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与提升:新时代体育援藏发展研究

2023-09-09张济琛王兴怀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竞技

张济琛,史 兵,王兴怀

(1.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西藏工作。援藏工作顶层设计不断丰富完善、不断开创新局面[2]。2015 年8 月和2020 年8 月,中央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先后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上多次强调援藏工作对于新时期西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作出新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此基础上召开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体育系统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系统总结和研究体育援藏工作经验和发展路径,强化了体育援藏顶层设计,进一步统筹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力量,深化提升体育援藏工作方式,加大体育援藏工作力度,立足高原体育强区建设,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多个方面对西藏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登山运动等方面的给予大力支援,有力提升了高原体育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一、突出改善民生推动全面健身生活化

体育援藏工作始终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民健身生活化”为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体育援藏更好发挥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全民健身投入逐年加大

2013 年以来,西藏体育事业项目投入52.37 亿元,其中国家投入和援藏投入分别为34.40 亿元和8.69亿元[3]。体育援藏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建设起了一批满足西藏各族群众体育需求的“体育兜底工程”。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西藏30 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2 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乡镇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小型全民健身设施[4]。国家加大对西藏重点体育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对西藏部分训练设施和全民健身设施予以资金支持,其中包括西藏体育局拉萨体育健身竞赛训练场建设、拉萨市人民体育场改扩建工程、日喀则市体育馆,新建或改建一批社区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利用现有公园增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支持西藏开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建设等等,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群众体育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支持全民健身基层活动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帮助西藏做好与全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对接、技术指导,加大支持西藏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网络站点建设工作,扶持完善西藏群众体育组织机构建立,对体质监测工作以及体育健身方面加强理论指导和实际援助。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牵头,加大对西藏群众体育干部培训的力度,提高西藏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名额审批比例,每年选派师资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每年为西藏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 名,扶持和资助西藏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此外,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还援助建设西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指导支持西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运营管理,立足高原地理环境和西藏农牧区生产生活特点对基层乡镇提供科学的体育健身指导,在推广现代体育项目的同时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护,确保体育援藏政策的落地性和实效性。

(三)群众体育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在体育援藏的支持下,西藏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工作水平,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99.7 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28.4%,体育场地8629个,面积655.0215 万平方米,人均1.8 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5829 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 人,成立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72 个[5]。组织开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3000多场次,约250万人次参与,使各族群众体育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足,全区人均预期寿命由2012 年的68.17 岁提高到如今的72.19岁[6]。全民健身成为社会风尚,体育援藏在推广体育健身文化知识,引导群众树立体育健身文化新理念方面发挥重要影响。

表1:援藏省市重点援助项目

二、推动竞技体育内涵式发展,展现中国西藏新形象

十年来,国家体育总局针对西藏竞技体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竞技队伍共建与运动员培养。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专门政策,援助四川彭山训练基地和拉萨滑雪场建设,安排西藏优秀运动员跟随国家队接受高水平运动训练,部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与西藏共建中国中长跑队(西藏组)、越野滑雪队(西藏组)和攀岩队,并在资金、出访、参赛、医疗、康复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培养国际优秀运动员做出积极贡献。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怀和帮助下,西藏竞技体育通过内部改革,焕发了新活力,练就了新本领,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优势项目如田径、射箭、摔跤、马术、攀岩等方面屡创佳绩,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一)推动竞技队伍共建与运动员培养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国家体育总局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对西藏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科学指导,落实干部的选派、轮换工作,同时也做好西藏体育干部到国家体育总局挂职锻炼工作。仅“十三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选派6 名优秀干部和11 名优秀教练员援藏,接收4 名西藏教练员到体育总局挂职学习。举办了一系列针对西藏体育系统的培训、讲学、送教活动,支持成都体育学院函授站建设。加强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对西藏的专项服务,组织教练员、体育科研和医务等专业人员进藏开展服务,根据西藏体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国家体育总局选派优秀教练员到西藏执教,协调有关省市对西藏运动员进行优势项目援助,包括带训、联合培养,提高西藏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对西藏优势项目登山、摔跤、田径、射箭、马术等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在举办比赛、参赛等方面,给予适度政策倾斜。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参赛组团、国家队运动员选拔方面,在符合入选标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西藏运动员特别是少数民族运动员。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中国田径协会等单位与西藏共建国家队西藏组。同时,通过组织专家到西藏举办培训班、在有关体育院校开设培训班、组织西藏体育系统人员参加全国体育系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西藏各级各类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反兴奋剂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进行培训,整体提高了西藏竞技体育发展与保障水平。

