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教师”:历程、经验与展望

2023-09-11许洁鹿淼肖春萍

新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展望历程经验

许洁 鹿淼 肖春萍

【摘 要】自1998年以来,呼家楼学区率先提出“跨校联聘”并在学区学校内探索实践,后又参与了北京市推进的区管校用、交流轮岗等“共享教师”制度,并创造性地开启了共享“项目导师”。这一路走来,我们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形成了实践层面的宝贵经验:建设区域内的教师共同体,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建设专业素养的共享平台,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建设从共享到共进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本文也对“共享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使其发挥专业特长,以弥补学校编制和特色发展的问题;共享项目导师,在学习任务群下培养学生真实生活的能力;建设智慧共享空间,借助网络和大数据全面释放制度的活力,推进师资均衡。

【关键词】共享教师 历程 经验 展望

一、“共享教师”的历程

1. 跨校联聘。

1998年,呼家楼在学区范围内首先进行了跨校联聘的共享教师的尝试。学区内14所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先提出需求,学区再根据需求将各校(特别是中心校)的骨干教师、艺术体育类学科教师和各学科的优质课按跨校交流的时间长短进行分类,在学区范围内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匹配。

短期跨校通过“一课一聘”的方式将优质课送到其他学校去,帮助打开中小学校教师的视野;中期进行骨干教师几周或一个月的跨校互换,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激發教师活力;长期则涉及音体美等艺体学科教师,因其流动性不大,通过跨校联聘一学期、一学年甚至两学年,可以在学区范围内将教师资源进行匹配平衡。这是为了解决学校某一学科缺编问题,更是为了解决某些学科缺少优秀教师的带动与引领,尤其是小规模学校教师流动性差的问题,起到激发教师活力的“鲇鱼效应”。不管跨校联聘的时间长短,教师之间都通过集体教研、联合教研,共同提升学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 区管校用。

自2016年起,随着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建立了“区管校用”人员编制管理机制,对现有编制进行集中管理、统筹配置,“共享教师”制度从学区范围向区域范围扩大,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由过去的“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由原来的“学校独享”变为“区域共享”,这样就打破了学校界限壁垒,让优秀教师通过共享的方式流动起来,惠及每个学生,特别是薄弱学校和农村校。

3. 交流轮岗。

交流轮岗作为一种新推出的教师聘任方式,是从宏观层面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尝试,满足了国家教育事业需求,强化了教师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有意愿轮岗的教师向学校进行申报,派出校结合教师意愿,选派政治素质好、师德优秀、作风扎实、不怕吃苦、身体健康、乐于奉献,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参加交流轮岗。

4. 项目导师。

我校自2015年提出了PDC(Project、Drive、Create)项目育人理念,基于“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揭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体验社会”这六大类别的项目群,引导学生从课堂到生活、从学校到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感知—认知—体验—实践—生成”,培养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幸福的人。

二、“共享教师”的经验探索

1. 建设区域内的教师共同体。

教师学习与发展是建立在专业社群基础之上的,通过学区内乃至更大区域内的“教师共享”帮助建立了教师共同体,促进了教师的交流共研。如当时呼家楼小学与日坛小学就曾开展过体育教师跨校联聘活动。两校互派优秀体育教师到对方学校短期任教。两校的体育工作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跨校联聘是呼家楼学区的传统教学活动,开展已有多年,为优秀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架设舞台,受到各校的欢迎。不管跨校联聘的时间长短,教师之间通过集体教研、联合教研,共同提升呼家楼学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之后呼家楼中心小学又通过区管校用和交流轮岗的“共享教师”方式将教师共同体的区域范围向呼家楼学区和呼家楼集团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呼家楼集团的5个法人校,11个校址,进校交流工作等。例如,我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两周一次,每次2课时在轮岗交流校指导教师的学科教研、项目开展,指导学生的社团授课、田径训练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听课指导、授课或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共研等交流活动。全职轮岗教师在交流校承担各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深度参与轮岗学校的教研、教学等。让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共同的兴趣与发展观、共同的要求与规则观、共同的认同与归属感的教师乐于交流共研。这期间,不仅被交流到的学校教师收益,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感受到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团队协作、文化氛围,而且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给学校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建设专业素养的共享平台。

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共享教师”的区域范围内建设专业素养的共享平台,促进教育知识的生成与建构,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对教育理念的阐释、教育情怀的抒发、教育模式的调适、教育情境的研判、教育范例的展示等这些隐性知识,一方面在“共享教师”的过程中由参与的教师进行日常性地提炼、总结,并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如备课教案、听课笔记、业务学习记录等;另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企业微信和腾讯乐享等软件将教育相关文件,学习培训如教育政治学习、班主任基本功培训、我校PDC理念学习、教研组共研等,还有教师活动如讲座、协会、团建等内容在共享平台进行及时传达,也让有需要的教师能够及时获取资源来学习,并在平台上留下学习的收获和反思,让“共享教师”实现专业素养的同步生成与建构。

3. 建设从共享到共进的评价体系。

“共享教师”从价值追求到资源共享会形成不同的表现,因此就要设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体现从共享到共进的发展。在这些评价指标的牵引下,“共享教师”会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共享到共进的价值实现问题上,从而更好地促进价值目标的实现。此外,“共享教师”范围内的教学质量同样应当跟得上,无论是本校的教学还是跨校的授课,都应当秉持同一标准,保证较高的质量,由使用校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加强教育质量评价,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予以认定,切实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三、“共享教师”的未来展望

当下的“共享教师”制度,不管是跨校联聘、区管校用、交流轮岗还是项目导师,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每一位在编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都要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共享教师”绝不能丢了自己的职责。因此对于整个“共享教师”制度的未来方向,诸如“共享”是谁的共享、何种共享形式等核心问题,我们结合呼家楼教育集团的前瞻性探索,提出以下关于“共享教师”制度的未来方向。

1. 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共享教師”的范围可以由校内扩展到社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优秀人才和家长资源,因其具有的专业背景和社会阅历,虽然其不作为一个学校的专属教师,但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教师”的方式吸纳这样的优秀人才,使其发挥专业特长,在课后服务、社团开展、项目开发等方面,通过特聘让其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以弥补学校编制和特色发展的问题。

2. 共享项目导师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共享。

2022年版《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各学科各年段更加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科实践活动为手段,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那么,“共享教师”就可以以导师的身份参与课程实施、实践活动设置,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3. 建设智慧共享空间实现更多维的共享。

“共享”内容是多元化的,诸如通过开设空中课堂、进行线上辅导等,借助网络和大数据全面释放制度的活力,推进师资均衡。在教师共同体中建立共享空间——共享教学资源、科研课题、教师培训、学习收获等;建立共研课堂——共享备课、上课、互听评课、同课异构等;共享经验交流——关注“共享教师”心理状况,赋予“共享教师”归属感。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急需扎根中国教育实践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制度改革,以创新突破体制机制制约,让教师有序流动起来,在流动中为学校师生带来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体验、反思,在流动中增进教师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保持教师队伍持久稳定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保障,让“共享教师”制度下学生、教师、学校真正受益。

猜你喜欢

展望历程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