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与运用*

2023-09-11卢夏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驱动情境设计

卢夏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近年来,随着项目化学习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驱动性问题,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这一概念,思考如何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嫁接学习任务,有效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有效的学习应是能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意愿、聚焦核心知识理解与迁移的学习。当前,重视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的驱动性问题备受关注,成为推动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重要切入点。然而,教师在设计与运用驱动性问题之初,多为模仿提出一个有情境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并不能如愿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锚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引入驱动性问题的意义,把握有效驱动性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而研究其正确的运用策略。

一、引入驱动性问题的意义

在传统的知识授递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目标意义的感知不够真切,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性理解也不够充分。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学习驱动往往是“这些内容有可能被考到”,而不是这些内容对现实或对自己存在可能的价值。因此,其难以成为有持续动力的主动学习者。

驱动性问题的引入,是要改变这种学习驱动机制。从表面来看,驱动性问题是引导学生融入任务、进入角色的“情境”,但实际上隐含了其指向某一内容领域学习目标的系列任务。它要以学习内容的内在意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通过伴随始终的情境和贯穿始终的任务,引导学生“依境而行”,进而展开持续性探究。

(一)感受学习的意义

驱动性问题是“学习情境”与“问题情境”的转化器。它架起“真实世界”与“学习世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以及学用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引入驱动性问题,是为学生赋权的过程,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知识“接收器”向主动学习的“当事人”转换。

(二)引导探究的过程

驱动性问题中隐含着问题解决线索,希望学生在问题解决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与运用知识。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将其拆解成若干子问题,并分别对应具体的学习任务,经历从识别问题、定义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入驱动性问题,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关注,也即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成长。

(三)体会挑战的激励

驱动性问题不仅具有赋权作用,同时还应有赋能作用。真实、具体的任务,有助于学生产生对任务完成的期待,激发其挑战与表现的意愿,从而增强学习效能感。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力量,体现了任务挑战对学生的激励意义。

二、驱动性问题设计与运用的常见误区

驱动性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联结着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习目标,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1]。因此,驱动性问题应该是一个学生能自主捕捉到的学习信号。它可由教师创设,但更强调学生对其的主动获取与识别。在项目实践中,教师在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引导上存在不少误区。

(一)只是作为情境创设的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不仅要有挑战任务的提出,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关联学生。因此,驱动性问题的基本结构应包含“情境+问题”。情境部分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部分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情境的充分呈现很重要,这是它驱动学习的关键所在。驱动性问题中含有学习情境,但它不能简单等同于情境创设。

例如,“在洪水造成内涝时,你该如何设计一个家庭净水装置,以解决家庭饮用水困难的问题”这一驱动性问题,指向初中科学“水的分离”的学习。但教师在抛出情境后,未对驱动性问题进行解释,而是直接进行演示实验——制作过滤装置并过滤泥浆水。学生在实验观察中,能习得一些与“水的分离”有关的知识,却并没有达成对驱动性问题的有效理解,因而无法促使学生对水质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水质需采用不同的净化方式等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该驱动性问题是恰当的,只是教师仅借实验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好奇与思绪,没有引发学生继续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深入、持续的探究,也没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没有真正赋权于学生,学生也就无法成为自主学习者,驱动性问题也便没有真正起到驱动学习的作用。

(二)只是作为任务布置的驱动性问题

问题解决与应用取向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特征。前者主要反映学生经历的学习路径,后者意指项目与知识学习、应用之间的关联。在实践中,教师常有这样的疑惑:做出产品是否等同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否等同于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中秋节来临,学校推出中秋主题的绘本节,如何设计并创编一本能打动人心的优秀绘本”这一驱动性问题,指向中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项目结束时,教师发现学生呈现了较多有关月饼的画册。究其原因,教师在指导时没有组织学生就“中秋主题”“绘本”作些许讨论,学生便将“月饼”与“中秋”相等同,混淆了“画册”与“绘本”,忽略了对绘本的特点以及如何把握绘本主题、如何展现绘本主题等内容的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理解驱动性问题时,容易将物化、外部的学习要求简单替代成内在的学习目标。教师不对驱动性问题作适当引导,学生就会将其当作项目来“做”,而不是作为项目来“学”,看似完成了任务,产出了精致的学习作品,实则未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这就是常见的“有作品无学习”现象。

