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氏族人的慈善理念与实践

2023-09-09蒋伟国

东吴学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慈善孔子

蒋伟国

言偃及其后人在中国慈善历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和影响。一方面,早在先秦时期,言偃就在深入思考社会未来的发展时,围绕人们应当做到的善行义举,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包含慈善意蕴的理念;另一方面,其一代又一代的孝子贤孙,把与人为善的祖训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之中,通过善行帮助他人也升华自我,使“善”成为言氏家族传承千年、活力依然的内生力量。

一、中国最早的慈善理念肇端于“大同”理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慈”与“善”是各自有着多重意义的两个字。“慈”,最初的字义为父母之爱。春秋初年,石碏在规劝卫庄公时提及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①[春秋]左丘明撰,[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传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3册,第72、450、578-5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春秋中期,鲁史克申述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②[春秋]左丘明撰,[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传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3册,第72、450、578-5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中的“慈”,即是此意。后来,其字义逐渐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左传》的记载中,“享以训共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③[春秋]左丘明撰,[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传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43册,第72、450、578-5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可为佐证。“善”本义为吉祥,引申为完美、友好、善良等意,如《论语·述而》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第125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慈”与“善”的字义越来越接近,到南北朝时,“慈”与“善”常常组合在一起使用,“慈善”便成为固定搭配的词语。《魏书·崔光传》中就有了“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①[晋]陈寿:《魏书》卷第六十七《崔光》,许嘉璐、周国林编:《二十四全史:魏书》第三册,第1249页,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的说法。

“慈善”在公元五六世纪成为词语以前,人们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善行了。若从“慈善”的现代意涵进行溯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展了早期的慈善活动,儒家、墨家还对慈善进行了见解独到的阐释,其中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思想,构筑了民本思想、大同社会等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慈善思想最主要的渊源②孙燕:《早期儒家和古代犹太教慈善思想之比较》,《孔子研究》2018年第2期。。

在早期躬身开展善行的人群中,儒家学派中不仅有人亲力亲为,把救贫济人作为处世追求,而且贡献了依托个人力量帮助他人的真知灼见。

在孔子众多的高徒中,春秋末年的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生活于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56年)是公认的儒商祖师。在司马迁笔下,“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常相鲁、卫,家累千金”③[汉]司马迁:《史记》卷第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张大可编著:《史记全本新注》,第1404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是孔子“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的弟子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张大可编著:《史记全本新注》,第2212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不过,他经商于曹、鲁两国间,富至千金后仗义疏财的慈善家身份,却一直被人忽视。

近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浙江实业家叶正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爬梳剔抉,总结提炼出了“子贡,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古代慈善家”的鲜明观点。他引述儒家经典《论语·雍也》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⑤[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第118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这组孔子师徒二人的对话。汉代桓宽在《盐铁论·贫富》中对子贡有“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⑥[汉]桓宽:《盐铁论》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695册,第53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的官方评价,认为这些以往未被重视的“子贡慈善事迹的史料”,“完全说明在孔子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下,子贡形成了富而好礼的品质,与范蠡一样大范围周济穷人、从事慈善了”。由此,他明确提出,中国慈善史上的首善,不是范蠡一人,而应该是“双子星”:“春秋时期中国民间慈善发端,子贡和范蠡同时发挥了率先垂范作用。”⑦叶正猛:《子贡,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古代慈善家》,《公益时报》2022年10月11日。

与端木赐在鲁地“博施于民”、救济穷困民众的同时,孔子的另一位高徒言偃对当时的善行进行了理性思考,描画出了中国早期的“慈善”图景。

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言偃随侍师尊孔子参加鲁国公室的岁终祭神大典(蜡祭)。祭仪结束后,言偃陪同孔子出游于观之上。其间,两人有一段涉及面相当广泛的对话,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蓝本。这段对话,后来以《礼运》为篇名,收录于《礼记》一书中。

在孔子构想的“大同”世界里,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应当有符合他们人生类别的行为,用他的话表述,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⑧戴圣著,傅春晓译注:《礼记精华》,第11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

对于《礼运》的作者究竟为何人,现在学界已达成了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的共识,换言之,《礼运》是后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对此,持相同观点的学者的见解却大同小异。唐代孔子裔孙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对篇名确定为《礼运》的解读是:“子游所问,唯论礼之运转之事,故以《礼运》为标目耳。”⑨杨载江:《言子春秋》,第303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南宋理学大家胡明仲曾说“《礼运》是子游作”①[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701册,第82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近代的康有为也持“著《礼运》者,子游”②康有为著,吴熙钊、邓中好校点:《南海康先生口说》,第30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之论。郭沫若则从学术传承上分析后得出结论:“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应该只是一系……但这一系,事实上也就是子游氏之儒……《礼记·礼运》一篇,毫无疑问,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③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二卷,第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明了了《礼运》这篇文章的作者,我们就可确定“大同”理想中慈善理念首倡者的归属了。基于此,有文史学者认为,“2500多年前,言偃所撰《礼运》篇,最早提出‘慈善’的理念,在中国慈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钱文辉:《〈礼运〉与“慈善”》,《中国政协》2019年第7期。。

二、“家慈善”成就言氏家族延续了两千五百年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确保家族不断承传的力量,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作用显得更加持久而影响深远。所以,古代社会中流传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的人生智慧。

