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于心 外显于行
——用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3-09-11李兴燕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九年制学校
李兴燕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九年制学校)
阿诺德说:“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就教育而言,教学质量如果权衡的是教育效度,那么,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那么,无论学校历史多久,都注定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这就需要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内存于心,外显于行,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通过树牢育人根基、提升管理层次、渗透钻研精神、烛照历史传承、建设滋养课程,增强软实力,把学校做大、做优、做强。
一、树牢学校文化的育人根基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都强调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立德树人与学校文化的关系而言,学校通过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则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教育效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渊源长、根底深、影响大,与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完全契合。正如爱默生所说:“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学校文化建设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在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并给予育人的力量。学校文化“化人”的过程,就是执行德育功能的隐性过程,就是把学生塑造成特定文化环境或文化群体中的“文化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利用我国古代先贤几千年的经验和智慧,深厚学校师生的文化底蕴,启迪学校师生的哲理思索,就能有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仁爱、和谐、进取等思想内容,与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基本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记载的优秀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和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人格等等,对于修养学校师生的行为、人格等具有榜样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规范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就是力量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诸如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就是培育师生集体主义情操与价值的文化“大餐”。可以说,树牢学校文化的育人根基,就是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树立鲜明独特的教育思想理念
中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犹如种子的萌发和基因的培育,这一阶段也是培育学生思想的关键时期。而培育学生的思想,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相统一的一个整体,其本义就是“以文教化”。世间的物质、精神财富丰富多彩,其表现或表象多种多样,其内涵和内容广阔博大。《礼记》“五色成文而不乱”中的“五色”表明的是文化的色彩多样,“成文而不乱”揭示的是“文化”的涵盖万象而坚守本质、不随波逐流。正因如此,文化具有的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它能够让学校师生把思想的种子和基因融入血脉,它能够对师生的成长产生渗透性、塑造性与持久性的宝贵力量。作为学校培根铸魂的物质形态与内在精神,学校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品质、办学风格特色,关乎的是学校的整体精神与发展方向,提领的是学校的全部行为与教育尺度。它既包罗学校显性和隐性范畴内丰富变化的万象,又对校内群体具有规范、导向、激励的功能,其终极价值就是通过传承、创造、发展文化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实践中,用文化亮明导向、凝聚力量,就要树立鲜明独特的思想教育理念,将学校文化作为涵育师生成长、发展根基的源头活水,丰厚他们的思想。例如,学校校训,其深厚的文化内容和突出的办学思想、理念,对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具有鲜明的办学导向作用和独特的凝聚力量功能。像一些学校校训中的“明德”“尚学”,“明德”就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句。“明德”即“美德”“光明之德”,意指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尚学”就出自荀子《劝学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之句。“尚学”即“崇尚学问”,意指倡导师生尊重知识、热爱和注重学习,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明德尚学”体现学校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寓含“学到高层次的学问就必须推崇高尚的品格和德行,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备的人格”之意。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爱生为德,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本领,自觉形成一言一行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宽容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学生以成才为志,一心一德,度德量力,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和规范的道德行为。还有许多立足人本、人文、人道、人性,培育有德、有用、有才等方面的校训,包含德以立身、学以立业、行以立世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育人、品格塑人、素质成人等鲜明的办学思路,具有为了学生未来、着眼学生一生、促成终身发展等办学导向,这对于树牢学校文化的育人根基大有益处。
二、提升学校文化的管理层次
(一)谋求不治而治的管理境界
“人治”“法治”“文治”是学校管理的三种不同方式。“人治”就是以学校校长的深邃思想、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取得对学校管理或治理的成效;“法治”就是以学校完备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结合学校实际行之有效地对学校进行管理或治理;“文治”就是以学校浓郁而厚重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达到不治而治的管理境界或极致。在学校创立、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这三种不同的方式往往会兼而施之,共同构成对学校的管理格局。从这三种方式中可以看出,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承担着学校的管理重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从“人治”“法治”到“文治”,追求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校园建筑和装饰、课程设置和开发、学校活动安排和开展等方面渗透与学校文化相统一的文化元素,引领学校主流文化建设,谋求不治而治的管理境界,应该是校长带领学校上下成员完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职责。
