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均衡化发展对策*
2023-09-11刘玉立郴州开放大学郴州社区大学
刘玉立 [郴州开放大学(郴州社区大学)]
为保证乡村地区学生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显著提升乡村地区教育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乡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这就要求城乡义务教育工作要实现均衡发展、公平发展,合理分配、科学分配一系列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城乡两地义务教育深度融合,各具特色,可以确保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实现二次发展,显著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全新需求,提升乡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不断强化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利实现产业兴旺目标、治理有效目标、生活富裕目标、生态宜居目标、乡风文明建设目标,需要得到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而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是未来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未来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工作应当在加大力度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不断强化乡村振兴发展意识,加大力度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将中小学教育工作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领域发展与乡村建设建立联系,创设与乡村地区发展存在紧密关联的综合性活动,科学构建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乡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助力与支持,同时也对中小学教育工作提出全新要求,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结合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开展本土化处理,做出相应优化与调整,直面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地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挑战。我国城乡两地之间存在经济发展差异,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过于薄弱,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还需要结合乡村教育本土化发展需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应对中小学教育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在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要面对农村教师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迎接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挑战。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师资力量建设现状
为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其中包括特岗教师制度、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以及乡村支教制度。同时,探索联合模式、建分校模式、新建校模式、兼并校模式以及集团校模式。通过针对国内中小学移民现象展开分析,发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公平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城乡两地教师师资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但在执行环节仍然存在些许问题,有待改善,具体问题如下:
(一)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动性较强
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师资主要由在编教师、顶岗实习教师、支教教师以及特岗教师共同构成,其中顶岗实习教师、特岗教师与支教教师的服务期都具备明确的时间限制,通常为1~3 年。而针对在编教师而言,有些教师为有效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想进入到城镇地区。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家庭因素影响,不方便留在农村地区生活,被迫选择辞职。通过一系列调查与访谈可以得出:支教教师或特岗教师群体,在农村地区停留时间较短,可以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活力,将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案例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先进的教研方法引入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师资均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教师脱离原有教学环境或学习环境,会导致原有学校师资发生变化,来到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部分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无法科学实施,教师需要重新适应。而教育师资流入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会变相加剧另一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除此之外,此类教师普遍带着任务前往农村地区任教,主要用于补充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对农村教育事业缺乏归属感与融入感,达到特定期间后,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与此同时,针对在编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而言,同样存在流动性较大这一问题。以秦皇岛地区为例,每年都有农村教师流转到县城,甚至个别乡村教师会直接选择辞职,离开教育系统,中小学教师岗位每年都需要得到补充。追根溯源,是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劳动量相对较大,工资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再加之农村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导致教师对乡村教师岗位工作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缺乏专业发展动力
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农村地区在中小学教育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缺口问题,师资流动性较大,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期间缺乏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许多短暂停留的优秀教师,并未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特点、教学特点展开深度分析,始终处于被动式工作状态,缺乏创新意识。部分固有教师为寻求发展,选择条件更好的学校进行就职,谋求新的生存途径,不愿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活动当中投入过多的时间成本与精力。部分在岗教师以完成任务即可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缺乏成长动力与发展动力,始终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面对枯燥乏味的机械式教育活动,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凸显,主体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除此之外,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自我提升意识与终身学习意识,进修途径过于单一,通常接受行政性命令而开展被动式学习,通过一系列访谈得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源于培训活动、研讨任务以及竞赛任务,通常由各个单位指派完成。相较于城镇地区学校,农村学校由于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这一问题,一名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活动任务的现象屡见不鲜,各门学科任教教师相对较少,学校内部缺少教学研讨活动。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这一问题,面对巨大的教学工作的压力,部分乡村教师产生抗拒心理与畏难情绪。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师资均衡化发展的实践策略
发展式均衡应当以资源均衡分配以及机会平等为前提,强调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需要形成学校教育工作与教师职业水平均衡发展。此项模式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对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认同感,结合教师的自我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顺利实现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一)将优秀师资留在乡村地区
近些年,政府部门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力度持续增加,但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交通环境、经济环境相对较弱,财政部门用于补充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实力相对有限。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实际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难以吸引或者挽留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地区安心任教。很多高素质教师不愿前往农村学校任教,这也导致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部分乡村学校只有年龄较大的老年教师坚守,缺乏先进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设备;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部分老年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与作用,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课程改革需求,更加难以满足现代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无法借助互联网设备获取城市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求。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城市地区师资力量巩固需要做出进一步优化,而改善农村地区师资水平更是刻不容缓。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当向农村中小学适当倾斜,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显著提升教师福利待遇,确保农村地区教师扎根基层,吸引外界高素质教师流向农村。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为乡村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机会与培训机会,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数量充足、人员结构合理、各具特长的专业学科教师队伍,显著提升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需要将人才作为核心支撑,而人才培养工作则需要依托教育事业发展,为此,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的师资力量适当引入农村地区,可以确保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顺利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二)适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近些年,随着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逐渐提升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但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多数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仍然向往城市地区教师岗位,相较于农村中小学,城市学校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更好,再加之多数教师家庭身处城镇地区,每天需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奔波,这也导致部分农村地区教师对自身所处的工作岗位产生懈怠与抗拒。为此,需要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乡村教师群体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应当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除最为基础的岗位工资之外,还需要发放各种补贴,在工资待遇方面接近城区教师,这样才可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扎根于农村,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而贡献力量。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职称评定政策。针对农村教师而言,职称评定是职业生涯当中的最大难题,这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时间与机会晋升职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相关政策,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的机会。
(三)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推进城镇化与乡村地区的有效融合,顺利实现合作共赢这一目标。为显著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建设水平,需要结合发展式均衡理念,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乡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顺利发展,实现城乡两地教师资源均衡发展,而并非以教师流动为核心的教师资源均衡。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规模较小,凭借若干优秀教师就可以带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城市地区学校无论在办学水平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农村中小学。在此形势下,农村学校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带领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资源投入力度,尤其各级教育部门,需要针对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保持高度重视,结合地区发展情况与地方发展趋势,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为核心指导思想,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学校应当制定特色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教研活动平台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平台,确保不同学校教师可以在同一平台当中实现资源共建与资源共享,显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竭尽所能,提升教师对校园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适当增强教师对学校服务的意识以及长期任教的理想信念。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为乡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与支持,同时也为留住高素质乡村教师提供了助力。乡村振兴为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带来良好的周边环境,便利的交通、优美的人文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可以吸引大批量高素质教师留在乡村任教。由此可见,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与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相辅相成。
(四)落实乡村学校教科研政策
对于多数农村中小学而言,教科研工作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问题。长期以来,城市地区师资力量明显领先于农村地区,此种差异对比,导致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缺乏自信心,认为自身缺乏能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追根溯源,这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教科研工作缺乏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没有意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价值。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科学开展一系列岗位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与认知,有效激发农村地区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参与兴趣与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各级教科研部门,需要在科学开展一系列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指派农村教师参与部分教科研项目,或者协助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一系列教科研项目,并且结合农村地区中小学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项研究计划,批出专项指标,激励农村教师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科学开展与实际情况相契合的教科研工作。除此之外,针对城乡两地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分析农村地区实际发展需求,制定专项发展计划,确保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向农村地区中小学倾斜。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资源倾斜并非歧视性倾斜,而是指在农村地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指标的基础上,适当增设指标,确保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拥有同等成长机会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师资均衡化发展,现已成为乡村教育事业振兴发展的重要助力,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在此形势下,通过将优秀师资留在乡村地区、适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力度、落实乡村学校教科研政策等方式促进中小学教育师资均衡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这一目标,而且可以有效落实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