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市场,优化政府协同效应
2023-09-10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显现,但在内需不足、外需放缓、地缘政治格局扰动、全球供应链重组等不利因素下,中国经济复苏力度尚不及预期。如何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实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决阻断经济走弱和预期转弱的循环,依然是从中央到地方、国资到民企等各方勠力求解的命题。
经济运行的好转,需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由于当前消费持续疲软、出口持续下滑、民企投资不足,为应对下行压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成为必然的选择。但今时不同以往,中国经济早已不是基础设施稀缺型经济,一般意义上的大投资、大项目,带来的边际效益也不复过往水平。换言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正反馈逻辑在一些地方只能收到负反馈效果,甚至延宕必要的改革,妨碍创新驱动型新增长模式找到最佳的实践路径。
此外,投资虽然仍是提振经济的重要抓手,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找到合适的新产业和新赛道,觅得强劲的新动能,往往需要政府持续投入才能产生效果,而试错成本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很可能产生烂尾效应,导致政府债务压力加剧。在当前地方债压力巨大的宏觀环境下,在重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供应链调整阶段,如何一方面有效发挥政府投资效应,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引导产业投资方向,一方面更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主动调整要素和产能配置,发挥市场力量驱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优势充分结合,更应该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
广东是改革开放排头兵,是打造中国经济新动能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受外需下滑冲击也更大。因此,广东逆势而上的经验也更显弥足珍贵。在此背景下,东莞因其高外贸依存度、高第二产业产值、高民营企业占比,在广东的经济重镇团组中格外引人注目。
受外需下滑和供应链重组影响自然要比其他城市更大。虽然此前面对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等历次挑战,东莞总能觅得先机,但此次变局中,东莞从此前承接溢出产能的受益方变为产业溢出地,面临高端制造回流和东南亚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此外,东莞经济各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增量无法迅速弥补旧动能萎缩形成的缺口。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东莞正在面临怎样的困境?以外贸为底色的经济呈现何种新特点?在新兴产业尚未成势之际,如何发挥新旧动能的合力?
带着上述问题,《财经智库》调研团队于今年5月-6月对东莞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财经智库》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危机下的东莞经济仍具有韧性和生命力,难能可贵的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正在提速,这为东莞打造新动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之基,谋定了长远之局。
突围效应的取得,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充分结合的结果。民营经济是支撑东莞经济的主力军,占据全市市场主体数的96.4%。面对外需下滑和供应链调整,东莞市场主体纷纷自发转型,实现跨界发展,拓展技术革新,将业务延伸至“微笑曲线”两端。
东莞市政府主动出击,积极打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抓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等科技成果转化地、策源地,政府与市场力量形成了有效协同,为东莞修复升级寻找新产业、新赛道、新动能,并充分盘活传统产业,激活传统动能。
值得强调的是,东莞新产业的培育和新赛道的建设,更多是内生于或有机嫁接于东莞既有的产业基础上,不追求“凌空出世”,不贪大求新,也因此根基更为牢固,新动能更为稳健。相对于一味通过大投资、大产业和大项目来对冲下滑的做法,东莞在承压、转型和突围中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优化政府与市场协同效应的做法,值得各方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