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可持续性研究

2023-09-11王宇辉薄文斐王辉

科学导报 2023年60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遗产历史

王宇辉 薄文斐 王辉

关键词:历史建筑遗产;传统文化;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

  一、引言

历史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真实载体,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这笔人类共同的财富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保护历史建筑遗产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为了全面、完整地保护历史建筑遗产,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必须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原则的明晰对于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界和公众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内容理解逐渐深入,范围逐渐扩大。为尽可能保留全部历史信息,必须对历史建筑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一)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的概念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1]。我国的历史建筑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物质文明、空间文明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蕴含着古代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仅通过文字记录流传不够完整,通过建筑的三维形态可以更完整、生动地记载传统文化。因此历史建筑遗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还包括无形的精神遗产。其完整性不仅指有形与无形遗产的结合,还体现在每一方面的完整上。

1.建筑整体性——有形的物质文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历史建筑遗产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以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古代大型公共建筑为主的一些重要历史建筑层面上[2]。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认识的提高,历史建筑遗产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仅限于重要历史建筑,逐渐形成历史建筑-历史地段(街区)-历史城市-历史区域的多层次体系,而且每一层级也在自我提高。例如从1990年开始,北京市陆续公布了三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为25片、15片和3片,同时部分片区的保护和控制范围也在不断调整扩大。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在持续批准公布,从最开始的24个增加到现在的127个。

2.文化整体性——无形的精神文明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3]。如同老年人喜欢讲故事,历史建筑不仅有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装饰和布局等给人视觉感受,还在建筑上、每一间房内,甚至每一根木头上藏有故事,这些历史故事让这些历史建筑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完整。重要建筑中有重要人的故事,普通建筑中有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所有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

  (二)历史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对历史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既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依附于建筑存在、演化的周边历史风貌区域,甚至是附着在历史建筑与区域上的文化、精神这种无形的财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整体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发现全部有形或无形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归根结底历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下,喧嚣与浮躁成为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现象,而传统文化则可以成为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历史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受到普遍关注。

历史建筑蕴含的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整体性保护历史建筑,才能保证全部历史信息得到保留,保证历史文化完整性。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本身因其重要性得到了科学严谨的保护。但随着旅游开发,寺院周边历史风貌没有得到完整保护:1996至1997年,拆迁建设释迦塔南边的辽代街;1997至1998年,拆迁建设塔前街;1998年,整体移动塔前木牌坊,成为释迦塔景区入口;1999年,复建佛宫寺山门;2006年,佛宫寺北侧空地修建大体量仿古建筑群。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周边这些未经认真研究的规划建设极大破坏了木塔周边景观环境,削弱了千年木塔的历史厚重感和应州城的文化丰富性。因此有必要对历史建筑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将其完好无损传承给后世。

在历史建筑遗产“传承”中,整体性保护强调的是“传”,即对遗产的“保存”。这要求我们尽可能把前人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遗产全部保存下来。不论前人遗产是优秀的,还是低劣的,都已成为历史一部分。应先将这些历史信息完整保护,之后再讨论对我们是否有用。若是一开始就将是否对现在的我们有用作为保护标准,那么很可能会丢掉大量历史记录,因此整体性保护为新时代可持续性保护提供了研究基础。

  三、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关键——可持续性

对历史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是可持续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而可持续性保护是历史建筑遗产得到整体性保护的关键。可持续性的概念最早在生态学领域被提出,经过几十年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跨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复杂理论体系和包含多个可操作环节的实践体系。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识,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用于指导国内行政区域和行业发展。

郭培章先生认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具有“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的特点[4]。历史建筑遗产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城市发展理念,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还没有很好地将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统筹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这既导致遗产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发展。因此有必要用可持续性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历史建筑遗产的可持續性保护是一种积极、动态的保护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有机更新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构建历史建筑遗产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阶段、动态的循环过程。(1)参考历史。木构建筑易损坏,中国历朝历代均有修缮重要木构建筑的习惯,然后会刻碑文或在书籍中记载。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前应仔细查找、翻阅历史资料,熟悉历史建筑背景、空间格局及周围历史区域演变。这些前人的记载对于制定正确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方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保护现状。东方木构建筑的修缮不同于西方石构建筑,西方新的修缮材料必须与原有历史建筑材料区分,通过观察材料可以区分修复的地方和时间。但在国内木构古建筑易损坏,其修复一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建筑,不可盲目完全重建,应经过仔细论证、研究,在不损害历史前提下,进行符合时代精神与需要的创造性修复。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宫殿遗址采用了仿夯土矮墙、矮柱、地面铺装等方式对其建筑格局进行标识展示[5]。这种修复没有破坏遗址,反而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当年的雄伟壮观和现在的苍凉寂寥,这是直抵内心的保护。(3)思虑未来。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不是一劳永逸,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长久的保护过程,保护、更新和后期开发、管理、维护同样要不断进行。在滚动前进的过程中将保护方式与信息完整记录,同时要接受和关注新理念和新技术,为未来新理念、新技术运用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

