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航空人才的培养
2023-09-10李洪斌
★ 李洪斌
对早期航空人才的培养之路,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从1924 年到1946 年,党在广东、新疆、陕西以及苏联播撒下点点航空火种,航空人才队伍也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日益壮大,逐渐形成了助推人民空军起飞的洪流。这些历经艰苦困苦锤炼和成长起来的航空人才,不仅为东北老航校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后来人民空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人民空军建军育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大革命时期: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学航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敏锐意识到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各种时机培养航空人才,为日后创建人民空军准备条件。
1924 年1 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现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5 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顾问的推动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为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于同年7 月在广州东山原皮革制造厂创办大帅府军事飞机学校,后迁至大沙头,又称广东航空学校。①航空学校编译室:《广东航空学校专刊》,1935 年12 月印刷,第1 页。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航校建设,先后选派骨干力量“刘云为航空学校及飞机队党代表,郭一宇为飞机工厂党代表,赵自选为飞机掩护队党代表”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年,第346 页。,铁甲车队副队长周士第兼任飞机掩护队队长;同时,选派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航校学习。在航校第一期10 名学员中,刘云、冯洵、万鹏、郭一予为中共正式党员,王翱、唐铎、王勋为党员培养对象,后来在苏联学习时先后入党,袁政(又名袁涤清)为国民党员,朴泰下、金震一是朝鲜著名的革命志士。③关于广东航空学校第一期学员招收人数和共产党员数量历来说法不一。1983 年3 月,广东省连平县委党史办通过对唐铎的采访,确定为10 人,其中4 名为共产党员。
广东航空学校的理论课程开设有机械学、空中侦察、测绘、空中战斗摄影术、俄文、英文、政治和速记等。①《1924 年冬冯达飞写给其学兄树勋的信笺》,广东省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日名将冯达飞》,2015 年,第46 页。建校之初,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训练用机仅有4 架“霍克”飞机,以及零星购得的5 加仑桶装汽油,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当时广东境内还处于战时状态,训练飞机有时还需担负作战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理想信念的感召和政治思想启迪,提高航空人才学习成才的内驱力。据唐铎回忆,党员开会学习时,经常让他和王勋也参加,以加强教育,使其靠近组织,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②参见唐铎:《在航空局军事飞机学校》,《辽宁日报》1984 年3 月14 日。刘云作为党代表经常到学员中做思想工作,激励学员说:“我们现在学员虽少,但却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每个人都应当争取做一个真正有贡献的开拓者。”③航空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编:《航空工业史料(近代史专辑)》第1 辑,北京:北京教育学院,1986 年,第92 页。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加快发展军事航空,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由苏联顾问带队,从第一期航校学员中选送6 人赴苏联接受高级飞行训练。在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1925 年8 月20 日,刘云、冯洵、王勋、王翱、唐铎和朴泰下等6 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首批赴苏学习。
1925 年7 月,广东航空学校招收第二期学员42 名,由黄埔军校第二、第三期毕业生中选拔体学兼优而有志航空者入校,分飞行、观察两个班。在中共的安排下,常乾坤、徐介藩、李乾元、黎鸿峰(越南人)、金震一(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见习官)、刘铁仙(朝鲜籍)等6 名共产党员参加了这期学习。以第一名成绩入学的常乾坤,在航校中担任区队长、党小组长,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带领学员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中作出了表率。1926 年5 月,常乾坤、徐介藩、李乾元、金震一、黎鸿峰5 名共产党员与其他7 名学员一起赴苏学习航空。④罗胸怀:《中国空军纪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年,第7 页。