表2:西藏竞技体育2012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表[7]

(二)帮助西藏竞技体育科学规划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牵头,加强对西藏特别是高海拔地区运动员成才规律的研究,积极开展“西藏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课题研究,指导和支持西藏举办全国首届“低氧与健康”科学大会并在西藏建设“第三极”国家体育科研基地,形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为西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科技保障。根据世居高原人群的体质特征,主导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家族遗传基因等特质,全方位、多角度科学缜密分析、调查和研判,制定高原地区科学选材等方案,为西藏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科技支持。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根据西藏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西藏重点项目的训练、参赛、办赛、人才培养(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竞赛管理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促进其运动项目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国家体育总局加大对西藏参加全国比赛和承办全国比赛的支持力度,提高办赛水平。

(三)支持西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十年来,西藏在国内、国际的多场比赛中共获得近400 枚奖牌,离不开体育援藏对西藏竞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在引进优秀教练员进藏带队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由竞技体育司总负责,组织有关项目中心、国家队、体育院校项目队深入西藏基层选材,直接纳入各自人才梯队进行重点培养,采取“双积分”制,并减免相关费用,帮助西藏运动员“走出去”,通过协调各省市体育局与西藏加强运动员交流,各体育院校联合培养运动员和组建运动队。此外,竞技体育司还协调有关部门和各对口援藏省市体育局,接收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和各地(市)业余体校的教练员、优秀苗子到内地体校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跟队训练,训练期间减免相关费用;并对西藏重点项目如攀岩、摔跤、马术、射击等项目的运动员、裁判员通过政策倾斜给予重点培养,并加强其专项服务。在体育援藏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新一代运动健儿成长起来,他们在国际赛场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屡创佳绩,展示了新一代西藏体育健儿为梦想奋斗的蓬勃朝气。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特别关心、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各族群众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三、青少年体育取得长足进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基”工程

西藏本身人口基数小,地处高原高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群众体育意识相对较弱。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关键在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教育关键又在学校体育。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国家体育总局支持西藏落实体教融合的新思路,不仅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重点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而且扶持建立了西藏体育运动学校,西藏七地市分别也建立了重点业余体校,以挖掘体育后备苗子。尤其是近几年,体校成为“苗圃计划”“大心脏计划”实施的重要领地,通过国家援藏政策,借助对口援藏省市最好的教练、良好的训练条件和训练氛围,科学的训练手段,更加扎实地为西藏培养优秀的体育健儿,为实现西藏本土运动员站在国际领奖台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推进“体教融合”,加强基层苗子专业训练

为落实“体教融合”战略,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系统资源整合,解决西藏基础体育训练较为薄弱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推广青少年训练中心的基础上,加大对西藏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宣传推广青少年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普通学校设立较为专业的青少年体育兴趣小组,使优秀苗子能够在正常教学环境中不间断训练。国家体育总局推动西藏实现每所中学和完全小学各建立1支足球队、篮球队并形成覆盖全区、分年龄段的青少年业余足球、篮球联赛体系。同时,国家体育总局还指导和支持西藏青少年登山、攀岩运动推广普及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工作,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专门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每年指导西藏举办1次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1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班、1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训班,协助西藏在全国选派授课专家,并通过增加西藏全国示范性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审批数量,扶持西藏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积极西藏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扩大西藏竞技运动人才后备队伍建设。

(二)推进“苗圃计划”落实

2016 年11 月16 日,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要制定一个发现培育体育优秀人才的‘苗圃’计划,根据藏族运动员的体质强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有关选拔优秀藏族体育苗子的一些前期基础工作需要西藏方面尽早启动,国家体育总局将会对藏族优秀体育苗子培养计划从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的重要指示。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给予西藏体育运动学校经费资助,协调对口援藏省(市),实施“苗圃计划”接收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和业余体校的教练员、优秀苗子到内地体校每年进行3 个月至半年的跟队训练,或到内地有条件的学校上学,拓宽运动员输送渠道。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及对口援藏省市充分协商,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解决好“苗圃计划”学生的学籍、升学、食宿、教育、交通等问题。截至2022年4月,七地(市)共向对口援藏省(市)输送“苗圃计划”学生590 人(含150 名大心脏计划海选学员),其中132 人已签订长期培养协议(含43 名“大心脏计划”学员),这些学员分布在27 个不同项目不同梯次的运动队伍,意味着西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在思想品德、文化水准和竞技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三)“大心脏计划”与“选星计划”的实施

