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3-09-11郭文宇黄海霞薛诗山
彭 波,郭文宇,黄海霞,陈 宁,薛诗山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众所周知,我国本科生的政治理论学习,长期以来都是以一、二年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传统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学习为主。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不连续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根据习总书记要求,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4-5]。“课程思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解决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分子化学》是讲述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反应机理以及合成方法与分子结构关系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以《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为基础开设的一门后续课程,是我校“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报考国内“材料学(高分子方向)”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必考科目。可见,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尤其是针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意义重大。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探索并报道了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1-7],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校位于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当地云集了众多国防科研单位和相关材料生产基地。本文拟从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实践模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入手,立足本地区高分子行业实际发展状况,深挖“两弹一星”和“国防三线建设”等思政元素,通过利用“身边人,身边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分子化学》教学中。为区域经济和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1 课程思政目标定位
以我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史为背景,结合高分子化工企业从零到有,从有到优,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对高分子化学知识进行系统讲述。从中提炼爱国情怀,科学家精神,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以及民族自信等思政教育资源。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时代担当。做到学生培养出来,留得下来,服务地方。
2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无从谈起。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必须深化《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本课程共分为5章,依次讲述了高分子化学概论,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型和配位聚合,高分子化学反应。我们以高分子材料发展史为主线,把与高分子化学相关的科学家事迹、企业和产品发展案例等具体内容和教学知识点对应串联,在不改变各章节连贯性和整体性前提下,融入到各个教学章节中去(见图1),举例如下。
图1 《高分子化学》章节内容与对应思政元素Fig.1 Content of Polymer Chemistry course and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高分子科学诞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精神。虽然棉麻等天然高分子使用已久。但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仍然认为并无高分子量的物质存在,这些只是小分子间的缔合物。直到1920年,施陶丁格发表《论聚合》,以大量的实验结果,严谨的科学推理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开启了高分子科学新的篇章。
高分子工业化——服务社会的时代担当。20世纪60年代,大量有志青年在国家的号召下,从繁华都市隐姓埋名来到大西南,参加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建成的长虹、九洲和东方绝缘材料厂等三线企业至今仍然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部分高分子产品如尼龙连接器、电气聚丙烯薄膜,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高分子化学——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合成高分子产品的主要原料来自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且高分子产品本身化学性能稳定,丢弃后降解困难,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压力。我国每年塑料、橡胶和化纤废弃物总计高达1000多万吨。当地的罗江树脂厂即采用非石油制备路线,用电石法制备聚氯乙烯树脂,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追寻我国高分子泰斗先进事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讲述老一辈高分子界院士们的奋斗史。他们是王葆仁、冯新德、钱保功、何炳林、黄葆同、徐僖等。讲述这一批老先生的海外漂流求学经历,如何打破国外势力的封锁毅然回国,在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创建高分子学科,夯实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基础。同时,就地取材将“两弹一星”人物和精神融入到高分子专业知识教学当中。
3 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学校“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做实”的办学目标。我们提出了“用现象述理论,用科研助创新,用青春铸明天”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
实验进课堂——用现象述理论。教师既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也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将简单的实验搬到课堂上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感性的实验演示,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强化思政教育元素,鼓励学生要踏实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奉献,从而增强建设国家的使命感。例如,在液氮保护下使用膨胀计,演示橡胶在极寒低温下的玻璃化转变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耐寒橡胶的设计理念,向同学们讲述该领域我国受制于人的一些“卡脖子”技术。激发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产业报国的信念。
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用科研助创新。鼓励学生提前进入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到各级科研项目中来。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除此之外,将历届各种大学生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分享给大家,组织同学们对其进行分析讨论,理解每个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提前接触科研,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还能了解高分子材料在国家战略布局上的重要性。例如,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问天一号”火星探测器和“东风”战略导弹等国家重器上的应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绵阳当地科研院所的贡献。从而,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扎根西部服务家乡的决心。
科技前沿融合课程思政——用青春铸明天。青春是活力的,美好的,创造的。高分子材料相对于无机和金属材料几千年的历史而言,她也才走过短短百年。高分子化学领域中还有许多基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一些高分子基的生物医学材料、仿生材料、本体导电材料和柔性液晶的制备机理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上,积极鼓励和大力倡导当代大学生应该不负韶华,青春的你与同样青春的高分子应当碰撞出青春的火花。适时采取以下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抛出高分子科学前沿问题,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下堂课学生上台讲述,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目的是促使学生对高分子科学的创新有更多的思考,帮助学生夯实高分子基础知识,为国家的强基计划培养后备人才。引导学生立志将自己的青春奋斗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唱好自己的青春赞歌,向党和祖国交一份满意答卷。
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已实施三年,促使了任课教师自发地去深入学习高分子化学发展史,钻研高分子科学国际前沿,将国家需要、学校发展与自身专业结合起来。同时坚持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教育现实相结合,促发学生高阶思维,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推动,在教师专业成长及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课程思政实施期间,团队教师获得校级教改项目4项,分别是“案例式教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中的应用”、“《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和“《化工原理》课程理论-实践-仿真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省科技厅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各1项,分别是“超声诱导黏土基水溶胶物理/化学反应调控钻井液性能”和“光催化水凝胶材料的设计与研究”。有力地支撑了该课程思政的实施。同时,已有十几名学生主动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申报获批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学也在去年代表学院,首次在省级大学生材料设计竞赛中斩获奖项。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转专业意向减弱,报考和考取高分子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人数增加。同学们科技强国,产业报国,学好专业知识助力国家复兴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增强。毕业生签约本地学校和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提高。
5 结 语
根据我校“教学型、地方型、应用型、师范型”的办学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尝试对《高分子化学》进行了课程思政本科教学改革。发现:通过深挖本地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授当中,更容易使学生听得进,记得牢,用的活。这种“接地气”的教改模式可以供其他地方型院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