选派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广东航空学校学习航空技术知识,对促进中共航空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事航空事业的先河。
二、土地革命时期:选派人员进入苏联航校学习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利用国民党航校继续培养航空人才已不可能,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决策,继续从国内外选派学员进苏联航校学习。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有1400名中国留学生在苏联学习,主要集中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⑤参见张泽博:《留学与革命——20 世纪20 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10 ~111 页。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拟从中山大学应届中国毕业生中挑选100 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进入苏联各级军校深造。1927 年6 月2 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进一步明确这项决议,提出从这100 名留学生中,分出40 名到炮兵学校学习,20 名到航校学习,15 名到通信学校学习,25 名去学习装甲协同,学习期限为9 至18 个月,由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利用预算余额作为学员的生活费。⑥参见俄罗斯现代历史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05 号记录》,全宗17,目录162,卷宗5。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凡到苏联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和海军、空军学习的人员,可自己选定学习目标。⑦参见赵中:《王弼同志早期革命活动》,《航空工业史料(近代史专辑)》第1 辑,第152 页。留学苏联的人员纷纷根据自己的学习愿望,选报专业递交申请,中共代表团审查同意后,会同共产国际东方部及苏联红军军事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批准中国学员进哪些院校学习,并由苏联红军四局负责通知有关院校。同年9 月,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王弼、岳少文、蒋余材、罗国器、饶钧等12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根据党组织指示,分别进入苏联空军飞行学校和地勤航校学习。1935 年9 月,选调自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学院的刘风、王琏(朝鲜族)、王春、李凡、刘武、辛尼亭、孙毅卿7 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苏联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学习。除此之外,随着近些年来苏联时期档案解密和公开,研究发现还有其他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团员被选派到苏联航校学习。
这些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文化程度较高,如刘武曾留学法国,孙毅卿任过译员,王弼也是师范学校毕业,但也有不少是工农干部,文化较低,有的甚至在进入东方大学后才开始识字,从头学习俄文。上课听不懂,翻译要占去一半时间,所以学时要比同年级其他班多一倍。一天除8 小时睡眠以及就餐等时间外,要上十几个小时的课。经过他们互帮互助和努力学习,成绩虽未能全部达到5 分(5 分制),但均在4 分以上,这个成绩得到苏联教官的赞赏。这些学员毕业后,有的因工作需要留在苏联,有的回国参加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航空训练班、东北老航校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缴获过三架飞机,这是中共军事航空事业的最初实践。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即缴获自国民党空军。①参见罗胸怀:《中国空军纪事》,第17 ~22 页。该机驾驶员龙文光曾是广州航空学校的学员,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一定了解,在党的感召下加入红军。龙文光曾驾驶“列宁”号,飞往豫南固始、潢川一带执行侦察任务,到华中重镇武汉抛撒传单,还在1931年12月参加了攻打黄安(今红安)的战斗。红军拥有的第二架飞机“马克思”号,是1932 年4 月红1 军团在福建漳州机场缴获的。在当年召开五一劳动节庆祝大会时,这架飞机在漳州上空抛撒传单,扩大了红军影响。1932 年7 月9 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则消息:“兴国八日讯,白军(指国民党军)飞机一架于七日飞到我苏区侦察,因指北针(罗盘)损坏,不知方向,在兴国迫降时为我方俘获,飞机师当即就擒。闻该飞机只有左翼稍受损伤,稍加修理即可驾驶。中央苏区政府已专派一名飞机师前去修理,不久将看见红军飞机飞翔在天空。”②转引自马毓福编著:《1908—1949 中国军事航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年,第542 页。这架飞机应是红军缴获的第三架飞机,后因战事紧急,器材、油料困难而废弃了。
