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2023-09-10汪衿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

摘 要: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对城乡人口以及经济都造成了影响。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寻找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新模式,以乡村闲置资源置换城市经济、产业及知识,促进城乡融合,使得城市能够带动乡村发展,打造利于乡村发展的产业结构,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互助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城市老年人得不到非常好的照料和关注的现象突出,致使其与社会产生背离感。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乡村人口逐渐向城市偏移,导致了乡村留守老年人无人照料。由此需要发掘新型养老模式,融合城乡养老产业,以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突破当前的养老困境。

一、城乡互助养老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当前老龄化情况

我国具有老年人口庞大以及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预计205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4.25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32.9%~37.6%。200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仅到2021年,我国便步入深度老龄化。这种迅速发展的老龄化现象便导致了“未富先老”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挑战。

(二)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同时明确提出,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各类富有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产业基地。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七条“之路”,其中第一路就是要重塑城市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

在城乡关系中,养老问题成为城乡产业结构融合的突破口。乡村由于当地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原因,对乡村养老产业出现了需求。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工业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忙碌的生活节奏造成的人群之间的冷漠感。这些因素导致城市老年人对乡村闲适自由的生活产生向往与归属感。两方的需求便促进了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产生:通过乡村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等置换城市经济产业的流入。这可在缓解城乡人口比重失衡的同时推动乡村养老与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

从心理上来说,城乡互助养老可以吸引城市老年人进入乡村,为城市人口以及家庭减轻负担,城市老年人也能够凭意愿进行部分简单的工作补贴家用或是发挥余热。乡村淳朴的人情味也能给城市老年人带去心理慰藉,乡村中密切的邻里关系能更好地推动健康养老。而对于乡村的老年人来说,城市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在与其交流中能够产生知识的碰撞,为乡村老年人输入养老养生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养老意识,也能为寂寥的乡村增添新活力。

从经济上来说,乡村具有优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空气质量以及较为安静的生活环境,是城市老年人所向往的,因此可以以旅游业发展为依托,对乡村产业进行多方发掘,形成以旅游、旅居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的平衡发展。乡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够给予当地老年人更好的养老条件与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如位于浙江湖州长兴的顾渚村,东临太湖,西北与江苏省宜兴交界,三面环山,为自古知名的景点。全村共有农家乐农户86人,村域面积为18.8平方千米。顾渚村的主要产业重点为茶叶文化产业、生态旅游工业和综合效益农业。作为中国茶文化教育发源地,顾渚村紫笋茶、金沙泉从唐代开始便被列入中国贡茶贡泉,为当地的茶文化产业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茶圣陆羽和陆龟蒙都曾在此设立茶场,并进行过茶事研讨。区域内山清水秀,修竹苍翠,其具有的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底蕴,已成为国内外群众寻找陆羽足迹、探索中国茶文化精髓的极佳游览胜地。该村2019年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1再次入选首批“浙江省气候康养乡村”。村庄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城里老年人入村养老给村庄带来全新的生命力,他们依靠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给村庄发展建设带来动力,依靠自身的专长技能促进村庄经济发展,是支撑和助力村庄建设的关键动力。

二、义乌市实施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一)较好的经济基础

1982年义乌率先开放及成立小商品市场,并明确了“兴商建县(市)”的发展战略。40余年来,义乌市场先后五易其址、九次扩建,目前已形成以国际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遍布城区的专业街为依托,物流、产权、服务等条件均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强大市场构架。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是家喻户晓,义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已成为较为发达的县市,在乡村改造与规划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经济支持,为发展城乡互助养老事业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

(二)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義乌交通网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市内交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2016年,义乌对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成为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集散中心。同时,由于义乌具有众多的旅游景点,而且与交通点位的重合率高,所以其内部的旅游景点都具有了相对较高的可达性,这为老年人的旅游带来了便利,也为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政府支持,乡村养老发展前景较大

义乌市从早年便对其区域内的环境功能进行了规划,对生态保护具有较强的意识,同时一直致力于打造乡村文旅精品线路以及生态旅游精品线,可见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甚至有村庄展露发展乡村互助养老的意愿。乡村互助养老得到了当地的认可与支持,便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根据CRIC康养产业数据库可见,浙江在国内具有相对高的养老潜力,义乌隶属于浙江省,自然具有不差的潜能。这些条件为乡村互助养老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特色产业发展,具有竞争力

提起義乌,人们除了小商品市场外,便会想到义乌的红糖。义乌红糖是其特色的农业产品之一,除此之外,水稻、甘蔗种植与红木制业等也是义乌的主要产业。义乌的红糖、红糖饼等销售至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欧洲、非洲多个国家。有游客甚至为了购买红糖专程前往义乌。另外,红糖具有的养生功效正与养老产业相对口。将义乌红糖作为旅游业的周边产业进行推动与发展,能够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使其城乡互助养老更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义乌在后续发展中可以打造养生课堂、康养养生类特色产品等。