(三)指向不够明确的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的表达框架包含主体(或角色)、行动(或挑战)、目的(或约束条件)等要素[2]。这些要素不应是孤立的,而应互为关联。例如,在“(我们)如何设计一款经济环保的有利于低碳出行、减少拥堵的未来交通工具”这一驱动性问题中,学生需要完成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任务。它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的。学生被要求设计出一款具有“经济环保、低碳出行、减少拥堵”功能的“未来交通工具”,是试图引发学生向科学学习中的“如何驱动小车”方向展开思考,促使学习紧紧围绕“能量”这一概念进行,而“能量及能量的转化”就是该项目的核心知识。“目的”看似是对“行动”的要求,其本身不是项目所试图达成的真正学习目标,最重要的是通过“目的”中的限制条件指向学习目标。因此,表达框架中的“目的”隐含与“学习目标”呼应。在驱动性问题中,约束条件与学习要求有些相对明确,有些却较为隐蔽。

例如,教师给出“历史悠久的某小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学校将邀请校友、退休教师、家长、学生等前来参加校庆活动。该如何设计一张吸引人的邀请函”这一驱动性问题,学生虽能快速明晰自己的任务是设计邀请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理解了驱动性问题。受思维能力、学习基础、年龄特征、性别差异等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未能帮助学生对“吸引人的邀请函”达成一致的认识,就容易因没有统一的成功标准而导致学生任务失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作为学校的一员(角色),需根据自身对邀请函的理解(关联的知识),基于任务情境的分析,将“吸引人”这一要求转化为自己心目中优质邀请函的标准(约束条件)。

三、驱动性问题有效驱动学习的主要判据

“驱动学习”的实质在于教师借助驱动性问题促成学生“主动学习”。衡量驱动性问题设计得好不好、运用得是否恰当,关键要看它是否有效起到驱动学习的作用,以及其在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性实践、开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唤起学生察觉未知领域与学习目标上的作用。

(一)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当学生对问题的先验知识不足以正确理解问题中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化冲突为教学机遇[3],以触发学生进一步解决这些认知中的“矛盾”。以杭州观成实验学校的“潜伏者计划”项目为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驱动性问题:

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老鬼”和“邮差”潜伏进日伪情报组织内部,他们需要在紧要关头向我方传递重要情报,同时隐藏身份。你作为本次潜伏计划的策划者,需要审核来自《朝花夕拾》和《西游记》文本中的十位潜伏备选人员。请向组织提交一份《潜伏者推选计划书》来报告你的考察结果。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到底哪两位人物最适合组成搭档并有能力承担起艰巨的“潜伏”任务呢?

初识该驱动性问题时,学生会形成一种新的感知状态,如《西游记》是神话故事,怎么会变成谍战故事?《西游记》中的五个人物需满足什么要求才会变成潜伏者?潜伏者又是如何被选中的?当学生注意到自身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之间产生差异时[4],认知冲突就此产生,与驱动性问题之间的自主互动就会被激发。当然,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两点:不能过于追求新意,拿有趣当有效[5];也不能过于天马行空,超出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因此,让学生感受到适切的挑战性是驱动性问题有效的特征之一。

(二)是否有效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性实践

“实践出真知。”项目化学习强调基于实践学习,重视学科实践,鼓励学生创生学习产品或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投入的热情。如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学校设计师”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为:

为了充分利用校内空间,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学校需要对校园内的部分区域(角落空间、平台空间、移动空间、园艺空间、封闭空间和连接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学校将对六年级设计院的所有项目进行招标。如何改造指定区域,让其成为能丰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并能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建筑或空间?

项目以学校建筑改造及招投标的真实过程为情境,以角色扮演为参与形式,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在启动之初,教师明确告知学生项目是完全真实的,后期会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地改造。接着,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策划、设计师、艺术总监、建造师等角色,从日常学习环境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入手,发挥想象力,采用职责分工、组内合作的模式,完成图纸设计、实物模型制作及竞标材料整理等工作。指向并促进探究性实践是驱动性问题有效的又一特征。

(三)是否有助于学生开启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项目化学习鼓励开放性和挑战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多方案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萌生创新能力。它往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开放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己识别问题、定义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构想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绘制校园地图”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为:

一年级新生入学,小朋友们无法在陌生的校园中很快找到对应的教室以及活动地点。如何绘制一份体现校园特色、导向清晰的校园地图并结合其介绍校园,从而帮助新生快速地熟悉校园?

