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扁桃
2023-09-09田鑫
田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批培根工程入选作家,出版散文集《大地知道谁来过》《大地词条》两部,曾获丁玲文学奖、宁夏文学艺术奖、《朔方》文学奖等奖项。
贺兰山是这样的一座山,你如果站在远处看它,它总是光秃秃的,留下一种没有草木的感觉。这是贺兰山在跟你玩躲猫猫呢,它利用皱褶和周身的青色背景做掩护,悄悄地把寄居在身上的植物藏起来,而当你接近它时,才发现它身上住着很多细小而绚烂的植物。
蒙古扁桃是这些植物中的异类,它修长的身材,绚烂的色彩,鹤立鸡群一般,很难不被发现。并且,它还是个急性子,在贺兰山冰雪尚未完全融化,草木还在沉睡的时候,便拿出一坨坨的粉色,把整座山都喊醒。
每年五一前后,我都会去贺兰山迎春。这时候,它突兀地盛开着的样子,会给我满满的仪式感。
蒙古扁桃是不用刻意去寻找的,只要沿着镇苏路一路向北,在宰牛沟就能遇到一株中年的蒙古扁桃。它个儿不高,看上去还很稚嫩。细看,它的花属单生,花梗极短,簇生于短枝上;而花萼外面无毛,呈萼筒钟形,萼齿长圆形;花瓣倒卵形,粉红色,长短不一。
无论是在半山腰,还是在戈壁,不同的地点看到的蒙古扁桃有着不同的姿态,这野生的一树桃花,有一种盆景的美感。奇特的是,蒙古扁桃树身高的树冠小,树身矮的树冠反而大,树身最高的接近2米,树冠最大的也接近这个数字。
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说,蒙古扁桃的生长是特别缓慢的,一株近1米高的蒙古扁桃,需要漫长的20多年时间来见证,可能和蒙古扁桃是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特有的旱生树种有关,它耐得住严寒酷暑,但是却耐不住花期的寂寞。
在还没有完全返青的贺兰山,蒙古扁桃就这样桀骜不驯地盛开着,娇艳无比的靓丽花朵,点燃了整座山。于是,我就对它的出身有了好奇,因为土生土长的植物,断不会有如此的气质。
蒙古扁桃,从字面意思判断,就知道和异域相关,这一点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可以找到证据: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故谓之偏桃。其肉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山脉,贺兰山一直是很看重仪式感的,从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岩画中,就能看得出它的浪漫。我想,蒙古扁桃之所以选择在此落脚,一定是受到了山的召唤,它落户贺兰山的过程,也必是一场浪漫之旅。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株扁桃的种子跟着驼队一直朝长安奔去,急性子的扁桃,一过河西走廊,感觉山路不再那么颠簸,就以为到了长安,便耐不住性子落地生了根。它不知道的是,此处和长安比起来,属于不毛之地,苦寒,干旱,但已经无路可退,只能在逆境中生存。因此,贺兰山的扁桃没办法像《酉阳杂俎》说的那样长到五六丈高四五尺宽,只能以一种贴着地面的姿态蛰伏。
蒙古扁桃的传播离不开动物,贺兰山一带的动物也离不开蒙古扁桃。骆驼、岩羊们极喜欢吃蒙古扁桃的花、叶和果实。果腹的扁桃,消化的只是果肉,坚硬的果核只能随粪便排出。经常能看到动物们的粪便里夹杂着各类果核,运气好的话,大风将粪便和果核一起埋住,遇上雨水果核就会生根发芽,继而生长;运气不好的,逢了旱季,只能胎死粪中。
急性子蒙古扁桃,可谓风光一时无两。每年一到了四月,整个贺兰山还灰突突的,它就避开其他草木的花期,急切地把自己点燃,一棵树就是一团火,熊熊大火一般燃烧着。它们枝丫朝天,灿若云霞,非常招摇。
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样子:花极小,每一朵都是五个瓣,绿豆大小,纤薄冰润,金黄的花蕊细如发丝,风摇花动,有飒爽之气。叶宽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叶小,多簇生于短枝或互生于长枝上。树皮在春天呈灰褐色,随着季节流转,会逐渐变成紫红色,周身有光泽。枝条近直角方向开展,小枝顶端变成刺,这是它桀骜不驯的资本,不管是动物还是人,没有一点本事就别想靠近。
曾经住在贺兰山里以打猎为生的金山人,最清楚蒙古扁桃的用处。一到冬天,贺兰山里燃料奇缺,蒙古扁桃就是天然的燃料,煮羊肉时,灶火里放上扁桃木,用大火烧水立等可开,羊肉到了快熟的时候,温火煨煮,木材烧过的余灰中微弱的火力,慢慢煨煮出的羊肉,鲜嫩无比。
蒙古扁桃也是上好的建筑材料,牧民们采来还没有长大的扁桃木,在大地上密密麻麻地插一圈,就能变成一个坚固的羊圈。这种圈的好处是,羊一旦被关进去,就不敢造次,扁桃上的刺,随时都等着给准备出逃的羊们一个大大的教训。
现在,曾作为猎人的金山人,已经隐遁到了城市中,他们和蒙古扁桃的亲密关系,只能变成记忆。
根据研究,除了成为木柴和建筑材料外,作为蒙古高原的古老孑遗物种,蒙古扁桃还对于了解高原的植被演变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也有着很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在我眼里,这些重要意义都不及它的美感重要。
