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价导向的新时代小学德育实践范式

2023-09-11王雅芳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14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责任德育

王雅芳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学校的德育一定是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宏观层面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到微观的学校德育层面,那也一定意味着学校德育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与品德成长的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什么样的德育与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这一次精神成长与发育。回眸新中国成立前后德育的发展历史,应当说我国德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德育思路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基础。比如,早在1923 年,清华学校就设立了德育指导部,该部以积极的辅助指引为理念,以培养完全人格为目标,辅以长兄团、级友制等指导方法,通过演讲集会、谈话会、社会考察,设立同方部等活动,对学生予以德育指导。德育指导部及其工作是一场“过渡时代”的德育实验,其注重引导和感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值得借鉴,是中国近代学校德育的一个典范。[1]当新时代来临之后,小学德育的实施与评价应当如何继承已有的传统,应当确定哪些新的价值认知,这一切值得教师认真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这样的判断对于德育来说也是有价值的,真正的德育过程应当像呼吸一样自然,德育的内容应当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能够为学生自主吸收,相应的德育的过程就应当是呼吸的过程。只有建立起这种润物无声的德育认识,才能为新时代德育实施与评价的价值确立提供一个更加科学与自然的空间。相应地,可以实施与评价的价值确立,也应当从内容与实施方式两个角度进行思索。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小学德育内容通过德育学科课程、日常德育教化等多种方式呈现,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要;而德育方式则更多地存在着与内容的磨合、整合、融合的空间,而这也正是本文所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新时代德育实施与评价的基础

考虑到教育受评价的影响较大,因此,先思考德育评价并进而以评价去带动对德育实施路径的思考,是具有现实意义且可行的。当前,对于德育的评价,除了具体的德育学科采用分值评价之外,日常的德育被纳入了综合素质评定的范畴。对于这一点,笔者以为应当辩证认识,一方面,德育纳入综合素质评定,是在原有德育评价基础上的一次明显进步,是德育评价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努力;另一方面,品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其评价的操作行为主义路线,以及道德基于自由意志等原因而存在学理疑义。在品德评价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违背评价伦理、程序正义难以保障、产生应试道德等风险。如果不能有效规避这些风险,那品德评价的异化就在所难免,而其则会直接导致对德育本身的偏离,有可能会出现品德评价不再以学生德性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是成为升学招生的附庸。因此,德育评价的开展理应回到“育德”本身,并最终指向个体的成人。[2]

因此,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德育评价,都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于小学德育而言,德育评价要紧扣“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要努力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德育生长,优化德育的实施途径。这一认识,应当成为新时代德育实施与评价的价值确立的基础。进一步细化这一认识,还应当包括两点内涵:其一,用科学的德育评价去优化德育的实施过程,应当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思路;其二,在德育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德育成长,反哺德育评价。

如同上面所强调的那样,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于德育教师而言,评价德育的尺子应当放在自己的心中,而不应当完全囿于外在的评价。只有当教师知道德育的方向在哪里、德育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才能为德育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实施过程,这也对应着德育的实施过程。上面已经提及,德育就是为了育德。新时代背景之下,小学生的“德”体现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合理言行,具体说,既包括社会层面所需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包括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遵守社会公德,遵法守法;也包括个人层面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保意识等。从这些指标去评价德育的效果,进而引导德育的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通过活动的设计与体验,去让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在上升为学生的意识之后,如果能够影响学生的言行,那就是德育效果的一种体现。

德育的实施与德育的评价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一个螺旋交替上升并且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在德育的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德育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言与行,通过对这个过程的研究与反思,去更好地优化德育评价指标,从而让德育评价变得更加科学。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新时代背景下德育的实施与评价,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关键词,即“新时代背景”“德育实施”“德育评价”。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要致力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去进行日常的教学努力,无论是不是专职的德育教师,无论是不是班主任,都应当有明确的德育实施的目的,在专门的德育课堂或者日常的学科教学当中,都要想方设法进行德育的渗透。非常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说德育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自觉的话,那么德育评价有可能是这个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为教师很少能够从学生德育养成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也很少能够真正掌握德育评价的要素,而任何一个教育过程如果失去了评价环节,那么很容易处于一种茫然状态,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这样的教育也不能真正达成教育的目标。由此可以认为,真正把握住上面三个关键词,可以让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实施与评价真正体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新时代德育实施与评价的原则

新时代背景下面向小学生的德育,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保证德育的有效性。[4]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应当坚持一些基本原则,概括如下:

其一,德育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要走出灌输的老路,最关键的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教师真正建立起“育学生之德”的认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证。

