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印”民居发展与保护探析
2023-09-09刘羽天王佳慧
刘羽天 王佳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地域历史与人文特色对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以牺牲传统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为代价而迅速发展,“特色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同时,人们对传统民居的看法也有很多偏见,随着当地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居民从传统“一颗印”民居建筑中迁出,迁入了现代化建筑中,而那些老建筑因无法继续使用,很快就变成了一座没有生命的破败建筑。以昆明市西部的团结乡乐居村为例,由于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的建设不断完善,人们逐渐感到自己在山里生活的空间变得局限。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大批村民从老村落迁移到交通更加便利的新建筑中,开始了新的家园的建设,大部分村落也因此而没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从遗产保护角度出发,一部分“一颗印”民居正因为这种人口迁移才能得以保留原始的聚落结构与建筑形式,另一部分“一颗印”民居已经失修多年,甚至有些已经残破不堪,当下仍然可以在云南、陕西、安徽见到完整的山地村落形态以及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一颗印”系列民居建筑[1],如图1。
图1 皖南民居(来源:作者自摄)
1 “一颗印”民居发展
关于“一颗印”民居的起源,从历史和建筑形态的对比分析可知,“一颗印”是云南彝族的一种少数民族民居⸺土掌房。彝族的土掌房就建在山上,三面悬崖,一面斜坡,一面是入口,只有一面是开放的,不与任何东西接触。在漫长的岁月中,土掌房渐渐放弃了砌筑后面的墙壁,而是将栅栏建在后面的斜坡上,只留下一面墙壁,贴着悬崖,这样可以更好的顺着地形去建造房屋。随着砌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土掌房逐渐摆脱了依山傍水、依崖而建的局限,原本单调的土平顶也逐渐变成了坡瓦顶,并且按照功能的需要,还会有户外楼梯,这就是早期单体土掌房民居。在吸收了汉室民居的特点之后,同时融入了当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其进行了改造,从而形成了一种适应性很强,民族特征显著的民居形态。随着在其基础上加建东西厢房,一种是采用前后两座厢房相互错落,构成一个退台四合院,还有一种则是加建东西两座厢房,使两座厢房之间相互错落,构成一个小型庭院。最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才有了“一颗印”式的木结构,屋顶有坡顶,天井有天井,内院有长廊。后人把“一颗印”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平面称作“三房两耳”或者“三房四耳倒八尺”[2]。如图2。
图2 三房四耳倒八尺(来源:作者自绘)
滇中“一颗印”古民居,自明清以来逐步形成,历经百余年的风吹雨打而保存至今。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等因素,古民居屋顶瓦片破损严重,破损瓦片无法遮挡雨水渗漏,有的还存在断裂等风险。檐口瓦当上的图案大多是传统的吉祥纹饰,由于长时间雨水侵蚀,有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大部分古民居受损严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农村居民逐步迁往城市,留下了很多废弃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受自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有些古建筑已经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部分老旧的民宅已经被拆除,只保留了部分的“一颗印”民居建筑,与周围的新建筑相互对比,就显得更加格格不入。与此同时,旧城区的整体风貌与城区的和谐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3]。
“一颗印”民居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的科技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人类祖先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对这一类型的古建筑进行传承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一颗印”民居保护
如何有效地对传统的古建筑、甚至是古村落进行保护,是当前城市更新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颗印”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使这一耀眼的明珠不至于在岁月中湮没于历史的尘土之中,我们应从如下3 个方面进行努力:
1)有据可依,有理有据。社会大众,特别是各级政府领导,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住宅遗产保护的内涵和价值。以文化传承的出发,应加大对“一颗印”古民居的传承和保护的宣传力度,使“继承古老文化、丰富城市内涵、保留古老建筑、保存历史遗存”成为全民共识。与此同时,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对“一颗印”古建筑进行保护。还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一些地方古建筑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大监督力度,要让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有法可依、有据可依,有理有据。
2)修旧如旧,以新补旧。就是修缮和改建现存的“一颗印”民居。昆明玉溪扶仙湖畔和郊外的“一颗印”古建筑群,是滇中这类建筑仅存的一处遗存。在传承“一颗印”古建筑传统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提取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以“修旧如旧”和“以新补旧”为原则,对其进行修复。“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建筑之魂,在于人,而人的存在,恰恰是建筑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后,合理的使用才是延长其生命最好的方法。例如,保留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再根据现有情况,将其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将其改建成为民俗文化博物馆、特色客栈、农家乐,并将其打造成为村民们的聚集地,开展各类活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更好地保留古民居,还可以给其带来新的社会意义,让其焕发生机[4]。
3)提高技术,虚拟展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颗印”的古建筑进行较好的复现。“一颗印”古民居与现代建筑相比,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保留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修缮与装饰,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留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提炼出其美学哲理,运用现代新材料、新科技,对“一颗印”民居进行修缮、重建,让它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伴随着资讯科技与数字传媒的崛起与普及,我们亦可由“虚拟模型”的形式,对其进行还原与保存,并借此展现与虚拟体验,亦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3 “一颗印”发展更新
