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川之美,汲生命之源
2023-09-09杨菊秀
杨菊秀
【教材分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1]古代散文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能获得生命情感的体悟。这正如《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所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对于山水风物的喜爱,对于散文之美的领略,皆是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品读,去体悟,在赏鉴山川美景之中汲取生命源泉,从而美悦生命,幸福成长。
《答谢中书书》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山水小品文。它是南朝齐梁年间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信,不是完整的书信格式,流传下来编排到课本中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正文。美景,美言,美情,是山水小品文的重要特色。这类山水小品文深潜人文素养泉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
“作者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2]《答谢中书书》一文,也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与骄矜,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狷介与坚守,自然山水是他们高洁傲岸情怀的寄托物。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乐于遁迹山林,期望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以此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即使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相当高的美学价值。这些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如果说山水自然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那么《答谢中书书》便是陶弘景对后世读者的馈赠,老师可引导学生取之,品之。
【教学背景】
这是一堂为申报省学科带头人评选的录像课,有时间上的限制和要求,便选了八年级上册的这篇短小精悍而又精美的古代小品文,这也契合了笔者正在开展的“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这是一篇富有人文色彩和生命内蕴的散文,它除了文本本身的内容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还具有景色美、手法美和生命教育的价值美。借班上课,教学对象是陌生的,与学生的相处就是这短暂的一节课。但这一班级是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高的班级,学生配合度高,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是对于人物和时代背景这一块儿储备较为匮乏,于是笔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适当补充,并引导他們借助资料拓展知人论世的范围,借助文本和其他素材丰富人生阅历。
【教学实录】
一、赏美景,入新课
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美哉,妙哉!初次见面,老师选了几幅图画赠与同学们欣赏。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峨嵋之清凉——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荡胸生层云——长河落日圆。(多媒体配乐依次自动播放以上山水图画)
师: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生:美!(齐声)好美哟!
师:是的!山川之美,有人用词组来修饰,有人以诗词来描绘,更有人借书信来传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板书作者、课题)
二、明文体,知书信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生:应用文体。
生:传递情感。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写事,写景,写给亲人、朋友的应用文体。
师:很好!老师也来补充,“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选入课本时,这篇信笺在格式上不够完整,它遗失了部分内容。
三、识作者,论人世
师:陶弘景他们书信往来,为什么热衷于写山水美景呢?这跟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关。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本文的时代背景?
生:写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生:南北朝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逸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师:说到了要点,陶弘景就是这样的一位文人。有谁知道陶弘景的故事吗?请与大家分享。
生: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著有《陶隐居集》。
生:“山中宰相”――齐高帝时拜为太子(宣都王)侍读,左卫殿将军。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隐居茅山华阳洞。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当时的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生:“仙人”——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会如痴如狂。人家又称他“仙人”。
师:故事讲得非常精彩!陶弘景隐居后以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回复齐高帝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言外之意就是:“山中能有什么呢?有的是这山岭上悠游自在、缥缈洒脱的白云。此等妙境我只能够自我欣赏、自我怡悦,我不能够也不愿意拿它赠送给您。”委婉地回绝了齐高帝萧道成请他出仕的美意。
四、品美文,析手法
师:这位“山中宰相”,这位与“松”,与“白云”自娱自乐的“仙人”是如何描山绘水传达生命情怀的呢?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生:(齐读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读得非常齐整有节奏,又读出了韵味。读完,同学们觉得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
生:山川之美。
(师板书“山川之美”)
师:整篇文章的结构是?
生:总分总。
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生:美。
师:这封信的内容就是一篇文言小品文,同学们能用现代汉语说说全文的意思吗?
生: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生: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生: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山川之美体现在哪里?
生:山水相映之美。
生:俯仰结合之美。
生:色彩配合之美。
生:晨昏变化之美。
生:动静相衬之美。
(师板书这“五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山川美景的?
生:视觉角度描写。仰视:高峰如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生:不同时间描绘。四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早晚: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生:由静入动,动静相衬。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夕日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五、与奇境,悟其情
师:处处时时有美景,作者笔笼山川,纸纳四时,写尽了江南的山水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怀的语句。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遗憾之情。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师:两位同学解答问题的思路非常合理,方法巧妙。能够先找句子,再悟情感。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这两个直抒胸臆的句子,看看还能读出作者什么感情?
生: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生:自豪之感。
生:与谢灵运比肩媲美。
师:说得太好了!陶弘景简直被同学们看透了。
师:同学们怎么看出是想与谢灵运比肩媲美?谢灵运又是何许人?
生:谢灵运,南宋著名山水诗人。18岁时承袭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将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
师:是的。谢灵运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诗歌的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深得陶弘景推崇和喜爱。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帮陶弘景诵读此信给他的朋友谢征听呢?其他同学和老师也一起来听,我们边欣赏美景边听。
(一生配伴奏乐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边看大屏山水圖画,边倾听诵读。)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我看大家都美醉了!(板书“欲界之仙都”)
师:那就一起来诵读感受吧!
