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探寻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落实
2023-09-10王海健
文 /王海健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指的是把教学活动放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由此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更好地生活,最终获取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从生活中探寻数学的踪迹,将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性、真实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生活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整体导向,所有教学规划、行为、资源、步骤等都要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展开,当然中间也可小幅调整,不过不能同整体教学目标相偏离,这是最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将所授内容同生活联系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的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偏离生活,将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讲解与解题方法传授方面,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致他们很难将所学的数学技能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教学内容也发生重大变化。教师除利用固有的教材、练习册和相关配套资料外,还要积极引入一些生活化资源,一方面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扩充他们的知识容量。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所脱离,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没有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同真实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容易给学生带来模糊的印象,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小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虽然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生活化教学涉及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在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于单一,仍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凸显出来,这样很难将学生的相应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激活,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本与教室,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学习。
(四)生活资源不够精准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平常教学中也比较关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与落实,会主动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引入的生活资源不够精准,同课本知识有着一定的偏差,缺乏针对性。这样只会导致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常学习、理解乃至应用[1]。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落实策略
(一)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大力推行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从生活中探寻数学,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教师首先需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以生活化教学为基本导向,制订各项教学计划与方案,大力推行生活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化学习资源,让他们在生活化素材的助力下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需主动实施生活化教学,尽量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带领他们在生活化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2]。
例如,在进行“分与合”教学时,教师先把3 朵花拿在一只手上,询问学生:“假如用两只手拿花,手都不能空,你们打算怎么拿?”学生联系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讨论用两只手拿3 朵花的不同方法,发现可以一只手拿一朵,另外一只手拿2 朵,实际上就是将3分成1 与2,了解3 的分法。接着,教师拿出两个盘子与4 颗糖,布置任务:“现在要求大家将这4 颗糖分在这两个盘子中,尽可能找出更多的分法。”由学生亲手尝试,一边操作一边思考4 能够分成几和几。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几名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分法,如1和3、2 和2、3 和1。教师接着再组织学生讨论:“几颗糖与几颗糖能够合成4 颗糖?”让他们先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分享各自的想法,1 和3、2 和2、3 和1 可以合成4。由此,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数的分与合。
(二)利用生活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任何教育阶段、任何学科的任何一节课教学中,新课导入都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这节课开始以后的第一个环节,还关系到后续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对整节课的教学成败有着直接影响。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从新课导入环节就落实这一教学模式,利用一些常见或有趣的生活化现象揭示课题,拉近数学课堂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3]。
例如,在开展“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如“某篮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投篮命中率是51.5%”“某手机价格下降10%”“某手表价格上涨15%”“某商店营业额本月比上月增加10.3%”“本校女生占全体人数的48%”等,询问:“这些数是什么数?”学生结合预习知道是百分数,接着教师设疑:“通过预习,关于百分数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课。接着,教师展示在某次投篮练习中,3名队员的投篮情况:25 投16 中,20 投13 中,30 投18 中,提问:“结合以上数据你们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练习成绩好一些?为什么?”教师让学生独立计算这三名队员投中的比例,引入百分数的概念,使他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从而牢固掌握百分数的概念。
(三)善于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情境教学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效果不错。为了有效落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有机结合,例如,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带到课堂上,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的生活化现象,也可以模拟部分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4]。
以“认识平行线”教学为例,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以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高压电线塔、铁轨、双杠、台阶、楼梯等,创设生活化情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组图片,找出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各组线段;然后,抽象出相应的线段,为方便学习,可分别用直线来表示它们。接下来,教师询问:“你们能根据这些图片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分类的?”学生思考后将会把这几组直线分成交叉与不交叉两类,教师再设疑:“如果将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它们会相交吗?”教师继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延长图片中的直线,直到学生发现不会相交。然后,教师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交叉的两条直线叫相交,没有交叉的叫作平行,大家能找到身边的平行线吗?”学生可以找一找教室内的平行线,像黑板、国旗、课桌的对边等,这样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促进互动课堂构建
长期以来,提问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不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入,无论提问方式,还是提问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方向,注重问题同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想更好地落实生活化教学,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生活化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交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互动式课堂的构建,驱使他们在互动中学习知识[5]。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儿歌《数青蛙》,询问学生:“这样一直编下去能够编多少句?”学生发现永远也编不完。由此追问:如果用字母表示歌词中的数,你们能用一句话把这无数句概括一下吗?提示他们用a表示青蛙数量: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使他们发现这是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数,由此揭示新课的主题。接着,教师出示一个生活化问题:“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你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这辆汽车行驶一段路程后剩余的路程吗?”可以用字母m表示已经行驶的路程,那么剩余的路程就是280-m千米。教师如此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慢慢进入数学学习中,使他们亲身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符号化思想。
(五)巧妙布置生活化作业,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持续与延伸,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业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锻炼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与其他配套习题外,还可以巧妙布置一系列生活化作业,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使他们利用课堂所学分析与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应用能力[6]。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实践中,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后,以理解周长的概念为基础安排的,通过猜想、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公式。当学习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亲手测量一些物体的边长,利用所学公式计算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如餐桌、地板砖、相框、窗户、电脑桌、门、电视机等,做一些实践性作业。然后,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收获,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测量与计算过程,有哪些好的方法与技巧等,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设置课外生活课堂,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生活化教学的落实,教师除在课内环节加以重视外,还要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让数学教学真正走进生活,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理,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围绕所授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实现课堂上下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统计知识。教师可带领学生经历运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使他们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可以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当学习完课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开设“第二课堂”,要求他们收集与统计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家中爸爸妈妈每个月的手机话费使用情况,每天使用的塑料袋数量,以及最近几个月每月的电费、水费等,把这些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观察变化趋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从这些折线统计图中发现问题所在,如塑料袋、水电费什么时候使用得最多,要想办法减少白色污染,节约用水、用电等,让他们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落实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把握好数学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结合点与衔接处,将生活化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全方面打造生活化课堂,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探寻数学,大大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生活化教学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