除此之外,对于养老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其医疗环境。义乌具有义乌市中医医院等4家三级及以上医院,并有众多诊所以及卫生院等,能够满足老年人日常的医疗保健需求,且10分钟车程可实现全覆盖,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乡村互助养老提供了相对的医疗保障。

三、义乌市构建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

(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1.村庄经济状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义乌虽然已经撤县建市,但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是其中心范围,周边村落的收入情况相较城市来说并不是十分富裕。而乡村要以自然资源、闲置资源吸引城市人口,首先需要对乡村进行改造与规划,因此可能会出现村庄适宜性与其经济收入不平衡的情况,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或是采用相对的规划手段,来减少规划产生的资金浪费。

2.县市与乡镇沟通问题

在义乌市构建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前期,县市与乡镇需要提供首要的资金、规划等方面支持。县市在给予乡镇支持的同时,乡镇也应该以村庄的现存实际情况与县市进行沟通。如杭州建德市寿昌镇西门村的规划,村内存在“西湖”,由于湖水常年处于封闭状态,成了死水。虽然对周围的居民生活并未造成影响,但湖面上的湖心亭等却一直无人问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与县市乡镇相关部门沟通将山涧与湖之间的水路挖通,使死水变为了活水。如今湖心亭已是村庄老幼爱去的休憩场所,原本荒废的区域得到了重新利用。由此可见在村庄的规划中县市与其管理的乡镇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

3.发展乡村养老的盲目性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无疑推动了“银发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产业,自然也有许多的投资商发现了乡村养老所存在的巨大发展前景。但发展乡村养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单单是环境的优美,其中还牵涉村庄当地的收入情况、生活成本、通行距离、医疗设施等多方因素,如若只考虑单方面因素进行盲目发展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会限制村庄发展的选择和道路。

4.环境污染情况

义乌市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当地及周边都有目共睹的,发展工业的同时与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的污染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大部分工厂都被设置于义乌的城郊。这一举措带动了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换个角度来看则需要考量此类乡村是否有发展乡村养老的适宜性。

(二)相关策略

在经济方面:需要乡镇与县市能够达成一致的目标与需求,统一规划,推动区域城乡统一发展。县市需要给予乡镇相应的资金,乡镇则需要找到适合自己村落的发展路径,达到统筹兼顾的效果。

在环境方面:在乡镇中,村民应当自发地保护生活的村落,避免废弃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譬如义乌的陇头朱村,村内实行了“红梅指数”,通过垃圾分类可以获得相应的指数兑换生活用品。这正是根据村内老年人的心理制定的方针,其效果显著,也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除去乡镇自发性的制度外,县市也需要出台相应的保护制度,加强管理。

在规划方面:考虑到资金以及村庄风貌的问题,可以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对村落进行改造和规划,在不改变村落大致风景和文化底蕴的同时对相应的部分进行规划整理。保留乡村文化底蕴,既能唤起城镇老年人的童年记忆与归属感,又能节约规划资金用于产业构建,一举两得。

(三)评价展望

在乡村互助养老模式中,其面向的主要人群是城市老年群体。由于城镇老年人对农村生活、环境存在向往,可以通过养老旅游的方式将城镇养老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在发展相关周边产品的同时可以为村内留守中老年提供再就业的机会,满足其“被需要”的需求,形成旅游业发展—产品生产—老人再就业—相关组织形成—特色文化输出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抽出小部分盈利成立乡村爱心食堂,为村内贫困以及失能老人提供“食”的保障。同时以社区养老模式为主体,对乡村总体布局进行规划,有效规避乡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废弃房屋实现再生,也能够将老年人的居住位置进行整合与联系,给予老年人陪伴,减少其孤独感。在这一模式下锁定互助养老的形式,让城镇老年人教授地方老年人养老保险的缴纳方式,减少其依靠子女的想法。同时,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进行交流,也可以为当地老年人带去养老养生意识,实现积极老龄化,减少负面情绪。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目前乡村互助养老中比较常见的方案,但是需要形成“旅游+养老+产业”的三位一体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便发展乡村互助养老,而是需要多方统筹,进行协调与考究。依托旅游业发展经济,带动农产品销售,挖掘当地居民再就业的潜力,发展乡村经济,从而达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宿佳佳.乡村振兴背景下太谷县城乡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J].纳税,2019(3):294,296.

[2]丁艳琳.国外互助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困境的启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8(28):42-43.

[3]王伟进.互助养老的模式类型与现实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10):63-68.

[4]叶莉,魏远竹,许小晶.福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探析: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东南学术,2015(6):117.

[5]方珂.互助与津贴: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特殊性及其对策研究:基于CLASS(2014)的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8(1):29-35.

[6]邱实.基于缓解乡村养老难题的村落更新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7(7):57.

[7]陈灵肖.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养老意愿选择及需求分析:以台州地区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3(7):30-32.

[8]赵仲杰.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9]李王鸣,方园,祝立雄,等.乡村资源的健康养老利用现状研究:基于杭州养老特色村的调查[J].建筑与文化,2017(8):26.

[10]董秋云.共享经济下乡村休闲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8(1):147.

作者简介:

汪衿羽,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可持续。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