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的历史类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2023-09-09王祖君
王祖君 梅 珂
1 具身认知理论及展示设计
1.1 具身认知理论概述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其核心原则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1]。具身认知理论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梅洛·庞蒂提出的身体现象学和贝特森、瓦雷拉提出的生物科学观是其形成的基础,最初是为了批判传统离身理论[2]。莫里斯·梅洛·庞蒂[3]在其《知觉现象学》一书中主张“即身与天地同在”,身体是人们与天地沟通的一个重要载体。瓦雷拉等[4]认为身体具有感知运动的能力,而认知是通过这种能力产生的。同时,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一个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中[4]。换言之,人体的形态结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对人的认知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该理论重点强调了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身体在人们日常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身体活动连接世界后获得体验感,产生了对世界的认知,又因为个人身体结构、状态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认知的形成。
1.2 展示设计与具身认知理论的关系
展示设计和具身认知理论具有密切的关系。具身认知理论重视感官、肢体、环境等对认知的塑造作用,具有具身性、体验性、情境性的特点[5]。具身认知模式还原了人们对世界最初的认识模式,与之相关的大脑实验也证实了人类对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判断是由大脑的运动中枢完成的,上述论证充分说明具身体验是人们认知与理解世界的基础[6]。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身体感觉和运动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即身体和环境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而展示设计正是通过创造身临其境的展示环境激发观众的身体感知,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示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基于这一点,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研究身体行为与环境产生的交互活动,根据人自身的反馈去优化环境,从而改变整体环境。
2 历史类博物馆
2.1 历史类博物馆的定义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21 年底,全国有5772 个博物馆,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物藏品丰富。博物馆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把这些种类繁多、规模各异的博物馆进行分类,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发展,将会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类博物馆遍布全国各地。历史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为主题,为公众提供了解历史信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物、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公共场所[7]。公众参观历史类博物馆就如同在阅读一本历史书,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可以亲身见证前人所创造的辉煌史迹和丰厚的文化。
2.2 历史类博物馆的特点
历史类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种类丰富,所需馆藏面积也大。历史类博物馆展览的目的通常是以还原历史为主,为观者概括总结历史中的特定某一时段的特征,因此馆中的很多展品需要在同一陈列空间内同时展出,从而对展出场地尺寸和陈设展示的各种具体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博物馆的设计不能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要考虑博物馆的具体功能和特性,需要具备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点。大部分的历史类博物馆会采用串联的形式进行布局,即每个展厅相互连接,以保证参观者接收信息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历史类博物馆的设计,往往是从历史上的某一时间节点、某一条线索或者是从某一个历史故事的侧面出发来延伸至展示整体。历史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向世人展示最真实的历史,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需要对现存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科学的复原、保护和传播。
2.3 历史类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现状
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大、种类多,在某种基础上不可避免地陷入“批量化”设计的陷阱中。观众参观不同的博物馆,却无法感受到精神共鸣,说明很多博物馆的吸引力和观众的参与感在逐渐下降。当下,在历史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新的科技带来了新的色彩、新的材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设计者们将会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综上,注重历史类博物馆展示设计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历史类博物馆展示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3 具身认知在历史类博物馆中的应用
3.1 情景复现
情景复现是历史类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场景再现、仿真装置等方式,再现历史事件和文化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历史的真实感。情景复现以塑造真实感为核心,使人们产生一种既来自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体验。设计师们运用光、声音、材质等工具营造出历史的特定氛围,如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先进技术还原历史的高光时刻和场景[8]。