(二)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没有以人为本的文化意识和建设自觉,用行政方式管理或治理学校,就文化层次而言,会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格格不入。从文化的角度,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师生的人文情怀,从热爱学校的情感培植出发,让师生以学校主人的身份,自觉不自觉地努力扮演好自身角色,则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就会自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对师生激发出的不仅是一种感怀,更是一种向心的凝聚力,会切中学校管理的“全”“细”“严”“正”“情”,形成全校一体、上下联动、和谐高昂的学校管理格局和良好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原本复杂难办的事情会变得简单、好办。教师会以学校的发展为参照系,去寻找自身力量的发挥和贡献的差距,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出力;学生也会以成为学校中的一分子而骄傲自豪,以此激励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拖学校、班级、老师的后腿。这样,以人为本,学校服务于教师,教师服务于学生,没有行政的等级痕迹,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学校上下都能沉浸在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中,摆正位置,建立新型管理关系。这样,就能在务实、和谐、重效的文化浸润下形成“教育即服务”的管理格局,为教师搭建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在这一管理理念下,学校师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培植,师生自我约束和内在动力的“旺盛”就会催发师生的健康成长和价值实现。教师就会工作热情饱满,强大工作定力,提高工作的幸福指数,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显示学校高品位的管理层次。
三、渗透学校文化的钻研精神
(一)重视寻根溯源的探求历程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望越高,攀登越起劲;钻得越深,越觉得博大厚实。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固守教育的阵地,追寻教育的本真,都需要建设具有锲而不舍钻研精神内涵的学校文化。所以,构建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寻根溯源的历程,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作为一所学校的根脉与灵魂,学校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契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寻根溯源,从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历史中探求哲学基础、人文精神与文化动能,从古老东方智慧中孕育、淬砺、和融、统一学校文化价值取向,找准文化核心精神,梳理、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的主线,自上而下、由内到外、表里交融探索传续、发展路径,求真务实、积极进取、敢于追求、乐于钻研,形成学校鲜明、独特的文化特色。并把确定的文化核心精神渗透到校徽的设计、校训的萃取提炼以及校风的树立、内化、践行中去,让学校师生继承、传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夯实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弘扬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育教学不止涉及多门学问,还需要讲究艺术。学问的精湛和艺术的高超没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换句话说,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追求“真善美”,没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教育最本色、最恒久的价值,“真善美”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归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服务,无论是语数外理化生还是劳动、艺术教育,无论是汲取知识还是提高能力,都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的境界,如果没有教师的钻研,就无法做到;“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唯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如果没有师生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师生也做不到“彼此欣赏”。同样,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求“真”、求“善”、求“美”都需要师生的钻研。只有把师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契合,让师生的求“真”、求“善”、求“美”成为一种促成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基因,融入学校师生的血液和灵魂之中,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才会在学校遍地开花。
四、烛照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
学校建设校史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校史是学校发展的历程记载和真实呈现,它记录着学校的办学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的学校面貌,它或以编年记史,或以内容分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展示学校历史,凝练概括学校功业,有序表现学校文化,持续弘扬学校精神。而校史馆,就是展示学校历史的场所,它是全方位表现学校形象和人文价值的窗口,是集中展示学校文化的舞台,是保管实物档案的场所,是展览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是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师生的精神殿堂。学校重视校史馆的建设,对全校师生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学校建校纪念日、重大活动开展前或结束后等关键节点,组织师生走进校史馆,通过聆听学校办学的思想理念,赓续学校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通过回忆学校发展的艰辛历程,激荡师生壮大学校的豪情壮志;通过观看学校取得的辉煌成绩,鼓舞学校上下踔厉奋进的士气。对学校师生来说,这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当师生徜徉于其间,烛照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领悟学校历史的发展真谛,感受包蕴精神的激励价值,便会从中受到教育,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示,而且传达的更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一种陶冶,是学校文化化人的一种有益方式。
五、建设学校文化的滋养课程
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抓住学校特色发展,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例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开发《国学教育读本》,精心选择国学内容,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和、勇以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优秀人格等等,作为主要内容,组织诵读活动,传承优秀文化,提高活动效果。再如,开发“名言解说”校本课程,收集契合学校文化内核的古今中外的名言,联系具体的人物或故事,进行解读、解说,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像“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联系陆游的生平故事,就可解读其中“爱国如爱家乃至甚于爱家”的感染情怀;像“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结合岳飞的故事,就可解读其中“爱国至上、无论生死”的感人精神;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顾炎武的所作所为,就可解读“爱国不分等级,人人有责”的思想,等等。结合“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开发“品味书香”校本课程,选择适合学生人格塑造、精神汲取、科学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篇目,通过阅读指导用文化浸润、滋养学生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所以,以课程开发滋养学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也是系统建设学校文化的一项工程。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形成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项主要工作,事关学校外在形象和内在魅力的展示。全校上下将学校文化内存于心并外显于行,那么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内显成效,外扩影响,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