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两主五共”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3-09-09孔金超张宁廖益龙

甘肃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民办高校

孔金超 张宁 廖益龙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文章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民办高校自身情况和特点,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基于学校“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研究并实践了“两主五共”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集“双创、科研、学科融合、师资培养、学生就业”五位一体,构建了“创、研、融、培、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了专业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现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民办高校;“两主五共”;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6—0068—05

工科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传统工科专业需要适应的方向。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已经引起了世界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它们纷纷制定了国家战略,对各自国家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进行规划和部署。例如,美国在2012年发布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战略,英国在2013年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在2013年提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中国在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等。这些战略都反映了全球工业正向信息化(互联网)、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进行变革,包括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渗透和融合到传统工程学科中,整合和重组工程学科,培养具有数字化能力、信息化能力、网络化能力、智能化能力和综合化能力的人才[1]。因此,传统工科专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调整培养目标和标准,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验实训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民办高校具有独特性,因此缺乏成熟的模板可供借鉴,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笔者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升级和改革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讨具体实践的方向。

一、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第一,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如何走出困境重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自动化专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工业化及军工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业制造领域。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等均为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成果。长期以来自动化专业学生备受各行业青睐。然而,如今该专业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该专业的跨学科和交叉融合不足,教学内容陈旧且单一,难以满足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该专业的方向和领域已经过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足以满足社会在新技术飞速发展下的需求;最后,新兴工科专业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等的兴起,给自动化专业带来了激烈的冲击和竞争。

第二,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公办院校的“新工科”建设模式,又该如何闯新路?民办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已超过20%,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相当可观。作为我国高素质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民办高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由于缺乏新技术、新领域和高层次人才,目前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新经济、新技术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在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潮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办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和升级。虽然可以借鉴公办高校在传统工科专业改革升级方面的某些成功经验,但是民办高校也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创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第三,如何构建闭环的专业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对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进行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以“注重基础,强化实践”为培养目标,在2020年调整了人才培养模式,实行“3+ 1”模式,即三年校内学习加一年校外实践实训。自动化专业已经实行了两届“3+1”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但专业内部的教学监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完善。特别是最后一学年学生在企业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自我评估体系不健全、评价方式不科学、评估结果运用不彻底等问题,缺乏“评估—反馈—整改—再次评估”的闭环系统。这些问题导致教学监控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措施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与《“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精神,以CDIO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為理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民办高校自身情况和特点,对我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一是探索并实践了一种全新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以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办学主体,集“双创、科研、学科融合、师资培训、学生就业”五位一体的“两主五共”理念。具体而言,其中“两主”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而“五共”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分享技术资源、共建课程体系、共同打造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精英班以及共建创新工作室(双创平台)[2]。这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服务好企业和学生”这一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对接优质企业、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融合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改革升级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人才(见图1)。

在实践过程中,本研究坚持以“两个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持续优化和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各项内容和实施效果。目前,已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符合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需求。调整了专业课程设置,将重心放在机器视觉检测方向,并增加了人机交互、建筑智能化系统、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同时,与厦门力和行自动化有限公司、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豪科技有限公司等自动化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校外实习基地。在这些合作企业的支持下,自动化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和支持。还与企业共同开设了建筑智能化系统、机器视觉等专业课程,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将实际工程案例直接应用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如,与厦门力和行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了两届精英班学生。该精英班采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旨在为企业和机器视觉行业储备技术人才。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两个阶段。采用“2+1+1”培养模式,前两年为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公共课程学习,第三年增设行业相关的课程,第四年为企业实践学习和毕业设计综合训练。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企业捐赠了100余万元建立了机器视觉实训室,并设立了专项优秀学生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此外,还与企业共同建立了电子设计、3D打印等学生工作室,并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赛、贵州省3D打印创新大赛等。这些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是建立了自动化专业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为目标,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4]。如图2所示,该体系由四个子系统组成:教学决策、教学执行、监控督导以及教学评估和信息反馈。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系统为核心,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诊断,以便及时修正教学决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客户”——学生和企业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重收集在校学生、校外实习学生、毕业生、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反馈,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两主五共”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成效

1.培养了优秀的学生,为企业和行业输送了人才。近三年,自动化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工作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多名自动化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以及企业设立的专项“优秀学生奖学金”,自动化专业学生班级连续两年获得“贵州省先进学生班集体”称号。

2.专业授课质量成效明显,促进了本科教学的持续改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新方向、新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可以及时进行有益补充,使学校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科研并反哺教学,不断调整、完善、丰富授课技巧,相互学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将科研、竞赛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再反过来通过学科竞赛或技能比赛检验教学效果。三年来,自动化专业教师学生评价满意度均为90%以上;多名教师在学院年度自我提升考试、考核、考评中认定为系部骨干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实现100%源于生产实际,且50%以上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良以上。

3.培养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承担社会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技术攻关等,为教师搭建学术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未来申请硕士点奠定基础[5]。近三年来,自动化专业教师在专利申报、教材编写、课题立项、论文发表等科研成果方面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连续三年自动化专业教师获得学校“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省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4.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推进了“新工科”建设。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思路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向机器视觉检测方向倾斜,增加机器视觉、人机交互、建筑智能化系统、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更加符合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辐射面较广,提升了学校知名度。自动化专业开创了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辐射学校其他专业,共同支撑学校人才培养;自动化专业与北京泰豪共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课程已辐射到学校全部智能工程专业群学生,为打造“金课”奠定了基础;自动化专业师生以参加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为契机,大力宣传学校,提升学校知名度。

教育的根本在于搞清“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我校自动化专业办学的实践经验,有如下几点可供借鉴参考:

一是充分重视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培养的学生总体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若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脱节,则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因此,企业既是用人主体,也应是办学主体。学校应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引进行业优质企业,并且让它们参与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确定等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协同育人,亦可以“精英班”“定制班”模式助力企业精准育人。企业的平台和资源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二是重视教师团队的打造。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一个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可以有效激发所有教师参与新时代背景下专业升级和变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有利于“老带新”等能力帮扶和文化传承。

三是重视学生的“双创”教育。新时代背景和新经济形势下,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学生双创教育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两张皮”,重理论传授的同时不能轻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应以恰当的方式和平台让两者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晓飞,沈毅,钟诗胜,等.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07.

[2]刘莹,阎绍泽,殷皓.基于新型工科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4):04.

[3]阎世梁.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與实践,2020(09):02.

[4]仝月荣,陈江平,姜艳霞.新工科背景下以智能技术为牵引重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06.

[5]周赟,徐玉生.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的三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1):05.

(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C001;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375)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民办高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