关系并增强影响力”,“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等。

强化美欧联盟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领导文萃》: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对华外交呈现新动向,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华。中国在正式场合也多次强调欧洲战略自主和外交自主的重要意义。您如何观察和评价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新情况?双方关系是否有可能部分地排解外在因素、特别是美国的干扰?

时殷弘:我们应该看到,欧洲大陆国家目前在对华政策方面虽然声音繁杂,互相间和各自国内的争辩时而激烈,但其总的来说主线离不开美国方面的恶性影响和它们自身的相对弱势地位。也就是说,它们大致只是跟随美国或近或远的问题,基本不会站到美国对华立场的对立面。因此,对中欧关系改善幅度的有限性应有务实的预期。与2018年1月之后中美关系的轨迹呈现大幅下落状况不同,中欧关系同时期内呈倒Z字形,即向下、向上继而又向下,向上的幅度显著小于两番向下。这就是说,在当前和未来可预料时期内,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在它们关注的绝大多数涉华重大问题上,都采取与美国及其海洋性盟国大致相同或较相似的立场,或者说所同大于所异。这些重大问题是:中国台湾地区、美日军事同盟和东海、南海、印太四国联盟及其与北约及欧盟的勾连、军备竞争、新疆、香港、与中国贸易争端和产业政策、高技术脱钩和遏制、产业链重组、意识形态影响竞争、所谓的网络攻击和信息造假、新冠疫源国际调查、“一带一路”、俄乌冲突(目前最突出)和朝鲜半岛非核武化。就这16个重大涉华问题,欧盟与其主要国家的立场及相关行为基本上是与中国对立或竞斗的,只是其程度较缓于美国及其海洋性盟国。何况,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对拜登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拉拢盟国感到欢欣,对俄罗斯在东欧的战争和其他举动感到恐惧,因此较多地接受美国影响在所难免。

当然,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在对华贸易和投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伊朗核问题等领域,与中国有较多相似的立场和相关合作。这些对中国和欧洲来说当然都至关重要。但是,它们不会或至少不大可能会对欧中关系具有经久的决定性的作用,也不会或至少不大会显著和持久地阻滞欧洲在对华态度上趋近美国。

也就是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一方面不愿过多倒向美英等国的立场,并不很赞同拜登政府的对华意识形态对抗和全面竞争,对高技术对华“脱钩”略持怀疑态度,对主要针对中国的重组供应链疑虑更多,但这些国家另一方面确实与先前相比立场有显著后退,与先前相比更靠近美国对华政策。

2021年拜登入主白宫后,首次赴欧参加G7峰会、北约峰会、美国与欧盟峰会。在英国、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当时看来,这是个获得“联合领导地位”的机会。这三项峰会的公报和声明尤其标志欧盟与其主要国家立意与美国合作,争取构建发达国家同盟,并保证这个同盟单独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恢复它们的世界性意识形态影响优势,为决定性地减抑它们的易受伤害性,维持和增进它们的高技术优势并规定世界未来高技术方向而重组供应链。

实际上,到俄乌冲突于2022年2月24日爆发为止,上述三大峰会的热络劲一度有所衰减,因为中西欧政界觉得靠拢美国太快。然而即使如此,在它们关注的绝大多数涉华重大问题上,欧盟与其主要国家仍采取与美国及其海洋性盟国大致相同或较相似的立场。2021年12月2日,美国副国务卿温蒂·谢尔曼与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斯蒂法诺·桑尼诺发表联合声明,“严重关切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问题的单边行动,认为这些行动损害区域和平和稳定,直接影响美国和欧盟的安全和繁荣。”联合声明还抨击中国在新疆和香港的政策,认准并提出要针对中国重组供应链,以便减小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德国的动向尤为典型,尤为重要。2021年9月底,德国大选结束,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等组成的联合政府上台执政,德国对外关系基调开始改变,而且一些民意测验显示德国公众的疑华厌华、亲美从美的情绪显著增长。

然而,在世界头等发达国家中间,德国依然和法国一样,离美国2018年初以来的对华政策仍相距最远,依然既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也为阻滞世界大国间政治走向两极截然对抗而主张尽可能维持对华良善关系。大概正因为如此,德国大选和政府换主后立即出现反对变更德国对华政策的动向。在朔尔茨操控德国外交的头几周里,据观察“他发给中国的信号在语调和内容上出奇地软”。中国政府也相应地及时做出反应,包括中国最高领导人与朔尔茨通电话,就维持和发展中德互惠关系发出强音,还包括派前驻德大使为首的访问团与德国政界商界要人晤谈。

《领导文萃》: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和持续,加剧了欧盟与其主要国家的对华态度复杂性。您如何看待欧洲对华政策的摇摆特点,或者说如何认识中欧关系负向发展的动能和局限?