例如,德国柏林的冷战博物馆由两层楼组成,是一个高科技博物馆。通过交互虚拟科技、精选的展品和别具一格的室内展示设计,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在冷战时期与前苏联的斗争历程。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主要围绕柏林墙的建造及相关历史事件,并从柏林墙对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影响展开。
走进博物馆,位于楼梯对面的展示区域,设计师将鲍里斯·哈斯·查科廷的艺术交互VR 装置放置在此处。这个区域展现的是1961 年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著名的“自由一跃”,该事件的地点位于柏林伯瑙尔和鲁宾街角,是靠近封锁线的地方。参观者们可以通过这个装置作品直观感受处于冷战下的东德人民所受到的压迫。博物馆内放置着前苏联制造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的复制品,还有一个放置在两个楼层中间的核弹模型。博物馆内还设置了一个东德时期的房间复制品,采用了当时典型的墙纸和室内陈设,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博物馆的虚拟体验空间如图1 所示。
图1 博物馆虚拟体验空间(来源:网络)
3.2 视觉表达
视觉表达是一种将信息和思想通过视觉方式表达的艺术形式,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广告、设计、艺术、建筑等。在展示设计中,视觉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透过陈列设计、展品设计等方式,把博物馆的主题与内涵传递给观众。在历史类博物馆中,通过视觉呈现不仅可以让参观者加深对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的了解,还可以增强参观者的观赏性。可视化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如展示设计、图表、模型、照片及视频等。
在冷战博物馆的墙壁上,到处都是漂亮的涂鸦。设计师用黑色作为涂鸦的基调,寓意当时在前苏联控制下东德黑暗的社会背景,表达出在冷战中人民深深的恐惧和在无边无际的山洞中行走找不到出路的绝望。黑色背景的基底上,设计师大量采用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绘制了人物、文字、事件及战争标志等。墙面的涂鸦在视觉表达上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色,与暗色调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反差,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突感。墙壁上还绘制了很多夸张的图案和变形的文字,突显出了当时东德社会的混乱感。博物馆涂鸦墙面部分展示如图2 所示。
3.3 互动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评价都是在身体的感受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互动体验则是通过观众的亲身参与,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展示内容,从而刺激观众的身体感知。
参观者可以通过二维码激活语音导览,通过智能手机就能顺利完成观展之旅。交互式展览能够使参观者在亲身参与、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便捷地了解所要展示的内容。这种互动模式也使参观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体验展示的内容。
4 具身认知在展示设计中的主要表现
4.1 创造情景
创造情景是展示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能使参观者对展示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体会。创作与主题相符的场景,首先要分析需要展示的内容,确定最合适的情景与表达方式。例如,如果展示的是历史事件,可以创造性的复刻当时的历史场景,让观众更好的体验当时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相关道具营造出具有特定情境的环境。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从参观者的感受出发,基于参观者的兴趣与需求,设计出最适合他们可以体味的情境。比如,为孩子们营造充满童趣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够愉快地感受到展示的内容。
综上,在展示设计中,创造情境是一项极具创意的工作,要根据展示内容与参观者的需要,为参观者提供最合适的情景和环境,使参观者能够对展览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官和精神的体验。
4.2 感官体验
在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来使人们融入其中的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设计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设计可以为他们带来多元化的感官体验。
在展示设计中,视觉体验是最常见的一种感官体验,它可以通过色彩、光影、造型、版式等因素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在博物馆中,运用明暗交错的光线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同时在展示物品的摆放上也可以利用对比色和形状来突出展示的内容。听觉体验是另一种重要的感官体验,展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声音效果、解说员讲解等方式制造听觉上的效果。例如,通过播放与展示主题相适应的音乐,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展览的气氛中。同时,在展示内容方面,还可以运用声音效果和讲解员的讲解,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示内容。触觉体验指的是人们在接触展示物时产生的体验,通过触摸展示物品或使用触摸屏幕等方式来制造体验,使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展示内容。
4.3 多媒体互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现代展示设计中,是提高展示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博物馆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展示内容。该方法不受时间、空间、展览条件和场地的限制,突破了静态观赏展品的形式,实现了展品的全方位展示。在现代历史类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设计师们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和历史精神的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独特的体验。
5 结语
新时代的历史类博物馆不仅需要承担普及历史知识的责任,还需要向参观者传达其中的历史精神。历史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媒介,它展示的不仅是某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还能让观者感受真实的历史。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创新展示设计,将成为历史类博物馆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