学生对该问题作出不同的解读,锁定诸如“校园特色”“导向清晰”“介绍校园”等关键词,提出不同角度的构想。随后,学生组建团队并根据自己所倾向的主题展开探索。有的团队将重点放在地图的设计与制作上,有的团队则把重心落在校园介绍上。无论最终成果侧重于哪方面,都需要学生对校园建筑及方位展开探索,并逐步构建物理空间概念。有指向的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解与发挥空间。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其需求适时提供支架,这样更具学习价值。因此,学生问题解决空间的放而有度也是驱动性问题有效的关键。

(四)是否有助于唤起学生察觉未知领域与学习目标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习。当学生自己意识到关于某些知识与技能匮乏时,便是产生学习生发点之时,据此而展开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才会有效。

如在前述由“(我们)如何设计一款经济环保的有利于低碳出行、减少拥堵的未来交通工具”这一问题驱动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最终产出了丰富多样的未来交通工具设计示意图和实物模型:有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有用气球的反作用力驱动的小车,有用电池驱动的小车,还有用太阳能驱动的小车。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经济环保”“低碳出行”“减少拥堵”,但其背后的学习目标都指向能量及能量的转化。教师将学生置于“能量”这一学科概念之中,让学生自然联结“能量的各种形式”,学会核心知识的融通,从而察觉和体会未知领域与学习目标,而这是驱动性问题有效的又一标准。

四、驱动性问题的正确运用

驱动性问题是一个等待学生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项目起始之际,要重视驱动性问题的运用,根据驱动性问题要素,帮助学生理解驱动性问题,如明确挑战任务、明确约束条件、明确学习目标,还要帮助学生融入角色,理解当事人的立场。

(一)帮助学生理解所面临的挑战任务

驱动性问题中含有显性的学习任务,一般指向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能会有物化形式的成果)。作为反映学习成果的载体,“预期产品”往往是学生识别驱动性问题时所读取的第一信息。

如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的“设计电动自行车停车场”项目,教师抛出驱动性问题“作为育才京杭小学首届毕业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母校设计一个合理、便捷、安全的电动自行车停车场”后,学生能迅速将目光聚焦在“电动车停车场”上。显然,这一环节是学习赋权的关键,因此要让学生在了解挑战任务的同时,加深对其意义(需求、必要性)的理解,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帮助学生理解所指向的学习目标

明确任务后,学生往往会着急动手,因为他们对产品物化的兴趣要浓于对产品制作背后的思考。这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老师让大家做这个产品”,以启发学生进行意图追溯的分析。仍以“设计电动自行车停车场”项目为例,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旧停车场的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并运用测量、计算、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尝试设计一个合理、便捷、安全的停车场。在设计停车场时,学生会主动探求知识,或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强化学科实践。

(三)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中隐含的约束条件

驱动性问题中的情境既是动因,又是限制。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晰地定义将要面临的挑战。仍以“设计电动自行车停车场”项目为例,学生在设计停车场时要充分了解旧停车场的相关信息,如充电插口数量、电动自行车数量、过道距离、学校预算经费、人员通过的安全性等,还要考虑电动自行车的一般尺寸与最大尺寸,转弯所需的空间等。对挑战任务约束条件的分析,是项目破题的关键。它将决定探究的深入程度,影响学生对驱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决策。

(四)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在任务中的角色与立场

每个驱动性问题都应有“角色立场”。它一方面反映的是“谁来完成”,另一方面还反映“如何完成”的路径。“设计电动自行车停车场”是典型的数学项目化学习。教师将“尺度、比例和数据分析”作为项目的核心概念。其本质问题是引发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运用尺度、比例的相关知识展开合理设计。此时,学生应化身为“测绘师”,测量并规划学校的停车场空间,即学生在“作为(测绘师),应该如何工作”的角色定位下展开学习,从而培养角色思维。

驱动性问题作为教与学的媒介,其设计和运用需要在学生理解与教师引导的互动中磨合、深入,并努力达成理论认识与项目实践的趋同状态。字面理解驱动性问题不难,但真正定义驱动性问题不易。教师在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研究中,应透过“情境”现象,深入“学习驱动机制”层面,从只关注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到整体考虑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学习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猜你喜欢

驱动情境设计
不同情境中的水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