时殷弘:仍然先说德国的情况。德国的摇摆乃是常态,但2022年初乌克兰危机构成了德国再度转向的主要动因。据经验丰富、门路广泛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客籍高级研究员巴尔金透露,“对其处理乌克兰危机所遭到的国内和国际激烈反弹,已导致朔尔茨重新校準”外交活动的主攻方向,“总理府已决定2022年上半年的优先接触对象是印太区域的民主伙伴”。2月24日,俄罗斯开始全面进攻乌克兰,美国及其欧洲盟国与俄罗斯的对抗迅即趋近白热化。由于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因而它们与中国的对立关系急剧加深,相关的对华威胁也急剧加大。

欧盟与中国之间对立加剧了,最显著地表现在2022年4月初欧盟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的视频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后宣布,双方“交换了很清楚的不同的意见”。据透露,欧盟方面偕“三头战略”就乌克兰问题与华接触:第一,在中国领导人面前展示“战争的残忍现实,包括俄军攻击平民”;第二,诉诸中国对联合国宪章的准则的支持,以便表示中国不应与“一个已展现对这些准则蓄意不顾的政权”结成联盟;第三,表明对俄施加的制裁不是引发全球食物和能源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

此后,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军事介入印太区域和勾连印太四国联盟的趋势显著增强。2022年5月17日,欧盟印太特使加布里埃尔·维森廷宣称:俄罗斯的行为以及中国“日益强化的存在”,将引发国际秩序“关切”,欧盟已决心在印太区域强化其防务战略,经过强化的欧盟印太安全计划将涉及军事训练和海陆实弹演习、情报合作、军舰“穿行海上利益区域”等。在2022年北约马德里峰会上,新的“战略概念”文件明确表示北约对中国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行动予以“严重关切”。该文件还强调在印太的事态能影响欧洲-大西洋安全。北约与印太区域美国同盟/联盟体系的勾连成为北约的正式基本准则,它并非只是象征性的,而是给北约与其成员国在印太的多维干预提供主动推力和被动压力。

俄乌冲突和台湾问题紧张局势等基本事态,加剧了一大趋向,即欧盟与其主要国家近乎全面靠近美国及其核心盟国的对华态势。这方面的一个征象是欧盟主要官员中最受美国厌憎的欧盟内部市场专员、法国人布雷顿一反常态,2023年1月底在华盛顿演讲,说欧洲完全同意美国禁绝高端半导体和量子技术对华输出的政策,并且告诫不能对中国形成绿色技术依赖。不仅如此,大致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将关键原材料供应链转离中国是其头号议题。 德国教育部长施塔克-瓦青格2023年3月访台,签订关键领域技术合作协定。当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演讲,就乌克兰局势、信息政策和经贸政策大肆攻击中国,称北京的目的是全面变更国际秩序,将中国置于其中心。4月14日,欧盟对外政策首席负责人博雷尔申明:“如果中国不对一项基于俄国撤出乌克兰领土的政治解决做出贡献,那么欧盟持有与中国的信任关系即使并非不可能,但也极端难以维持。”同日,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北京的中德外长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应该对俄罗斯施加影响结束乌克兰战争;“欧洲不会接受通过使用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

5月20日,G7广岛峰会——德法意三国加欧盟占其成员一半——发表最后公报,强调台海和平和稳定对全球安全必不可少,抨击中国将南海“军事化”,就台湾、东海和南海问题申明“强烈反对靠武力或强制去改变现状的任何单边企图”,针对中国经济而强力鼓吹所谓的“经济弹性需要去风险和(进口来源)多样化”,“减少对我们的关键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并且敦促中国施压俄罗斯“停止它的军事侵略,立即、完全和无条件地将它的部队撤离乌克兰”。这被称作G7历史上迄今最明确的对华共同立场的详细表述。因此,中国若无对欧加大拉力,那么美日英诸国的对欧推力所取得的效果难免越来越大。

近期中欧关系破局和欧盟战略再调整的可能性

《领导文萃》:您如何看待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的含义?

