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控制”到“自主”的小学课堂管理思路转化

2023-09-11朱风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红星九年制学校

教书育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管理控制控制能力

朱风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红星九年制学校)

一、课堂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与塑造

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中的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而是面向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服务,课堂管理的各种控制手段,最终要为学生提高能力,强化意识提供保障。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生成,才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看,课堂管理最终塑造的是学生自主管理生活、自主管理学习、自主管理交际以及自主管理时间等四个维度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强化管理意识、形成自我管理素养,与教师积极配合,最终构建完善的课堂环境。首先,生活管理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学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独立的生活环境。其次,学习管理是学生在学习中具备的管理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小学阶段学生自控力不足,对于学习的认知不够清晰,无法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现实意义角度出发,形成学习的内部驱动力,缺少自觉性。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通过控制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深层次的学习理解,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价值观,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强化学生自控和学习的自觉性。再次,学生要逐渐形成交际能力,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团结同学,做好同学间的关系处理,实现共同成长。教师通过控制管理逐渐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交际管理素养。最后,是时间管理。小学生时间意识弱,缺少从自我成长、自我学习出发的时间观念和管理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要帮助学生逐渐强化时间意识,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二、课堂管理以“自主”代替“控制”的意义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课堂管理中的控制是手段,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目的。教师的课堂管理不能将手段看成目的,而是要利用好控制这一手段进行引导、塑造和培养。

(一)助力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

学生的教育培养不是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机器,而是希望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教师需要从控制过渡到自主,利用学生自主能力的强化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获得健康的发展。学生只有拥有了自主管理能力,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各类问题,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稳定期和关键期,教师需要借助控制手段来进行管理,但是要将管理限制在一定的条件之内,其目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自主管理的环境,强化学生对于自主管理的意识,使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优秀的课堂管理最终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师进行教育引领和柔性服务的民主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自尊、能够自爱、精神独立、性格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可。事实上,自主管理能力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者是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学生不断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管理意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对有用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使自己的学习和提升拥有目的性。教师进行的管理只能够做到从旁协助,却无法为学生代劳。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可能,使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解决传统课堂管理的困境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够清晰,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师所采用的是“高压”管理,教师受“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利用制度进行严格管控,是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管理办法。但是实际管理结果却与管理的愿景存在差别,大部分学生形成了厌学、恐惧、逆反、叛逆的严重心理问题,他们在课堂上无法真正遵守课堂纪律或丧失学习动力,导致课堂管理效果欠佳,没有真正凸显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扭转以往错误的观念,理解现代管理制度中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从优化管理角度出发,坚持学生主体性,打造民主课堂环境,使课堂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推动作用。

三、小学课堂管理中“控制”与“自主”的双向统一

(一)管理路径上的统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本文所提出的优化课堂管理的教学构想,将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强调柔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教师课堂管理的外部控制,而是需要发挥控制的效能,通过优化控制手段,在保证度的前提下,推进自主管理的目标实现。因此,控制与自主在小学课堂管理中,要做到路径上的统一,形成搭建环境、目标提升质量管理的新路径。本文认为,学生自主管理下的最终课堂管理形态,实际上表现为教师通过教育管理手段对学生隐性的心理控制,这种控制下,师生双方的目标一致、策略相同,彼此交互,形成合力。自主的课堂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进行课堂常规事务、开展课堂活动作为基本任务,构建对于学生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育实践中也常常发挥着引导、启发的作用。

(二)课堂管理模式上的统一

由于课堂教学管理是学习者发展自身综合素养的最主要方法,因此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随机性等特征,教师很难只通过单一的管理方法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适应课堂教学管理状况的复杂多变,防止课堂教学管理单一性、模式化、教条化,教师应针对班级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在适度采用控制式管理方法的同时,鼓励他们自主管理。显然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自主能力和环境影响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既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又受自身主体的作用。所以教师从管理工作中要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性和环境影响力,以正向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为基础实施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善,防止他们进入负面思想或是放飞自我的教育观自主中,从而干扰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小学课堂管理从“控制”到“自主”的过渡