为加强西藏自治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西藏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国家体育总局于2021 年研究制定了“大心脏计划”。“大心脏计划”是西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实现竞技体育弯道超车、西藏运动员早日站上奥运领奖台,为祖国和西藏赢得更多荣誉的有效途径。2021 年12 月25 日-2022 年2 月25 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在西藏林芝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大心脏计划”第一期训练营,共有150名学员参加了训练,并于2022年3月15日开展了第二期训练营,从第一期中选拔了45 名运动员继续进行训练。此外,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还积极对接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选星计划”,邀请国内的耐力项目专家进行协助选材,体能专家协助训练,针对西藏运动员外出比赛、交流机会较少的问题,增加“大心肺计划”“选星计划”学员外出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机会,通过与高水平运动员共同训练和比赛的方式,提高运动员各方面素质能力。这两项精准体育援藏计划落实,完善了西藏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西藏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表3:“苗圃计划”西藏各地市输送情况汇总

四、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8]。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体育援藏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始终坚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格局下探索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创新交融发展路径,引导我国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资助西藏开展体育科研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推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在体育援藏工作中,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持续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调研”课题进行支持,资助西藏加强体育科研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区建设提供长效性方案,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交流工作,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合作,通过开展学术合作,交流比赛,项目合作等方式,寻求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大的框架下共同发展。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立足高原人文地理环境特点,指导和支持在西藏建设“第三极”国家体育科研基地,建设国家低氧与健康研发基地,并形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在西藏创办低氧与健康国际论坛,资助建设西藏体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育援藏通过对西藏体育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为西藏体育发展提供了科技硬实力,为西藏体育文化传承培育了文化软实力。

(二)落实体育文化建设工程,繁荣发展特色体育文化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第六次体育系统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丰富西藏体育文化产品,加强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西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创作。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持续组织中央新闻媒体对西藏体育进行重点宣传,协调减免西藏参加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的相关参展费用,支持西藏承办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协调挖掘整理创作“西藏登山精神”相关作品,并纳入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支持西藏创建中国登山运动博物馆,推动喜马拉雅登山文化中心建设;西藏还在体育总局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帮助下积极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以文化+体育+旅游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搭建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十三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三届环喜马拉雅国际自行车极限赛,并将西藏登山大会列为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重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设立“一带一路”中国拉萨国际攀岩大师赛、中国攀岩分站赛(西藏站)等赛事,帮助西藏构建“环喜马拉雅”赛事体系。

(三)支持举办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办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抓手。2022年8月,西藏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五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于西藏林芝举办。该届运动会共设有民族马术、押加、抱石头、古朵(抛石)、碧秀(响箭)、民族健身操、藏棋、吉韧(藏式克郎球)、秀兹(藏骰)、珍珠球等10 个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棋牌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局等相关单位,在指导项目发展,资助比赛、开展培训,培养裁判等方面给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的支持,并通过赛事指导为民族间相互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通过运动会的定期举办使得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西藏民族体育的独特文化内涵,深化了各民族深厚情谊。

五、加强党对登山事业的领导,共铸西藏登山精神

中国登山运动是体育援藏成功的典型代表,也是体育促进民族团结的成功典范。从1965 年中国登山队成立至今,中国登山队从无到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到奥运圣火在珠峰顶峰点燃,从西藏登山学校成立到打造环喜马拉雅体育生态圈,西藏登山运动还协助我国重大科考项目,使我国在国际上牢牢把握青藏高原研究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中国登山队员用青春乃至生命铸成的西藏登山精神,是文化自信和团结协作的高度融合,更是雪山上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标识[10]。

