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3-09-10沈秋群

名师在线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文 /沈秋群

引 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德行、美育、智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发展国民良好道德品质高度契合。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落实的必要方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引,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价值的开发,让学生在感知与体会“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师要围绕中华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理念以及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合理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彰显传统文化育人与学科育人的教育功效,筑牢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奠定学生综合素养基础,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水平[1]。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与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学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样也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与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与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更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等不足,这对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同样也有不可轻视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情境体验教学,深化学生文化感知

1.构建教学情境,引人入胜,深化感知

传统文化教育区别于学科知识教学,所关注与重视的是文化意识的渗透与文化精神的传递[2]。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及时转变以往只关注知识传递的应试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与学习需求,构建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思想与观念合理地渗透到课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地感知与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在入情入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情趣的陶冶。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其中涉及“我们神圣的国土”与“中华民族一家亲”两个课题。教学核心主旨在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知识生成“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五十六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尊重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等意识。但由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国家、民族等较庞大、宏观的概念不甚理解,这一单元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以“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共处”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点,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

首先,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包含了三个话题:“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的爱国意识,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师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我国美丽风光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疆域之辽阔、风景之秀丽,产生学习兴趣与欲望。第二,融入中国传统戏曲——《谯国夫人》,引导学生观看粤剧,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合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了解谯国夫人冼英维护国家统一、守卫岭南地区百年安定的壮烈史诗,形成爱国意识,使学生理解宝岛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唤醒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第三,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自己家乡的特色、环境特点进行分析与梳理。大部分学生的家乡在福建,学生可在课后调查本地民俗。南方的冬天与北方截然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与促进了福建独特民间传统文化的生成。例如,在饮食上,福建龙岩连城的人们特别喜欢吃灯盏糕、拳头桃、芋子饺、珍珠丸、漾豆腐、金包银、捆 等小吃;在艺术上,连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有“乡村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还有游大粽、烧炮、犁春牛、天川狮会、拔龙、游花灯、舞狮拜年等。也有部分学生家长的原住地在广东,广东与福建的距离虽不算远,但地区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粤剧与岭南画派都是广东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循序渐进地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对我国疆域之辽阔、文化之丰富、历史之悠久也会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意识的生成,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品质。

其次,在“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呈现我国各民族欢度民族传统节日的场景,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情境,如藏族的赏花节、望果节,侗族的祭牛节、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赶秋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让学生在不同民族、不同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文化上各民族兼收并蓄,在经济上各民族相互依存,在情感上各民族相互亲近,在分布上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谐统一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生成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激发与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信心,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与传承。

2.借助信息技术,注入活力,激发兴趣

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今天,许多现代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也陆续融入小学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契机[3]。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图文结合、视听结合、形象生动的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及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更形象、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真实的情境,有效活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如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程开展前,利用微课为学生设计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导学视频,让学生在课程伊始就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知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在课程导入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各项科技成果,如造纸、印刷、纺织、陶瓷与冶铸等,并向学生渗透“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张衡造地动仪”“鲁班发明锯”“蔡伦造纸”的古代科学家故事,以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精神与品质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我国古代伟大辉煌的科学成就中认识到创新是促进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引入课外读物,升华文化内涵感悟

1.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智慧

成语是中华文明、中华智慧的体现[4]。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中合理地融入与渗透成语故事内容,不但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成语故事与内涵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积累与认知水平的提升。

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引入部分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成语故事。例如:在卧冰求鲤、黄香温席、负米养亲等成语故事中体会我国的孝道文化,学会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在曾子杀猪、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形成言出必行的良好道德认识;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语故事中学会勤奋好学,养成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学习习惯;在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等成语故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美德;在程门立雪、不耻下问等成语故事中学会虚心求学,尊师重教……

此外,教师还可巧妙应用反面成语故事来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印象。如在鱼目混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成语故事中学会表里如一,诚实做人;在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等成语故事中学会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在吴牛喘月、杯弓蛇影中学会放稳心态……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正反对比的传统文化浸染中学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逐渐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也会形成更深刻与全面的认识,生成更主动与积极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2.寓言故事,弘扬传统美德

寓言故事同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较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具有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引入寓言故事能够更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品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感知真善美,在寓言故事的教育启示下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思想品德。

仍以“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时,便可向学生渗透“朱冲还牛”的寓言故事,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故事中朱冲的事例演绎出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朱冲宽厚待人的品格,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向朱冲学习,将心比心地对待他人,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组织主题教学,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思想性与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而言,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多元、多维的。教师如若仅将教学眼光局限在课堂之内,不但会限制学生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升,还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为有效改善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开放性去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后,教师就可开展“仓颉造字”的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整理有关汉字的知识,让学生在真实体会汉字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接受我国“汉字精神”“汉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树立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结 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与渗透,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插上翅膀的同时,也为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增添了“燃料”,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来说,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入是一举多得的积极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与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把握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采用更多元、开放的教学手段创新小学道德文化教育方式,在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与优秀的道德品质,实现更综合与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