“一颗印”民居是云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当时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因此,虽然它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与现在相比,都已经过时了,失去了持续运转的有效支持,并且在现在的生活中,带来一种不协调的感觉。简单地对古民居进行“拆旧建新”,或者对老化衰退视而不见,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对大部分古民居来说,都需要进行更新,也就是以一种保护的观念进行更新,既要对传统进行继承,又要让其有新的发展。更新是为了赋予被保护物以新的生命活力和生长因子。[4]但如何对“一颗印”古民居进行更新,将从以下4 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明确传统民居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基,要突出重点,提升生活的舒适度,有效改善传统民居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卫生、方便、舒适、安全的需要,把改善生活品质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尊重“一颗印”建筑中居民在享受现代建设成果方面的同等权利。“一颗印”作为一种民俗化的传统住宅形式,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文化,我们应当吸取它的优点,比如防风降噪、冬暖夏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摒弃劣质的建筑材料,继承传统,运用现代科技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5]。
2)保留原貌,注入活力。它还可以改变使用方式,置换旧民居的功能,但要尽可能的保留“一颗印”民居最初建造的样子,或者是按照它最初的状态进行改造修复,这样“一颗印”民居的内容就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通过对民居内部形态的更新,达到住宅和建筑文化的传承。因为这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和设施的前提下,总体上看,与同等面积的新建房屋相比,既节省了造价,又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效益,又为“一颗印”民居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更好的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便利。
3)和谐共生,重视绿色 。“一颗印”民居一方面以一种亲近、谦逊、贴近自然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其建设不会给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其密集程度也不会让环境承载过重的生命负荷,其物质形式更不会割裂历史文化脉络,同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6]。另一方面,它使用了大量的木材,“一颗印”的传统土木建筑将会极大的威胁到森林资源,未来将会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取代。再加上其建筑技术水平较低,建筑材料利用率较低,与建筑材料的使用不相合,因此,要想实现“一颗印”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们应重视加强“绿色”观念的宣传,倡导节约能源,保护大自然,使之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4)循序渐进,避免损失。“一颗印”民居建筑的更新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谨慎而温和的、逐步的、小范围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可持续使用,符合当前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不至于因一次错误而导致全盘破坏。对于“一颗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目前所采用的办法,还不能保证是完全正确的,逐步更新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论证,同时将错误降到最低,避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随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客观条件的改善,逐步的更新和发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4 结语
“一颗印”民居是云南、安徽、陕西等地区独特的、且具有中国特色代表性的建筑文化之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颗印”民居是一个宝藏,它是财富,这是一种责任,而非一种负担,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脉中的工匠精神[7]。在物质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它更应该成为我们传承精神、发扬文化的一个载体,让它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对“一颗印”民居不仅要保护它的物质形态,更要赋予其灵魂,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安全的、适应环境的、使用便利的建筑空间环境。“一颗印”古民居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古民居,其数量的不断减少,不仅意味着一幢一幢古建筑物的消亡,更意味着这一类古民居所蕴藏的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的丧失。在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村庄中进行建筑,那就是一句空话,而对于村庄的改造,最重要的就是对“一颗印”古民居的保护与修复,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再利用,让它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融入到村庄、城镇的改造与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
通过对旧民居的改造,新民居的建设,保护和延续“一颗印”民居中有用的东西,满足当代人生活的需要。建筑文化并不是一种封闭的建筑,而是一种延续和创造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积极地吸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建筑创作。[8]要从动态的视角去把握“一颗印”住宅中所蕴涵的文化精华,不断地为当代人服务,通过更新开发,打造出一种兼具历史感和现代感的多元共存的生活空间。新的住宅建筑,不能照搬一模一样的样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和传统进行传承。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当地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从而探索出一条既有中国特点又有地域特点的建筑设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