(一)重点支持西藏登山学校发展

60 多年来,中国登山队一次次担当大任,圆满完成国家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听党的话是中国登山能够保持先锋队地位的最主要经验。为促进中国登山运动的蓬勃发展,加强党对中国登山事业的领导,国家体育总局和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将西藏登山学校列入国家117 个援藏重点项目之一[11]。至今,西藏登山学校已招了12 批310 人,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登山运动员、登山向导、登山协作、高山摄影师、高山厨师、攀岩运动员、滑雪登山运动员等各类人才,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所专业登山人才培训学校,为我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也为我国登山产业户外的发展奠定了专业人才基础。为推进我国登山运动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国家体育总局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每年选派2-3 名西藏高山救援队员赴国外进行高山救援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支持西藏高山职业技能或高山救援培训,支持研发和资助高山救援特殊装备,协助救援设施和救援装备的购买和维护;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实施攀岩项目高原人才专项计划,在训练中侧重难度和攀石项目,每年资助西藏专项经费120 万元,保障西藏攀岩队科学系统训练、经常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和攀岩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西藏攀岩队(每年10 人在校)科学训练、正常学习,每年协调选派西藏优秀攀岩运动员、教练员至国外短期训练交流,推进西藏登山专业人才资质认定,促进西藏登山服务人才认定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学习和交流,西藏登山学校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刻苦训练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为我国登山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实力。

(二)共建中国登山队,拓展登山运动新领域

鉴于西藏自治区登山队的实力和为我国登山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支持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中国登山队的设想,同意成立“中国登山队(西藏)”[12]。“中国登山队(西藏)”的组建加大了西藏登山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了西藏登山环保和高山救援,整合了国家登山队和西藏登山队的资源优势,推进西藏登山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西藏登山运动可持续发展[3]。为促进西藏登山运动转型升级,丰富西藏竞技体育项目,打造竞技体育新品牌新亮点,拓展登山户外新格局,西藏体育局在全国体育系统的大力支援下,创新发展攀岩运动、滑雪运动、滑翔伞运动、自行车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将登山运动融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年来,西藏冬季项目逐渐在国内国际赛场崭露头角,截至目前,西藏冬季项目在国内国际赛场上已获得53 枚金牌、43 枚银牌、59 枚铜牌。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对西藏开展建设“三纵三横”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战略规划工作给予特别支持,指导西藏户外运动产业开展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打造高原特色户外运动品牌,推动西藏户外运动走出具有西藏特色的发展道路。此外,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还积极推动挖掘整理创作“西藏登山精神”相关作品的专项工作,将“西藏登山精神”纳入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支持西藏创建中国登山运动博物馆,推动喜马拉雅登山文化中心建设,发扬了西藏登山精神对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珠峰环境保护工作,筑牢人类生态安全屏障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新时期西藏工作做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决策部署。环境保护是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体育运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保护尤为重要,环保专家认为:“世界屋脊不仅是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气候调节器,也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因此,维护西藏高原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符合本地区居民的利益,也将惠及其他地区乃至全人类。”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珠峰地区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多,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登山活动中后勤物资有时可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而且这些物资大多数是一次性使用的。在珠峰附近,丢弃的氧气装置、帐篷等废弃物物比比皆是,数量较多且分散难以清理,对于生态环境较为薄弱的青藏高原,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为此,体育援藏从指导政策制定、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及动员社会各界成立基金会等方面致力于解决西藏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从1985 年起,西藏自治区体委就在国家体委的指导下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程,数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珠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 年,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西藏自治区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下制定《珠峰登山垃圾处理办法(暂行)》,成立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和高山环卫队,使高山环保工作进入常态化。此外,体育援藏还通过推动引进社会各界力量成立“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境保护基金会”并参与高山环保工作,在珠峰环保工作中积极发挥政策指导、官方媒体宣传、科技引进等方式,推进西藏高山环境保护工作。体育援藏对珠峰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是当代中国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大国担当。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针和标尺,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力量,推动西藏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征途上的伟大行动纲领文件,报告中多次提及“体育”“健康”等关键词,在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点规划。报告还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8]。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在新征程上,体育援藏工作者将同西藏各族群众一起,牢记使命担当,进一步深化体育援藏工作,加大体育援藏工作力度,增强和激发西藏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进西藏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竞技
登山
登山有几人
竞技精神
多用登山杖
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人事工作会在京召开
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机关党建工作会暨“两学一做”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认真学习贯彻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重点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