三、抗日战争时期:“借巢育鹰”培养航空人才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抓住一切时机,采用“借巢育鹰”、办班建校等多种方式,加快培养储备航空人才的步伐。
(一)挑选红军干部到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学习。1937 年4 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余部400 多人在李卓然、李先念等带领下,抵达新疆与甘肃两省交界地星星峡,后与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会合,随后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改编成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当时,新疆督办盛世才打着“亲苏反帝”旗号,与苏联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得到许多援助。在苏联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盛世才在迪化建有航空队,对外称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学校,内设飞行班和机械班。陈云了解到盛世才的航空队即将公开招生的这一情况后,即向中共中央建议,选送一批干部到航空训练班学习,中共中央采纳了陈云的建议。1937 年11 月,陈云与盛世才反复谈判后达成协议,由新疆军队的航空队为八路军培训五十名空地勤人员。“鉴于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空军干部,为照顾原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中都能有人参加,决定从西路军总支队中选出三十名(后确定二十五名),再从延安选出二十名(后确定十八名)。”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年,第245 页。随后,按照共产党员、年纪轻、身体好、有一定的文化等条件,开始了学员的挑选工作。
1937 年11 月下旬,陈云等回到延安。12 月10 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云汇报了派人到盛世才航空队学习的意见。毛泽东赞扬陈云办了一件大好事,并指定他负责这项工作。经过考察,陈云在同年12 月向中共中央报告了从原红一、红二方面军中挑选20 余人前往新疆航空队学习的建议,并得到批准。随后,他到抗日军政大学和摩托学校物色人选,还把初选出来的人找到自己住的窑洞,用读报等方法考察他们的文化程度。经过体格等各方面检查,最后确定18 人④据吕黎平回忆,延安选派人员为19 人。去新疆。在他们即将赴新疆学习时,陈云勉励他们:你们将是第一批红色飞行师,是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不要怕文化低,不要怕人家看不起,要有坚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①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10 页。陈云在延安亲自组织考核的同时,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邓发,在迪化找“新兵营”初选人员逐一谈话,经考察、体检等,最终从新兵营中确定了25 人。延安选派的学员于1938 年1 月8 日出发,2 月28 日抵达迪化,后与“新兵营”挑选的25 人混编后进入新疆航空队。这支存在于盛世才航空队中的“红军航空队”,后来被习惯称为“新疆航空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航空人才队伍。②参见罗胸怀:《中国空军纪事》,第8 ~16 页。
1939 年8 月,周恩来到苏联治伤途经迪化,毛泽东特别嘱托他看望航空队的同志们。周恩来在迪化接见了航空队飞行班班长吕黎平和机械班班长严振刚,委托他们向航空队全体转达毛泽东的关心和问候。吕黎平和严振刚汇报了学习情况并表达一定要学好航空的决心。1940 年2 月,周恩来伤愈返回延安时再次途经迪化,又接见吕黎平和机械班第二任班长朱火华,周恩来再次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学好航空。周恩来两次到迪化勉励航空队学员,给予学员极大的鼓舞和教育,他们紧密团结,继续刻苦学习。这批红军骨干大多数是营、团级干部,有的还是师级干部。他们勇克难关,以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闯过航空理论学习难关,考试的平均成绩总在4.5 分以上。经过4 年多刻苦学习训练,飞行班系统掌握苏制乌-2 双翼初级教练机、埃尔-5 双翼侦察轰炸机、伊-15 双翼歼击机、伊-16 单翼歼击机等4 种飞机的驾驶技术,平均每人飞行约1000 个起落、300 多小时,飞行技术达到了作战水平。机械班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实习锻炼,于1939 年9 月毕业,分配到盛世才的航空队任机械员,到飞行班毕业时已能熟练掌握上述几种飞机的维护技术。③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第11 页。
1938 年8 月,中共中央选调郑德、林征等青年干部准备作为第二批代培骨干进入盛世才航空队第四期飞行班学习,这一计划由于遭到盛世才的反对而未能实现。于是,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处在“新兵营”成立了教员训练班,让他们边学习航空理论边等待时机。其中,郑德任训练班班长,常乾坤、王弼担任航空理论课教员。④参见吕黎平:《星光照西陲——忆我党第一支航空队的前前后后》,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 年,第88、89 页。这个航空训练班在中共中央驻新疆办事处机关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开展航空理论学习的专门机构。