(一)引导教师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也是课堂管理的执行者,教师对于管理的理解、对于管理方式的运用,将直接决定课堂管理的方向和最终质量。传统教育观念如“严师出高徒”等,有着其历史局限性,其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价值,没有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及时认清传统教育价值观念的局限性,积极引入现代管理思维,拓宽管理认知视野,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认知。本文认为,教师实施课堂管理,实现从控制到自主的过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应当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学习借鉴当前理论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最新的管理学成果,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角度吸纳管理价值观念,理解其中的管理维度。例如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激励管理等管理制度,将提高员工自主性、积极性为管理导向,尊重员工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同步增长。教师学习这一类管理理念后,也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立价值,从学生出发进行柔性管理制度建设,避免刚性制度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甚至激化师生矛盾。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跳出企业管理、社会公共管理等认知范围,理解课堂管理“是教育的外延”这一特性,认清通过管理促进教育的管理价值,将管理与教育引导进行协同。在此基础上,引入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融管理为教育路径的手段,认识到管理是培养学生的办法、管理是塑造学生主体性的手段等观念,积极主动地利用观念创新来调整管理教育路径,实现优化。

(二)利用控制手段搭建层次化的管理机制

小学阶段学生尤其是低年段学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课堂管理中外部控制手段仍然必不可少。但是在管理控制中,教师在学习和掌握了新方法,理解了新的管理理念后,要自觉摒弃“为了控制而控制”的陈旧价值,而是将控制作为一种端正态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环境的手段,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做好先期服务。在明确了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目标之后,教师所进行的管理控制便有据可依,教师要通过面向最终目标的控制优化设计,来对各个控制环节进行优化。本文结合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管理控制导向,提出管理控制可以设定三个层级来发挥控制作用的建议。首先,教师的管理控制,要将生活习惯作为对象,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加以管控。例如在劳动教育当中,部分学生由于在家庭生活中娇生惯养,养成了好逸恶劳、逃避责任的错误习惯。此时教师要针对错误习惯进行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工作,使学生在劳动中意识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使我成长的意义。其次,教师的管理控制,要将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对象,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不良习惯进行严格管理。例如学生说脏话、说谎话、不讲礼貌等原则性问题,教师要在管理当中通过控制手段进行严肃纠正,使学生从思想层面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最后,教师要利用控制手段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管理。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最终定型。缺少了外部控制的学生,很容易丧失训练参与热情,不愿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预习习惯、晨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要利用控制手段,进行预习时间、晨读时长的标准化要求,以此来培养学生习惯。实现从控制到自主的过渡,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地基本原则理念,尝试通过搭建层次化管理模式,实现控制管理的全面覆盖,利用管理控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主管理价值认知,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塑造。

(三)采用任务管理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体验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之所以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在于学生通过自主管理获得了正向的心理回馈,学生在管理中感受到成就感,进而能够更加主动地表现出管理热情,从而参与到管理当中。而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研究认为,学生能力的成长来源于应用范围的拓宽,教师要在控制过程中,逐渐缩减对于学生的控制范围,一部分管理权力让渡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增多、教师管理减少,从而提高学生的正向心理,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自主管理当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引入任务管理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任务,来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这些管理任务一方面要表现为日常性,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场景和内容;另一方面要表现出紧迫性,要求学生通过管理快速处理和解决。学生在这一类任务当中自然而然地会投入热情,尝试找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整个问题的管理与解决过程中,教师则采用协同协助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通过管理任务,更好地掌握管理技巧,并形成自主管理的热情。

(四)打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

一个自主性的学生管理机制,反映的效果必须是民主氛围更加浓郁、师生关系稳定和谐的校园场域特征。所以,在实现从制约向自主的管理过渡时,校长也需要不断进行良好学校环境氛围的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建立对从控制向主导转变产生促进作用。以班级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平等、公开、公正的良好班级环境,一直是所有教师所向往的理想环境。而良好班级环境又是由学生个人情绪、教师个体心态、教师个人情感,以及由学生之间的语言、行为等因素相互影响。恶劣的班级环境会导致他们出现抑郁、挫败的情感,使得他们游离于班级以外,而良好的班级风气,则发挥了监督约束、完善课堂秩序的重要功能,使学生形成了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实现学生从传统教育中的消极接受者,转化为学校治理的主动实践者。

猜你喜欢

管理控制控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探讨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控制探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探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