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评估
——以许渊冲《论语》第三章英译为例

2023-09-10

现代英语 2023年6期
关键词:豪斯许渊冲论语

钟 姗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一、 引言

翻译质量评估在翻译研究中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在目前的翻译领域中,相对成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相对较少,朱利安·豪斯(Julian House)的模型于1977 年在她的博士论文当中首次提出,并且于1997 年和2014 年经过两次补充和修改,日益完善。 该模型融合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比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部翻译作品进行全面的考量和分析,相对客观地给予翻译质量评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文章将以许渊冲所译的《论语》第三章为政篇为例,探究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在汉译英作品当中的使用。

二、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概述

在《翻译质量评估:现在与过去》一书中,豪斯对自己从1977 年到2014 年所提出的模型都做了具体的介绍和阐述。

豪斯将翻译定义为“用译入语中语义和语用层面上对等的文本替换原语中的文本”[1]。 在这一定义当中,“对等”(equivalence)仍然是豪斯关注的重点。 除“对等”之外,要理解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就必须了解她所说的“意义”。 一般而言,“意义”有三个层面需要关注,即语义层面、语用层面和语篇层面。 语义和语用层面的意义可以对应到上文给出的翻译的定义当中。 最后需要关注的概念是“功能”。 豪斯强调,文本的功能并不等于语言的功能。 一般而言,不同的文本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因为文本的功能必须被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下来进行衡量,而往往文本使用紧密相关的情景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想要考察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是否在功能上对等,首先必须对该文本所在的情景进行具体的分析。 由此,豪斯首先提出了原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 她将情景语境划分为两个宏观层面与八个微观层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997 年,豪斯对自己上述的评估模型进行了调整和提升,主要在于她将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提出的语域理论融合进来,引入体裁(Genre)这一概念,使得整个理论的框架更为明确和清晰[2]。 豪斯认为,语域虽然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但是毕竟仍然只关注分析“语言表层的个体特征”(House,2014)。

在这一模式当中,豪斯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用来衡量翻译的性质,即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 对显性翻译,特殊性质在于,读者能够一眼看出该作品属于翻译作品。 然而,豪斯强调,不能认为显性翻译是所谓的“第二原文”。 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相反。 隐性翻译作品对目标语读者的功能往往能够做到同原文本对源语读者的功能相对等。 读者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阅读的文本实际上是翻译作品[3]。

在2014 年,豪斯提出了进一步修正的模型,豪斯抓住语料库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其融入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当中,原本地位较为模糊的参与维度被调整到语旨之下,而语式当中除原本的媒介维度之外,还增加了连通性维度(Connectivity),使得语式的分析更加完整[4]。

三、 对《论语·为政篇》的原文分析

(一)语场

《论语》由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详细记录了孔子以及孔子的一些优秀弟子的言行和经历,对后来中国社会及文化影响深远。 整个《论语》一共分为二十章,第三章主要涉及孔子对“礼”的重视以及对鲁国礼崩乐坏的感叹和批评。

(二)语旨

从语旨上看,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书中所涉及的社会角色关系和社会态度以及参与性维度。

可以从本章中看出其社会角色关系实际上较为复杂。 由于三家是鲁国的专权贵族,因此其在权力上是远远大于孔子的。 但是孔子作为远近闻名的圣人,其文化影响力深远,因此两者在社会角色关系上有着处于不同维度的不对称。 至于负责整理此书的弟子在社会角色关系上同孔子一定是不对称的。

豪斯模型中所说的社会态度实际上指的是文本语言的正式与否。 从现代语言的评判标准来看,《论语》中存在大量的对话,因此应当属于非正式的语体。

就参与性而言,读者并未直接参与书中的内容当中。 但《论语》实际上成书较早,可能在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便已经准备编纂了。 因此,编纂《论语》的弟子很可能参与了《论语》的某些情节当中。

(三)语式

《论语》记录的是对话的形式,因此其媒介相对来说较为复杂。 虽然记录的主要是对话,但是其语言并不显得随意或者粗俗,而是十分凝练、简约、意味深长,时常有大量的排比和对称结构,构成了语言的韵律感。 因此,从连通性维度上来说,《论语》应当是“连贯且衔接”的。

(四)体裁

《论语》应当属于语录体散文。 在二十章论语中,每一章均有最少两段最多四十句的孔子语录。

四、 原文及译文对比

(一)语场

从语场的维度来看,许渊冲对《论语》的翻译较为贴合于形式,除了于文化差异而导致读者理解障碍的词汇,不会在文本中进行过多的解释。 因此,译文的整体风格上较为简约。 例如: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High office filled without generosity, said the Master, ceremony performed without reverence,and mourning observed without grief, how can I bear to see such things!

在这一句当中,“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三句均为四字句,在形式上类似排比,具有形式的美感。 三个短句均为偏正短语,因此许渊冲在翻译时还将其中心词提炼出来, 即high office,ceremony 和mourning,使得其在形式上同原文非常接近,而且还能够做到同样排比的结构也体现了许渊冲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原则。

(二)语旨

正如上文所言,《论语》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同层面的不对称性。 但是,在权力上的不对称性并没有直接通过孔子的语录直接体现出来,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没有必要将对上级表达尊敬的词汇补充出来。 例如: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When Duke Ding asked how a prince should employ his ministers and how ministers should serve their prince, Confucius replied, “The prince should employ his minist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ites and the ministers should be devoted to the prince.”

在这一句中,鲁定公作为诸侯,在权力地位上还是高于孔子的。 孔子十分遵循礼数,照理说在行为和言辞上应当表达出相应的政治礼仪,可是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对编纂本书的弟子来说,孔子同他们的社会关系的不对称性体现得更加明显,而且本书的目的本来就是记录孔子的行为和话语,体现出孔子的思想,因此无须进行补译。 实际上,原文中鲁定公的直接引语在译文中被改为间接引语,反而更加突出了孔子的话语和形象,符合原文的目的和社会角色关系。

对社会态度层面,孔子的语录终究是口语,因此翻译时,明显用来表达语气和情感的句子就不能够淡化处理。 但许渊冲有时会对原文的陈述句或者反问句进行变化处理,使得语气稍显不同。例如:

原文: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No,” said the Master, “if you sin against Heaven, what is the use of praying?”

由此可以看出,豪斯模式的不同维度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重合的现象,而这也是其模型的缺陷之处。

我们可以认为,许渊冲对论语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显性翻译,因为《论语》的原文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和中华文化色彩,而翻译过程当中是不可能将这些统统抹去的。 因此,读者可以轻易看出这是翻译的作品。 而《论语》作为中华文化渊源的典籍之一,其能够为外国文化引入中国元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了显性翻译应当发挥的作用。

五、 总结

实际上,豪斯的模式对汉语典籍及文学作品翻译的评估还有着诸多限制。 在《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一书中,豪斯使用的是德英对比,而两者在语言结构上较为相似,因此应用该模型较为合适。 但是汉语的结构同英文在结构上有着较大差异,在分析过程中,其模型的客观性有所降低,而更多依靠分析人员对两种语言的主观认识。 因此,在这一方面,豪斯的模型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而且,在分析过程当中,豪斯的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有时会发生“失灵”,譬如在一些维度上的重合,让分析有时变得过于复杂。 但总体而言,豪斯的模型仍然是现在成熟的模型之一,尤其对目前翻译爆炸的时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豪斯许渊冲论语
元 日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如何读懂《论语》?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达尔豪斯《十九世纪音乐》里的乐类书写
最特别的语言
折桂令·客窗清明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