1942 年9 月,盛世才公开投靠蒋介石,将中共在疆人员分几处软禁起来。航空队员被软禁、关押,备受摧残折磨,但他们信仰坚定、大义凛然,与盛世才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在监狱中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和航空知识。后经过中共中央多方营救,这批航空队员历尽艰险,有31 人(其中飞行员15 名、机械员16名)于1946年7月回到延安。1946年8月,从新疆集体回到延安的航空队员组成了“八路军总部航空队”,方子翼任航空队队长,严振刚任航空队政治指导员,继而辗转数月奔赴东北,投身东北老航校建设。这些同志经过短期休整后,充实到航校各级领导和教学岗位,有力加强了东北老航校的领导力量,为航校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利用国民党航校秘密培养航空人才。1928 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军队整编,加强空中力量建设。为了培养飞行人员,1930 年7 月11 日在南京成立军政航空学校,同年12 月航校迁至杭州笕桥。1932 年9 月1 日,改名为中央航空学校。其后又大举扩充,成立了航空机械学校、空军军士学校等7 所航空学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发展的有利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党组织,曾布置一批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青年共产党员在不暴露政治身份情况下,报考国民党空军的航空学校,利用国民党的航校为自己培养航空人才。1936 年至1938 年,共产党员张开帙、郭佩珊和进步青年熊焰、徐昌裕、杨劲夫等在南昌、成都考入航空机械学校。上海、广东等地的地下党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共产党员吴恺、梁帮和、徐兆文、吕云荪和进步青年李裕等考入国民党中央航校,魏坚、薛介民等考入空军军士学校。后来,这些地下党员绝大多数按照各级党组织的指示,机智有序地脱离国民党军,辗转回到延安,后来都成为创建人民空军的骨干①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第13 页。。
(三)在延安组建航空机构培养人才。1940 年12 月,从苏联学习航空后经迪化辗转回到延安的王弼、常乾坤致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建议在延安筹建航空学校,培养航空干部,提出“建设中国红色空军计划”。毛泽东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了他们,给予热情鼓励,并向他们指出:想创办航空学校的热情是好的,但仅仅有热情还不够,还需要有耐心。根据王弼、常乾坤的建议和当时延安的条件,1941 年1 月,中央军委作出成立第18 集团军工程学校的决定,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3 月6 日,中央军委任命王弼为工程学校校长,丁秋生为政治委员,常乾坤为教务主任。3 月10 日,工程学校在陕北安塞县侯沟门村成立。马杰三、刘玉堤、吴元任、龙定燎等100 多人选调入学,4 月6 日开始上课,先学数学、物理,提高文化水平,尔后学习航空理论。②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第14 页。1941 年10 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工程学校奉命撤销,改组为工程队,隶属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后来抗大三分校改编为延安军事学院,工程队亦改编为军事学院三大队。他们除进行航空理论教育外,还组织学员轮流到军械修理厂实习。1943 年2 月,延安军事学院与抗大总校合并,工程队随之撤销。
1944 年5 月,中央军委又在第18 集团军总参谋部成立航空组,王弼、常乾坤分别任组长、副组长。③参见孟赤兵:《航空工业人物》,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 年,第169、170 页。航空组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是1944 年7 月组织修建延安机场;二是机场建好后,于1945 年二三月间协助组建延安机场勤务股,由油江任股长,负责接待、看管及维护来往延安的飞机;三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5 年九十月间,组织一批干部去东北接收和搜集敌伪航空器材。随后,航空组人员全部去东北执行筹建航空学校的任务。
四、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东北老航校培育航空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人才,并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弼、常乾坤。④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第17 页。在延安的航空人员和在新疆学过航空技术的人员迅速赶往东北,收集航空器材,筹建航空学校。