时殷弘:就显著和持久地改善中欧关系而言,今年4月初马克龙和冯德莱恩访华的效果有限。这次访华的一大背景在于法国国内经济不断衰退和社会抗议严重,欧盟金融显著动荡。它令人有理由认可CNN的如下观察:“乌克兰危机已迫使许多欧洲官员——某些场合勉强地——断定,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可能现在比先前更重要。一位欧洲外交官解释说……‘我们不能同时远离俄中两国”。例如,“对俄制裁提高了能源价格。我们的目标是从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转向可再生能源。迅速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大部分途径是拥有廉价的太阳能电池板。谁制造廉价的太阳能电池板?中国。我们不能同时关闭我们的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来源”。不过,复杂事态系统总体的和持久的逻辑不同于它局部和一时的逻辑;事物长时段内的总况究竟会如何,还需长时段的检验。

关于缓解俄乌冲突、启动和谈进程,马克龙和冯德莱恩访华不应被认作他们期望通过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能改变已被非常坚定和频繁表达的中国立场和政策。他们谋求的是动员或强调中国立场中的一项要素,即中国对俄乌冲突本身的中立。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一直担心并竭力防止中国向俄国提供杀伤性武器装备,尽管中国反复示意不向交战任何一方提供这样的装备。不仅如此,甚至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马克龙仍与拜登通电话,要后者放心,说他会与美国和其他北约盟国保持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联合阵线。

虽然,马克龙表示要提振法国对华出口,但与约三年前相比全无改变。就法国和欧盟其他主要国家而言,与中国在高技术方面的脱钩已大体完成,在主要针对中国的供应链重组方面,与美国及其核心盟国亦无实质性分歧。冯德莱恩倒是较坦率地承认,欧盟在对华关系上要“去风险”。随即,欧盟委员会在6月下旬发布《经济安全战略》文件,建议强化欧盟接纳中国投资的审查、强化欧盟国家对华出口的控制和推进新的欧盟国家对华投资的管控。

《领导文萃》:一些观点认为,中欧关系转圜将是撬动中美关系、打开外交局面的较优方向。您如何看待中国对欧外交应有的政治考量和战略态度?

时殷弘:在我看来,中国就此接下来要注重的包括:战略耐心、追根求源、拓宽思维、适度灵活。

虽是争执不断,但可望大事不乱。譬如,中美在台湾、东海和南海等重大问题上的博弈持续这么多年,局部紧张是常态,关系波动是必然;但另一方面,双方也将防止直接军事冲突奉为各自的一项最高利益,即双方关系紧张到激烈程度往往为避免冲突而暂时迅速降温。社会大众也须有战略耐心。既然局部消停与重新紧张必然反复交替,以致成为“新常态”,那就无须惊诧,无须有过大的落差感。

战略耐心至关重要。能否期望近期内就实现中欧关系趋于完全转好?显然不能,欧盟与其主要国家内的对华强硬派肯定會继续在几个熟悉的大领域发起挑战,并且随着中国的适当反制会出现竞斗加剧的互动局面。虽是争执不断,但可望大事不乱。譬如,中美在台湾、东海和南海等重大问题上的博弈持续这么多年,局部紧张是常态,关系波动是必然;但另一方面,双方也将防止直接军事冲突奉为各自的一项最高利益,即双方关系紧张到激烈程度往往为避免冲突而暂时迅速降温。社会大众也须有战略耐心。既然局部消停与重新紧张必然反复交替,以致成为“新常态”,那就无须惊诧,无须有过大的落差感。

追根求源意味着争取中美之间形成哪怕是局部的战略稳定,以妥当的方式防止美国政策和美国政界对华态度的进一步严重恶化。追根求源还意味着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国际社会较多地理解甚或同情中国对外政策,争取避免与美英日以外其余发达国家和诸发展中大国的关系遭遇新的冲击,通过足够和及时的互相妥协达成务实安排,减少一二线对手。

拓宽思维主要指经济主导逻辑发生了转变,需要有效地对应经济安全逻辑。这种转变可以追溯到特朗普时期,但整体性的变化是在最近一两年。2022年5月拜登东北亚之行抵达首站韩国,先去三星芯片制造厂,尹锡悦总统陪同,两人塑造出“经济安全同盟”,经济是形容词,安全同盟为主格,经济愈益成为安全之仆,战略之仆。在当今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竞争中,战略考虑成为第一位。什么叫战略?就是平时备战,争取遏阻战争,遏阻不了就须保证战而不败。国际经济关系,至少强国间经济关系的底层逻辑由此改变。经济全球化完全主导战略政治的时代从未有过,何况经济全球化普遍公认正在减缩,往后还会进一步减缩。

适度灵活,是说策略调整,一要适度,二要灵活。灵活就是要按照基本形势的变化、哪怕是局部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动地适应形势。调整的对象涉及所有重要领域,无论是对外的还是对内的。然而,不能丢掉“适度”二字。就对外战略而言,适度意味着继续战略强军, 继续扩展战略活动范围,继续备战以应对与美国及其核心盟国可能发动的战争,同时尽最大努力防止此类武装冲突,进行连同“灵活”二字要求的局部策略调整。当然,最重要的仍是争取实现并足够长久地维持中国经济的基本稳定,并且决定性地有效促进中国高技术的自主发展。

猜你喜欢

印太对华北约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走向北约?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五片阴云笼罩北约70周年庆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