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3-09-11刘琳琳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高中生心理健康

刘琳琳

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被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而同时增加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校本教育形式。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平均年龄15至17岁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中生尽管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部分功能及特征,但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学业、同伴及家长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通常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等特征,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可能造成心理疾病。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帮助高中生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又可以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内容不多、比例不高且系统性不强的问题,而造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课程还没有呈现有效的衔接,这造成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在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从现代育人功能出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转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度上进行深入研究,都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探索。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效丰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中生平均年龄在15至17岁,正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大部分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凸显,并在与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复杂心理。而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内修于心和外修于行的智慧资源,丰富了心理教育的内容,也为高中生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二)为高中生心理成长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高中生由于所处的阶段及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他们一方面易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喜欢探索、怀疑和争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有关心理调整的相关内容,对指导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有现实性及长远性意义。“吾日三省吾身”告知高中生要善于反思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和其光同其尘”告知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养成包容、宽厚的性格;而《象传》中的乾卦和坤卦则为高中生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走过万水千山就在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韧性和恒心。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高中生性格养成和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思想资源。

(三)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身心关系

高中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会出现早恋、网瘾等家庭及社会、学校都不能接受的行为。鉴于此,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其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因勢利导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加大高中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合理地调节身心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以班级为载体,提高学生素质

班集体对于高中生形成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班级为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化,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向传统文化靠拢,以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积极创设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的班级文化,在创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充实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而使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例如,用《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作为组名,以《诗经》中的“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作为小组建设核心思想,孔子曾用“思无邪”来评价诗经,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来作为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创设出情思纯真、正气日升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适时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倡导的理念,而在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由“以知促行”的方式进行调整、外化,从而形成内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统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传统文化的资料,也可以开展研学活动,在参观历史文化景点时,透过历史看现实,多角度审视自己并加以自我调适教育,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这有助于高中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发挥其主渠道和实践作用

自我道德品质的熔铸和培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照自己”“内调心性”,在纷繁复杂、迷失自我的时代中,找到自我,解决空虚、失落、抑郁的心理问题,探索寻找自我深层的心理方式,通过构建以道德标准与道德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探究积极的价值和作用。

1.抓住“第一课堂”,促进学生形成完善人格

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个课堂既包括学科课堂,又包括主题班会,也涵盖定期举行的系列心理讲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内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案例分享、故事讲述、典故分享等方式与高中生进行有效交流,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形成完善人格的目标。

2.抓住“第二课堂”,知行合一

“第二课堂”主要在于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深化,在发挥作用上更为灵活和生动。因此,教师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从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班级、个人四个层面打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强化高中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拓宽其提高自我认知的途径。第一,常态化邀请专家、教师举办系列大讲堂活动,重点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相融通的思想资源进行现代化诠释。第二,成立与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话剧、非遗、书法、茶艺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以读书汇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如将民族文化作为心理健康的案例,培植学生坚定不移做事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第四,传统节日举办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如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尊老敬老、不忘初心的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的渗透中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1.构建渗透中华文化元素的校园心理环境

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上,我们要注重将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符号渗透在校园雕塑、建筑等环境中;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场所中打造传统文化墙;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习惯养成,校园里可以从内到外,结合现实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校园等地进行宣传,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进行特殊团体辅导和定期辅导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此外,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社团关联起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园文化。

2.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形成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奠基教育和社会拓展教育协同影响的教育合力。家长永远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健全孩子的人格品质至关重要。因此,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做好学校、家庭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建家校联盟,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座谈会,开展家校系列沙龙,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和心理学兴趣的同时,实现家校互通,家校共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朋辈体系

由于高中生面临着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身体和心理的蜕变,高中生更容易建立先于家人、老师的同辈之间的信任感,朋辈培养体系应运而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挑选出一些积极向上的同学作为骨干力量,树立可见可学的榜样,开展朋辈培养体系,以点带面,逐渐提升覆盖面,助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学之间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内涵、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思想和理念,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元素融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可深化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更好地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积极稳定的人格品质。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中华高中生心理健康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