在历史建筑遗产“传承”中,可持续性保护不仅关注遗产的保存,还强调再利用、再创造;既要“传”更要“承”。“传”是保存、保护,主要针对现状的保护和修缮,“承”是延续、继承,是要有选择进行合情合理的创新、转换,对历史建筑及周边区域进行有机更新。历史建筑遗产的延续到根据时代发展和需要进行“舍”与“得”,这要求我们理解历史建筑遗产,理解传统文化,明白哪些古老的东西能原样继承;哪些应通过现代科学的创新进行有机更新,用新的形式散发其精神内涵,真正使传统文化成为今天优秀文化一部分,融入我们的生活。

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将历史建筑遗产更完整、更全面保护。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历史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可持续性,这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未来面貌。通过可持续性理念的协调,将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结合在一起,达到既保护历史建筑遗产,又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同时实现城市文脉的有机延续。

  四、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可持续性研究分析

虽然学界对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理解不断深入,但面对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仍然会在两者之间形成或多或少的矛盾。政府和学界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常存在分歧。在保护中,政府更关注经济发展,而学界更关注遗产保存状况。可持续性是协调两者的重要方式,在经济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可持续性的动态保护模式正逐渐取代原有线性的静态保护模式。因此用可持续性的原则将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统一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可持续性现状

1.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关注不够

长期以来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不够公开透明,公众知之甚少。大多数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局限在建筑保护小圈子里,更不要说维修后老建筑的再利用情况了。这些工作大多宣传不够,导致公众不知情、不了解,公众没有参与进去,就没有了舆论监督,这对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工作是不利的。即使像故宫这样重要的历史建筑,其在21世纪初开始的大改造,也没有宣传和公开保护方案,公众多数是不知情的。这种消极的、回避的态度和方式对于得到更好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改造方案是不利的。

2.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理解不够

很多城市的领导者对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误区,认为保护会阻碍发展,政府要掏很多钱去维修老建筑,还不能带来表面上经济数字的增长。这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更喜欢拆除历史建筑重新规划建设,而不是去积极保护。特别是前几十年随着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大量老建筑被以阻碍经济建设的名义拆除,即使是作为首都的北京,也不可避免地被拆除了大量的胡同、四合院和名人故居等老建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审查不够

现在的评审主要针对方案,方案通过之后,对后续的施工、管理、维护的审查力度大幅降低,甚至是对有些位置比较偏僻的历史建筑遗产不闻不问。对方案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效果图层面,对实际的建成情况,后续发展完全不知情。例如辽宁绥中县最美野长城维修方案,施工完毕后引起了各方关注,原来充满历史风貌的野长城遗址被水泥砂浆抹平,事后设计方和施工方互相扯皮,这种维修是典型的“保护性破坏”,对长城遗址研究不足就草率地决定维修方案,同时对施工监管不力,以保护的名义破坏了遗址的历史信息,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古建筑保护中不是孤例。

  (二)历史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

1.提高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参与

通过媒体宣传历史建筑遗产的情况,激发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的关注和热情。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还没来得及保护的老建筑,通过宣传使当地老百姓认识到老建筑的价值与重要性,鼓励他们进行适当保护,避免盲目破坏。吴彦祖参加的《漂亮的房子》综艺节目,通过明星效应宣传,引起人们关注,这对于老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宣传和参与,可以对老建筑进行长期舆论监督。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使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2.树立正确的观念,统筹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是统一的、和谐的。城市领导者应树立正确观念,保护和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在当今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遗产可持续性保护不仅顺应历史潮流,还可以反哺城市发展。例如,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建立之前,伴随着快速城市进程,大明宫遗址区形成了城中村分布密集,新建居住区与旧区混杂,人居环境脏、乱、差的局面[5]。大明宫遗址区位于西安市核心区,城市化的叠压和侵蚀不仅对遗址造成破坏,也影响了周边资源环境,阻碍了经济健康发展。西安市开始转变理念,从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视角统筹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城市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设立了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而推动了区域的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明宫遗址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发挥了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和人居环境品质。

3.制定审查制度体系,建立长期监察机制,保障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可持续保护,首先在整体性普查基础上应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严格的审查制度,这有利于做出正确、合适的保护规划方案编制;其次建立长期有效的监察机制,历史建筑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是个持续动态过程,不管是在这个过程前中后期都应该认真监督、检察,在方案推进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和补充,以实行历史建筑遗产整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例如对应县木塔保护规划方案二十多年研究论证、持续监测的耐心和态度,就是非常可贵的方式、方法,这也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保护领域急需学习的。

中国现代城市飞速发展导致的城市形象千篇一律,易造成公众自我认证模糊、城市情感缺失和社会责任淡漠,而历史建筑遗产则会带给城市与市民鲜明的身份识别、强烈的情感印记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只有对历史建筑遗产进行整体可持续性保护,才能在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寻找到共同点,构建和谐而统一的整体,从而实现老建筑的有机更新,塑造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形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袁媛.中国普通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同济大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营造》第四辑)[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同济大学,2007:4.

[3]刘剑.论城市建筑中的文化灵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4]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王新文,毕景龍,吕正平.基于整体保护的城市大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安大明宫遗址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08):61-65.

(作者单位:1.北京市海淀区安置住房保障中心;2.北京市德悟建筑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遗产历史
遗产怎么分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千万遗产
新历史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