其二,德育要坚持与时俱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的实效体现在能够以最新的德育思想、思路引导学生的言行。这不是追求所谓新潮,而是以切合具体时代背景下的学生需要来引导学生的德育生长。

其三,德育评价与实施要交替进行。德育实施与评价之间并非完全的线性关系,评价可以引导实施,实施可以引导评价,实施还可以对预设的德育评价标准本身起到评价作用。只有德育实施与评价有机交替,那面向小学生的德育过程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这里所列举的新时代德育实施与评价的三项基本原则,本质上是立足于学生的德育发展所概括出来的,因此,对于当下小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高度的适切性。需要强调的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学生是德育实施的最终指向,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的素材创设情境,用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的积极德育认知影响他们的言行,通过科学的评价来放大学生德育收获,就可以让学生的精神成长在更好的环境中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德育教师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要将德育的实施与评价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考量,如此获得的教育认识,也就可以支撑起教师进行德育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三、新时代德育实施与评价的路径

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寻找到新时代背景之下得以实施与评价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者指出,知性与体验是两种历时性的德育范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很好的德育效果,但是又各自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说,从学理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德育范式各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与范围。其中,知性德育在理性与科学主义基础上建构了系统化、科学化的道德理论体系和德育方法论,但因对人文关怀的遮蔽且与生活疏离而陷入困境;而体验德育虽回归了生活世界,凸显了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但单纯的体验德育可能造成价值引导的缺失和教育成效低下。硬着要想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从知性与体验两种德育范式融通的新角度,将两种德育范式进行共时性界说,则可以生态性地构建“知性——体验”德育实践范式,以顺应德育理论和实践的需求。[3]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这样的德育范式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笔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个案例的研究,取得了些许收获。下面结合一个案例来说明。

针对当前很多小学生缺失的责任担当意识,笔者在德育的过程当中设计通过“知性——体验”德育实践范式来实施德育。

毫无疑问,这一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而基于这样的目标,应当明确这样几个德育评价的维度:一是学生应当初步养成责任担当的意识;二是在日常的具体行为当中有责任担当的能力;三是能够对生活中与责任担当相关的细节进行反思。基于这些评价指标,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设计,一般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营造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空间。

小学生的认知很多都是在情境中形成的,面向小学生的德育,不能用更加抽象的德育知识的灌输,而应当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领悟德育的要求,思考德育的内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营造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空间,这一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责任担当意识强调的是责任的认识与担当的意识养成,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到大量犯错的情形。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犯错是正常的,同时有些错误犯了之后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一点恰恰是当前小学生比较缺失的,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教育的缺位等等原因,会让不少小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接收不到真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德育)。新时代背景之下,学校德育必须补上这一课。相应地,情景创设所用的素材就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来。比如,有一次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在家里一不小心将父亲的手机掉到马桶里,当父亲责怪孩子的时候,孩子反而说“谁让你把手机给我的?谁让你不盖马桶盖的?”据这个例子,笔者征得学生的同意,将这个例子中的学生用化名代替,然后交给学生讨论。

环节二: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当中都会出现,只不过具体的犯错误素材不同而已。因此,从情境素材上来看,这样的一个情境是恰当的。在学生进入了这个情景之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来探究这个例子,分析犯错后应当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应当主动承认错误,以求得家长的谅解。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结果认为:承认错误是必要的,求着家长的谅解也是必要的,但这样的努力不是为了规避自己的错误,不是为了避免挨批评;也有的学生说:无论在生活当中犯什么样的错误,既应该分析原因,又应该思考以后如何少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在面向他人承认错误的时候,心里要有无论怎样的惩罚,自己都应当承担的认识……

应当说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时,就是责任担当意识得到培养的时候,尤其是“敢于承担”这个词从学生嘴中说出来,就说明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一定是形成了,责任担当的能力也处于萌芽状态了。

环节三:评价反思,让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能够得到迁移。

真正的责任担当是否养成,关键看此时形成的责任意识到了新的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迁移,要看学生能否真正愿意承担犯错后的责任。因此,教师要跟踪学生的言行,必要的时候还要将上述教育过程进行重复,以巩固学生的德育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反思,思考如果在新的情境里,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事实证明,这样的反思过程对于深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来说,有重要的作用。

对上面三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当下的小学生而言,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在于紧扣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有效的行政创设以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当中获得德育生长的空间。这不是传统德育当中的简单讲授,更不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机械灌输,当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自主认识与自我建构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形成的认识往往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于是,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就会变得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就能够表现出更高的德育水准,而这也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实施与评价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实施与评价是具有新内涵的,教师要充分理解这一新内涵,要努力将自身的教育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这样就可以积极探索出评价与实施的互相影响关系,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德育路径。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责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