生:全体学生朗诵《答谢中书书》。
六、教学小结
景美,文美,情感美,生命美!非常感谢陶弘景引领我们在仙境中徜徉了一趟。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与谢灵运、陶弘景、谢征与其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答谢中书书》;2.积累赏读谢灵运山水诗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山川之美,生命之源
山水是古今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杜甫凌绝顶览众山……山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滋育情怀,累积人生阅历,还涵养了文人墨客的文字。王维、孟浩然纵情山水,汲取资源,采撷意象,淬炼诗情;沈从文、孙犁在山水风情中抒写人性之美;老舍、汪曾祺在山水中温暖宽厚性情。山水之美,魅力无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水无比宽容,它不仅慰藉了那些不得志的骚客迁人,也同样愉悦了许多备受重视的才子雅士,《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便是后者之一。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勤勉聪敏、博学多识、性情高雅的古代文人,同时也是一位极具丰蕴的生命之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并感受其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山川之美濡养了他,他也以自己的人格和文章美丽了山川,引导学生鉴赏品位他的散文,能够取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共育、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成效。这堂课上,学生进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最佳学习境地,老师渐进式设问,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美文美境之中。学生阅读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又在合作互补中获得新认知,获得更加深入、广泛的理解与见识,老师适时点引或补充。在全情投入的品美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这是一篇仅有68字的精美散文,学生虽然惧怕文言文,但对于这样美雅之士写出来的精美短文,还是非常乐于欣赏的。再者,有课堂导入的铺垫和蓄势,有作者传奇的人生经历激趣,有浪漫的背景资料的推波助澜,学生已经沉醉于美境之中。很快,通过品读全文,学生探究出山川之美在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多角度、多手法精雕细勒山川之美,简直美不胜收,美到了学生心坎上。山川之美是灵动的,晨昏之间、四季之中,俯仰、动静、多彩的山水浮动在学生眼前,流动在学生心中,甚是美好。
二、散文之美,生命底韵
“散文教学,实质上有两个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一是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前者就是语文课程所谓的人文性目标,后者凸显语文课程所谓的工具性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散文教学中学生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是要在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蜜之于花,须臾不可分离。”[3]古代小品散文被称为美文,散文之美在于其可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心灵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散文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情感、语言共同构筑了散文之美。《答谢中书书》的灵感发端于山川风物,加之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情感,呈现出美的生命底蕴。它带给人美的享受,直抵人的灵魂深处。读它,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读这篇散文,引导学生读懂的更是陶弘景的人生阅历,是他处事的大智大慧。作者生活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南北朝时期,却活得通透而自在,甚至凭借自己博学多才的超能力获得了“山中宰相”的美誉并传为佳话,他在自然美景中不仅寻求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超脱,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更是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
这篇散文的美,除了写景笔法上的“五美”,还体现在其结构的精美。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开篇以“共谈”概说人人都爱“山川之美”,以“美”点睛。中间部分则具体描绘山川之美。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美哉妙哉。这篇散文的美还表现在凝练的语言美,其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美不胜收。这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利用其所蕴含的深厚的生命底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生命健全的人。
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引领学生不断挖掘文章的内涵,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学生一起发掘文章的审美意蕴,共同获得心灵的滋润,这是教学《答谢中书书》给予笔者最大的收获。
三、共与其奇,生命美好
这堂录像课限时30分钟,而一般的课堂是45分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把另15分钟用来和学生共与其奇,共享生命美好。通过与学生开放式讨论探究,由陶弘景到众多的文士,再到自我;由古到今,推人及己,从而获得生命供养,共话生命美好。
陶弘景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见,作者徜徉山水是有知音的,可与康乐公(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齐,可与谢中书奇。在课堂探讨中,学生是非常倾慕陶弘景的,觉得他是“人生赢家”,在乱世中懂进退,凭借自己卓著的才能,即使隐退山林仍能得到帝王尊崇,“山中宰相”的称号足以让他富有。他活得随性洒脱却能保持内心的骄矜,他不孤独,更不抑郁,因为有美之山川相伴,有古今知音与其共赏,共育生命美好。
而学生更知道,文坛上能与其奇的大咖更是不胜枚举,东晋的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沉醉于山水田园而获得精神的自由愉悦;孟浩然、王维唯美了盛唐的田园山水;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钟情于山水而笔底生花,留下千古美文,令人陶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赏,岂不妙哉!刘禹锡更是直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坦然与名贤媲美,德馨山水。
然而,周敦颐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苏轼说:“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李白与月“对影成三人”……他们发自灵魂深处的千古绝叹,又让多少古今读者获得知音般的共鸣?共与其奇,震撼于他们的人格魅力,获得的不仅是文字、声韵带来的美感和心灵享受,更有对生命的抚慰和温暖。
岭上白云,书中山水,愿与学子们共与其奇,共品生命之美好。
注释:
[1]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1页。
[2]温儒敏、王本华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57页。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2页。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散文阅读教学研究”(编号:22ZXZD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