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2023-09-10王玉萍
文 /王玉萍
引 言
语言表达主要指学生通过语言形式,将自身的思想与情感准确地描述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不但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交流有密切关联,而且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语文表达能力存在一定欠缺,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增强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其中蕴含较为丰富的知识点。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往往存在认知困难、知识点不明了等问题,容易逐步丧失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压力也日渐倍增。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接触更多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乐于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情感,学会在语言特征中找出并掌握语文知识的共通之处,进而快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速度与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起到的影响是积极的。
(二)提高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素养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语言构建和运用属于四大维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好语文知识的前期条件,灵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构建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其准确掌握不同语境下语言的运用技巧,进而提高学生个人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这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和写作水平也有诸多裨益。
(三)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再是重点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使自身的所思所想得到真实、准确的表达,并在语言带领下进行切身感悟与体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许多教师会通过课后作业或写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接触更多新知识的同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在丰富多彩、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环节,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欲望能够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能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从而自主选择动手记录自身的语言,进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四)拓展学生人际交往空间
在人们的情感表达与沟通交流中,语言被公认为最重要的载体,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他们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显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是带领学生迈向人际交往道路的第一步。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尝试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这能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使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品质[3]。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存在单一、滞后现象,过度依赖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无法将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入课堂,这使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局限在课堂上,学生知识视野得不到有效拓宽。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新兴产物,因自身资源丰富、图文并茂等诸多技术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地区学校中[4]。但就目前来看,虽然许多学校已经积极引进了多媒体设备,但在实际教学中,其应用率并不高,这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语言表达能力是表达观念、处理问题的关键手段,无论在学生学习还是在人类社会交际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5]。但就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往往只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进行,与生活实际的衔接关注度并不高,忽略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无法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难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更不能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是目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大因素,也是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三)重视理论忽略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这句话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述,实践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内容,但在长期缺乏实践空间的情况下,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不仅会降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还会给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自身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再以人工教学模式为主,要摆脱传统模式下过度依赖教材的现象,加强信息化建设,合理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更多枯燥、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表达应用创造更多有利空间[6]。
例如,以统编语文三年级“身边的‘小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开始前,由教师进行课前引导:“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本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将要聊一聊身边有哪些‘小事’。”随即,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第一个视频,视频显示:周六的一天,小明与同学约好出门游玩,在等公交车时,未经排队并提前上了公交车。根据视频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对这种行为的看法。生1 说:“这样的行为不太文明,别人辛苦等了好久,他不排队直接上车,让人生气。”生2 说:“如果我在现场的话,我一定会阻止他的不文明行为,并告诫他应排队等车。”教师继续播放下一个视频:楠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为购买书本进入了文具店,由于进店人数较多,楠楠便在打开门后,先让后边的人先行,最后自己把门关上。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感受。生1说:“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是楠楠的做法让人敬佩,是文明的行为。”生2 说:“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身边的人感到很温暖。”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按照每组5~6 人的规模,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开展探讨交流活动,就以上视频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互相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在视频引导与教师的辅助下,各小组很快便总结出一些成果,将生活中的小事大致分为文明行为(如爱护小动物,语言文明,随手捡拾垃圾,随手关水龙头,公交车让座,见到老师、长辈主动打招呼等)和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景区随意涂画、闯红灯等)两种。这样,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并树立了良好的思想观念。
(二)组织实践活动,提供表达舞台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往往对陌生事物充满兴趣。教师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学会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中提升自我。在开展实践活动期间,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大局观,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等,进而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学习乐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7]。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根据实践教学情况、教学需要灵活采用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课堂演讲活动,以单元主题、传统节日为突破口,提炼出有探讨价值的演讲主题,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编和撰写演讲内容,根据演讲主题填入内容,以便真实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精彩的瞬间和片段记录下来,在课后进行播放,便于学生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例如,教师可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入革命纪念馆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观看名胜古迹,感受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逐步加深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完成实践观看和训练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诉说观后感,这些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在进行实践活动组织与学生能力评价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做好知识内容讲解的同时,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学会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解读知识内容,进而深刻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与评价,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对自己和同学进行正确、正向且客观的评价,确保学生得到更多交流与合作空间,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衔接
创建教学情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并在学习交流期间,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8]。为此,教师应着重注意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在充分掌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中,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以“我的暑假生活”这一教学为例,暑假是小学生比较向往的假期生活,以这一主题开展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暑假期间的活动情况。在实际探讨交流后发现,旅游、社会公益活动、观看名胜古迹等是学生假期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将更多生活实例融入课堂教学。如将教学主题设置为“旅游景点介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演练,由各小组成员按照自身喜好,分别扮演景区工作人员、导游、游客等人物,就景点观赏与购物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模仿实际景区中时常会发生的事件,进而将所学的语言技巧应用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语言组织与知识运用能力,并在交流互动中提高综合能力。
(四)优化师生关系,消除畏难情绪
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心中的畏难情绪得到消除,进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在实践中,教师要始终秉承“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不同学生在情感、心理上的变化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与其保持密切的沟通,逐步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群体的知心朋友,为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语言艺术的灵活运用,尽可能采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对肢体语言的运用,利用自身的肯定手势、鼓励眼神、赞许表情等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动力。对于小学生群体,教师要多给予赞赏与肯定,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因过度指责而打击学生的信心,要始终保持宽容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悉心呵护,深度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与闪光点,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价值。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智力教育,而且需要做好智力与素质教育的“两手抓”,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为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大胆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走近学生,增强他们语言技巧的学习信心。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深刻贯彻教育公平原则,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结合教学实际实行分层教学,将更多知识内容与语言表达技巧传授给学生,为其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收获,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五)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并不成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会降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还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无法顺利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有针对性、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成语”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每个成语的词义不同,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成语理解与运用技巧,才能有效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此时,教师要因地制宜,开展有针对性、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几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组织开展“成语比拼大赛”,根据不同语境设计不同的比拼主题,注重趣味性元素的加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同一成语的不同使用语境进行造句,实行轮赛淘汰制,最终获胜者将得到相应的奖励。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很快便融入其中,跟随教师思路进行成语接龙、含义解释以及造句实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自主复述课文,参与表达实践
复述课文主要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语言进行课文复述,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做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准确复述出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该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游记,主要根据游览先后顺序进行具体叙述,将双龙洞的浏览路程、洞外景象真实体现出来,再从洞外到双龙洞内部依次进行描写。在进行语言表达引导时,教师可以按照文章描写顺序与思路,引导学生对洞内景象进行具体描述,并跟随反方向对来时的路线进行描述,将作者的游览经过表达出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返回场景进行表述,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
结 语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在做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全面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深刻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实践活动、师生关系等多角度出发,开展高质量的语言教学,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日后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