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喜剧 唇枪舌战 雅俗共赏
2023-09-09
“喜剧就是说人话,让大家听得懂,还爱听。”——冯小刚
1922年,导演张石川手执导筒,拍摄了中国第一部谐噱滑稽片《掷果缘》,它面向大众市场,只琢磨一件事,就是如何引人发笑;七十多年过去了,接连用《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多部市民喜剧点燃国产“贺岁档”观影热潮的冯小刚,其实在琢磨的,还是这件事,所谓“通俗者,迎合大众喜趣也”。于是冯氏喜剧不避讳地把着市井生活的脉搏,聚焦俗人俗事,时而恶搞,时而嘲讽,时而揶揄,只为让疲于现实生活的市民们,至少在电影院能够敞开了怀地“笑”。如果说葡萄酒一般的艺术电影是小众少不了的餐后晚酌,那么鲜榨葡萄汁一般的冯氏喜剧,在国产商业片高速发展的时期,才真正意义上成全了大众扇着蒲扇纳凉时的惬意时刻。
缘起
市民喜剧点燃贺岁档
冯氏喜剧的源头,在贺岁档拉开序幕前,已有一段预演,即1991年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25集喜剧电视剧,是冯小刚与王朔仅碰撞几天的即兴之作,它讲述了《人间指南》杂志编辑部里,六个性格迥异却都有着热心肠的编辑之间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大众偶像高仓健、诗歌的黄金时代、1999年末日危機、迪斯科等,单集标题已迫不及待地透露出冯小刚一颗渴望投入火热生活的心。
《编辑部的故事》循环播放在大江南北的小荧屏上,冯小刚这个名字也开始与市民喜剧产生弱关联。直到五年后的春节,冯小刚等到了属于自己的“命题作文”,北影厂厂长韩三平找到他,希望拍摄一部具有观赏性的贺岁片,要求只有一条——内容要积极。于是,串联起生活小品的喜剧片《甲方乙方》,以崭新而通俗的形态,别开生面地呈现在大银幕上。故事改编自作家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讲述了四个年轻的自由职业者突发奇想,通过“好梦一日游”业务,帮人们实现一天愿望的故事。
这套独特的喜剧配方轻松、诙谐、侃得痛快,它既留住了王朔的京味儿,同时以具有时代质感的台词抒发了普通人对新一年的朴素愿望。如《冯小刚电影的当代性与中国性》一文中所说,“在前期喜剧色彩比较浓郁的影像叙事中,冯小刚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解构一切‘伪的快感,让芸芸众生在影片小人物‘镜像式的欲望满足中,感受到了一种自我的凡俗存在、痛并快乐着的人生价值。”最终,好看又好笑的《甲方乙方》以3000万元人民币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并首次在国产片市场上,确立了一个新概念——贺岁档。
随后几年,冯小刚除身体抱恙外,基本坚持与观众贺岁必见,1998年的爱情喜剧《不见不散》、1999年的市民悲喜剧《没完没了》、2001年的荒诞讽刺喜剧《大腕》以及2003年大笑过后一阵凉意的《手机》,如春晚一般,定期满足着大众对冯氏喜剧的需求。然而在这年复一年的重复中,票房优势开始面临多元喜剧的挑战,冯小刚对“笑”的理解也在投观众所好外,有了更加锋利而个性的见解。
探索
亦庄亦谐 以喜剧调味
如果说“迎合大众喜趣”是冯小刚初执导筒踏上的一条安全道路,那么拍片十年,在电影圈已拥有一席之地的他,终于有勇气把眼神从“外”收回向“内”,从前不停在问大家想看什么,现在他停下来开始问,自己想拍什么。观众对此的印象,大概始于2004年的动作剧情片《天下无贼》,自此,精辟台词的堆砌逐渐被类型化的镜头所取代,市民喜剧也渐趋成为冯小刚在拍摄正剧间休息、调整的驿站,“幽默”这东西在冯导手里,开始成为一种可适量抓取的风格。
在战争片《集结号》后,2008年年末,他为观众捧出了爱情轻喜剧《非诚勿扰》,相较《不见不散》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这一回的爱情故事讲得显然更矜持、更深情,一个接一个喜剧包袱在片中,演变为促进主线严肃任务得以继续的佐料。不过忠实观众的回流,还是为本片贡献了3.25亿票房,轻松打破当年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
在悲剧色彩极浓的历史片《一九四二》遭遇票房滑铁卢后,2013年年末,他在《甲方乙方》基础上自我升级了一部《私人订制》,愿望规划师杨重、情境设计师小白、梦境重建师小璐与心灵麻醉师马青四人组成公司“私人订制”,以“替他人圆梦”为业务,无论客户的白日梦多奇葩,他们来者不拒,以“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为口号。相较从前荒唐甜蜜的好梦一日游,此时的冯氏喜剧显然加大了讽刺的火候。该片上映近一个月票房突破7亿,不出意外领跑当年贺岁档票房。
如果说《非诚勿扰》与《私人订制》是冯小刚在正剧世界“受伤”后的喜剧驿站,那么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更像一个十字路口,它见证着冯氏喜剧与正剧的一次难得交汇,也是冯小刚对于讽刺喜剧的一种更加极致的探索。全片以“轻佻”的情节包裹“沉重”的主题,以可笑的台词推动可悲的命运,黑色幽默从构图内圆外方的官场现形记中酝酿而出。虽然最终票房并不如传统的喜剧套路受众广泛,但这次大胆的幽它一默,却的确将冯氏喜剧的深度向下狠狠地扎了一扎,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认可。
关于近年亦庄亦谐、更见锋芒的自我更迭,冯小刚曾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自白:“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来形容,就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不愿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这是长时间发呆时暗下的决心。”
现状
忠于自己也忠于观众
在喜剧与正剧的激烈交汇后,冯小刚重又放下了他的喜剧,连续拍摄了两部追忆青春、缅怀爱情的电影《芳华》与《只有芸知道》,它们挺美,且前者票房惊人,但如此风格也的确让观众感觉陌生,好像旧物件上的浮尘悬在夕阳的余晖中,和大家印象里,那个踩在地上逗观众一乐的冯小刚,关联甚微。然而对于创作者,这似乎是个永恒的迷思: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观众?冯氏喜剧一定要原汁原味地继续下去吗?
这个问题,大概也困扰着冯小刚,在他的待映电影一栏中,《非诚勿扰3》与《手机2》已陈列多时,今年6月,他正式官宣喜剧新作《非诚勿扰3》进入拍摄日程,开机仪式上两位老搭档葛优与舒淇站在他身旁,除此之外,范伟、姚晨、李诚儒等实力演员也先后加盟。或许不用太久,大众重又可以在贺岁档期偶遇自己心心念念的老朋友了。
还记得,在《私人订制》里,冯导曾借演员之口,大胆开麦:“电影就是大众娱乐,起源于走马灯,根上就是俗人乐,和雅字不沾边。电影门槛多低啊,开门笑迎所有人,走的就是客流量,卖的就是门票钱。人家一幅画卖好几十万,电影一千多幅画,卖不出二两茶叶钱。就这还第八艺术呢!去书店还得识字,电影呢?文盲看了,都能自个坐那儿乐。”不知今时今日琢磨了许久“笑”为何物的他,是否还认可这番以“俗”为底色的喜剧观。(文 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