初春的贺兰山,一株蒙古扁桃的开放,盛大而隆重。虽然主打粉色,但因为花期不同,色彩的深浅也不尽相同。你去看它的时候,花颜已褪的素颜若雪,有一种飘然欲仙的神韵;正在盛开的飘飘渺渺,淡紫色的云雾里住着神仙;交织在一起的,在枝头躲躲闪闪。
这些细细碎碎的花瓣,让坚硬的贺兰山显得妩媚。我因此经常被它所吸引,除了隔着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防护栏远远地拍摄它的美,总要想办法靠近了它,沉浸在它沁腑的清香中,把自己变成一个浅薄的追求者。
住在更高海拔的岩羊也经常被它吸引。有摄影师朋友拍到过这样一张图片,一只小岩羊站在蒙古扁桃旁边,抬起头,仿佛在用鼻子闻它的花香。图片上,扁桃那晶莹闪亮的棕红色枝条,枝枝相绕,干干相牵,迎着飒飒长风频频颔首。岩羊那清澈的眼眸,俏皮地抬頭,相得益彰。
来自西域的植物,大多跟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贺兰山,蒙古扁桃有一个“山野郎中”的身份。七月是蒙古扁桃果实成熟的季节,费好大的劲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几粒蒙古扁桃果实,有的甚至干瘪,核果宽卵球形,顶端头具尖,外面密被短柔毛,果皮黄绿色或带红晕,果肉薄而干燥,轻轻一捏沿一侧开裂;核卵圆形,两侧不对称,具浅沟纹;果仁宽扁卵圆形浅棕褐色。这蚕豆般大小的形状像桃般的果实,味道脆甜可口,其果仁可替代郁李仁或苦杏仁入药。
扁桃两字,容易和人身上的扁桃体联系在一起。事实是,两者之间毫无关联。资料显示,蒙古扁桃是耐旱的小灌木,无法成材,它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其种仁具有突出的药用价值。《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中有这样的记载:“蒙古扁桃,中药名。其种仁味苦、性平,内服:煎汤,3~9g,具有润肠通便、化痰止咳功能,主治咽喉肿痛、干燥,支气管炎,阴虚便秘。”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将蒙古扁桃用于中药制剂、食用榨油中。其中,中药制剂主要以粉末形态出现,种仁榨油后,不仅可以用作食疗,还可与花生、芝麻、大豆、橄榄、玉米等农作物配合,加工成日常生活常用的食用油,营养丰富。
对人而言,扁桃润肠通便、止咳化痰,而对于贺兰山而言,它不光点燃了春天,还具有强大的固沙功能,其根系发达,深入两米的地下吸收水分,在干旱年代,其他草本植物缺水死亡,而蒙古扁桃却能顽强生存,坚守在戈壁遮挡风沙。而在贺兰山戈壁里,在大雪天气时,沙漠里的植被被大雪覆盖,而高达两米的蒙古扁桃不会被大雪覆盖,骆驼就会去吃露出雪窝树干上的枯叶来补充食物。
和蒙古扁桃最美的一次相遇,是在内蒙古和宁夏交界的三关口明长城。残破的长城遗址之中,一株蒙古扁桃迎风摇曳着。我不敢确定,这是明朝时当年取土时带来种子夯进了墙体繁衍至今;还是岩羊或者别的什么动物吃了扁桃,将核留在了长城的虚土之中,才出现如此景致。
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株蒙古扁桃的出现,让坚硬破败的长城也带上了柔情。
贺兰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处,明朝在贺兰山修筑的长城,墙体是用壤土沿山脊走势夯筑成的,经风沙侵蚀多处已经颓圮,不过主体仍雄视山野。三关口明长城中的这株蒙古扁桃,许是在长城旁侧卧久了,也有了长城的气魄。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它枝干纵横,虬曲盘旋,硬朗地指向苍穹,让人不禁联想蹁跹——
冬天的时候,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守边的战士,用一身的刺宣示着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春风一吹,它又犹如西域美女,粉红色的外衣,瞬间感化凝固的历史,给冷峻刚强的贺兰山和残破的三关口明长城,增添一抹柔美。
曾几何时,这里是防止外敌的重要关口,一有风吹草动,此处狼烟一起,银川平原就草木皆兵。现如今,战争在泛旧的历史资料里沉寂,这里再也不会有狼烟,取而代之的,是一株蒙古扁桃的开放,它一开,我们看到的便是岁月静好。
冬春交替的时候,我反复出入贺兰山,一开始不知道在寻找什么,也不知道能寻找到什么,后来是蒙古扁桃给了我指引。它让我对自然有了深刻感知,对贺兰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其实,在关于贺兰山的一堆词语中,能准确描述这座山,且完全表達了它内心情感的,并不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雄浑、壮阔,也不是“贺兰山下果园成”的丰收喜悦,也不是“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的落寞,而是一株独立长城边的蒙古扁桃带给我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