1945 年9 月,原驻本溪奉集堡的日本关东军第2 航空军团第4 练成飞行大队共300 多人,经过争取,在大队长林保毅(林弥一郎)的带领下,向我投诚。东北民主自治军总部将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航空队,并从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和通化炮校选送100 多名学员。1946 年1 月航空队扩建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分辖航空教导队、民航队、机务队、修理厂等。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命令,1946 年3月1 日,航空总队改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也就是人们习称的“东北老航校”。⑤参见马毓福编著:《1908—1949 中国军事航空》,第548 ~549 页。
1946 年5 月,航校搬迁到牡丹江。虽然地处后方,但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日伪时期的机场已遭到严重破坏,跑道上散布着弹坑,营房只剩下空架子。面对一片废墟,航校领导响亮地提出“敌人想叫我们趴在地下,我们一定要飞上天去”的口号,全校人员一起动手,清除残破的机窝,用粘土细沙填平跑道上的弹坑,运来砖瓦木料修整营房,兴建教室、仓库和其他必要的设施,使航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很快开展起来。
1946 年6 月和11 月,分别从山东大学、新四军选调100 多人入校,学习飞行、机械和其他专业。为了迅速培养一批教学骨干,航校领导确定将过去学过飞行的人员组成飞行教员训练班,学过机械的人员组成机械教员班,由留用的日本人员担任教官,加紧训练,以便充任教员。根据飞机、器材的情况和教学力量,将延安来的一部分干部和航校现有学员编成2 个飞行班(飞行一期甲班、乙班)和1 个机械班(一期机械班),在飞行教员训练班进行飞行训练的同时,对这批学员也开始了航空理论教育。后来又开设第二、第三期飞行班和第二、第三、第四期机械班,还办了场站班、通信班、气象班、仪表班等。
航校初建,既无成熟的教员队伍,又无现成的教材。为适应教学需要,航校组织全校所有懂得航空理论和技术,能够担任教学工作的干部,边学习提高,边编写教材,边进行教学。学员文化程度低,学理论有困难,教员们就把一些不能使用的器材、发动机和报废的飞机搬到教室来,进行形象化教学。建设人民空军的迫切愿望和迅速掌握航空技术的坚强决心,促使这些工农出身的学员废寝忘食地学习。他们的行动口号是:“狠冲猛闯,攻下文化碉堡;勤学苦练,突破理论难关。”他们从早到晚,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熄灯号吹过后,有些人仍留在教室里,围在昏暗的油灯下埋头自修。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突击,他们终于克服了文化程度低的困难,基本掌握了与飞行有关的基础知识。①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第22 页。
东北老航校在培养空军人才骨干过程中,走过十分艰难的道路。按照世界各国组织飞行的方法,首先要飞初级教练机,然后才能飞中级和高级教练机。可是老航校没有一架中级教练机,十几架初级教练机都是木质的,由于长期日晒雨淋和几次长途转移,已经不能飞,只有几架比较完好的高级教练机。于是,他们打破常规,大胆试验,越过初、中两级,直接从高级教练机飞起,取得成功,创造了奇迹。飞机上没有无线电设备,他们在飞编队时,就用晃机翼的办法进行空中联络。没有计时设备,有的人就把闹钟绑在腿上。在没有航行地图、没有航行调度、没有地面指挥、没有无线电联络、没有气象情报的条件下,他们想方设法组织转场训练。由于螺旋桨特别缺乏,他们就等前一架飞机着陆后,把螺旋桨拆下来装在另一架飞机上继续飞行。飞行训练全面展开后,航油十分短缺,他们经过反复试验,闯出用酒精代替航油飞行的路子。
东北老航校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和各类骨干560 名,其中飞行员126 名,机务人员322 名,领航员24 名,场站、气象、通信等88 名②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空军》,第27 页。,成为人民空军成长的摇篮,成为发展人民航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它形成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老航校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人民空军、培育航空人才的艰辛历程。
结语
中国共产党对早期航空人才的培养之路,具有鲜明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征,是积累人才培养经验的充分体现。在育人导向上看,注重引导各类人员发扬革命乐观主义,正视学习成长中的种种困难,敢于斗争、无惧艰险,创造了很多人才培养方面的范例。在育人标准上,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即使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成熟,但始终保持敏锐的思想和超前的眼光,注重着眼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掌握的最先进技术加强学习研究。在育人方式上,坚持以我为主、积极作为,有条件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加快发展,没有条件就自力更生、深入挖潜、摸索经验、积蓄基础,为后续由“聚变式”培养向“裂变式”培养创造条件。在育人理念上,坚持五湖四海、凝心聚力,无论是进步青年还是投诚人员,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愿意为我工作,就敞开胸襟、接纳包容。这些宝贵经验,在后来东北老航校创建以及人民空军建设发展等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了验证,并不断发扬光大,也为今天推进人民空军建设提供了良好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