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跟踪学习
2023-09-11
课内跟踪(建议用时15分钟)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溃退() 荻港()
芜湖() 歼灭()
阻遏() 锐不可当()
泄气() 督战()
要塞() 横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激战近半小时,敌人被击毙30多人,残部不支,纷纷向后溃退。
B.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服装产业业已形成规模庞大、结构完备、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
C.透过激情磅礴的文字,我们至今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D.苏炳添好似摧枯拉朽,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破记录,获冠军。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要太执着于给孩子营造某种理想化的“纯洁空间”,就会形成某种隔阂。(删去“只要……就”)
B.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发展,让不少家长开始主动分享和展示孩子的日常生活。(删去“让”)
C.在党和国家扶贫开发、东西部支援合作的支持下,称多县大力提高了中小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将“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对调)
D.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有效应对。(把“能”改为“能不能”)
课内精读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4.两则消息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消息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5.第一则说“我三十万大军”,第二则却说“百万大军”,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6.《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7.《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三路大军报道内容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跟踪迁移
拓展阅读
新华社记者 王进业 李来房 娄琛
新华社北京2021年2月25日电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5日宣告消除绝对贫困。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告别千百年来缺吃少穿的梦魇,实现丰衣足食、安居生活的夙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平均每年脱贫1 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
“以前,粮食不够吃,木房子到处是窟窿,在屋里都能看到星星。”去年脱贫的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旁如村农民王金才说,现在住进政府补贴盖的砖房,喝上自来水,两个娃娃读书不花钱,“生活不再发愁了。”
过去8年,习近平总书记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了解扶贫脱贫实际情况。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近1.6万亿元,1800多名脱贫攻坚工作人员牺牲。
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脱贫取得成功,关键是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干部群众一条心,“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人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海内外舆论认为,中国脱贫奇迹得益于中共的堅强领导、决心和执行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独创性重大理念和举措。
消除绝对贫困完成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指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也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中国成为世界减贫的范例。”塞内加尔学者易卜拉希马·尼昂说,中国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起点。中国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较低,国家下一步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民生活更好。(参与采写:吕秋平、李惊亚)
9.请细读本则消息,并为之拟写一个标题。
(温馨提示:拟写新闻标题,可从新闻“导语”入手,抓住主要信息,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概括。)
★10.请结合消息内容,说说主体部分在选择材料上有何特点。
(温馨提示:可以先概括各段段意,再综合起来看,从中可发现选材特点。)
11.说说画线句子中列举的数据有何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看看这些数据分别突出了什么,与“脱贫攻坚”有何联系。)
12.结合本则消息说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意义。
(温馨提示:细读选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筛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