中国第一大望族孔子家族,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5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论是连年的战争烽火、还是不时的水旱灾荒,无论是王朝的更迭换代、还是地方的混乱动荡,这个家族都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保证他们没有被强大的外力压垮的,是其生生不息的族属文化。所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2022年8月举行的“乐善不倦:家慈善首届论坛”⑤家慈善论坛,由浙江省德润公益基金会、杭州理想村、浙江盛和塾公司联合发起,旨在挖掘中华慈善文化传统,通过家这一个连结古今中国人情感的港湾,激活每一个人从事慈善的内在动力。上所作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善行是家族传承之本。修养、德行是孔氏家族不受外界干扰、长期保持自我生存能力的基本因素。“没有一个家族是光靠财富传承的。所以要传承的话,好好研究孔子家族为什么能传承2000年?”⑥王振耀:《共同富裕中家慈善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中国公益研究院,http://k.sina.com.cn/article_18 09288927_6bd78edf001016io1.html,2022年9月3日。

也是在这次家慈善论坛上,王振耀专门为“家慈善”这个概念破题:家之善为中华文明之本,至善是修养之基础,是家国情怀之源。家慈善有着独特的品格,是以孝为本的伦理,是耕读传家的美德,是士大夫对天下负责的担当精神。

在华夏大地上,存续千年的名门大族可谓凤毛麟角。山东曲阜的孔氏族人,通过躬身自省的日常修炼,使孔子倡导的做人的行为规范⑦孔子曾提出仁、义、礼相结合的价值原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强调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参见候会编:《四书分类语录》,第343页,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成为支撑家族良性发展的内生力量、光耀千秋的不竭源泉。

作为孔门高第弟子,孕育于江南沃土常熟的言偃,得益于孔子的谆谆教诲、悉心栽培,成为早期儒学的重要传人。其家族后人,以曲阜孔氏为取法榜样,历千年而持续不断,忠实践行儒家学说,赓续由始祖传承下来的精神气质,在家学、家风、家教等方面谨遵圣师之训,着力维护先师声名,从而同样成就了承传千年的非凡荣耀。

应当承认,言偃之《礼运》篇,假托孔子之名,表达自己在建立“大同”世界上的期望,把不同族属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描摹为需要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图景,规划了我国慈善事业早期的发展路径,也影响了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根据具体情形分析,言氏家族积善之家的形象,既与言偃这位慈善蓝图的最初设计者有关,更与其后裔对始祖教导始终不渝地遵循、践行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存在着政府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等多元共存的运行格局。作为宗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活动可以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宋代,出于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宗族慈善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言氏族人身体力行贤祖慈善理念、注重日常施与救济的善举,与他们在谋世职、护故宅、修谱牒、葺家庙、缮祖茔等①蒋伟国:《浅析言子后裔的聚族之举》,许霆、陈颖编:《言子与江南文化》,第221-232页,扬州:广陵书社,2023。方面持续的做法互为表里,成为言偃家族历数十世纪没有间断、绵延至今的重要因素。

自从隋代开科取士后,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据《文献通考》记载,有唐一代,共有6642人考中进士②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第28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言子四十五世孙言克光,作为通过寒窗苦读实现目标的一员,从中感受到了备考之路的艰辛、高中进士的荣耀。不过,从政为官的生涯对他而言仅仅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走上仕途之后,尽管官声不错,他还是早早选择离开官场,在家乡善待需要帮助的人,并尽己所能扶贫帮困、赈灾济民。据家谱记载,言克光“年五十三以病乞归,分俸余以赡族人,设先施堂以养民之鳏寡孤独者;具贫而不能读书者,设义学以教之。丁巳,邑大水,田禾漂没殆尽,民之饥而死者相枕藉。公率先赈恤,由是富室慕义,竞出粟以济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③[清]言梦奎编纂:《言氏家谱》,清乾隆初稿本,常熟博物馆藏。。

像言克光一样乐于为善、经常行善的人,在言氏族人中并不鲜见。在言氏谱牒中记载的就有:言子六十八世孙言愚,“藉修脯奉节母,菽水承欢,克尽孝道,而又以其余教族之贫而废学者,助族之贫而不能婚丧者”“如前乡饮宾言愚,隐居教授,竭修羊所入,备甘旨以娱节母,矜其族孤,以贫废学,育而诲之如其子”④[清]言梦奎编纂:《言氏家谱》,清乾隆初稿本,常熟博物馆藏。;言子七十二世孙言以亮,“里有公事,辄捐资不吝。族故有吴公祠倾圮者久矣。乾隆辛未,公爰向德仪等谋曰:吾祠不修即废,则祖宗露处,其曷以妥先灵庇后嗣乎。公于是首捐白金数十两,即量土木,不数月而落成。由是燕寝有室,更衣有所,斐然是举也”;言子七十八世孙言声金,“以勤俭起家,而好行善事。宗族亲友之贫乏者,有求必应,不能偿者置之,能偿而不即偿者亦置之。曰:安得以身外之物,伤亲族情耶。可谓仁矣”⑤[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言氏的诸多族人不仅把善意深深印在脑海里,而且通过著录文字将其固化为约束阖族之人的行为准则,使之成为家族的集体意识。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任常熟县令的耿橘,在为先贤言子家族训定的《言族六礼》中,提出“均恩泽”的要求,把专设祭田确定为“奉宗祀亦恤贫族”之举⑥[明]耿橘修,[明]张鼐等撰:《虞山书院志·言族六礼》,明万历刻本,常熟图书馆藏。。

一个多世纪以后,言子七十二世孙言梦奎在编纂《言氏家谱》时,应时而变,对《言族六礼》进行了局部修正,仍然以“均恩泽”为规范之一,明确“祭田之设,奉祭祀亦恤贫族也,泽之不均可乎?嗣后著为定例,择田之肥者四千亩付大宗孙掌管,以备祭用,再听不科。肥田十亩,每年收米堆置砖瓦,以备修葺庙宇。其余贫族、鳏寡孤独及有志读书者,均各授田十亩,仍著宗纲掌管。每岁秋成后,宗纲率众孙眼同收租分给……”⑦[清]言梦奎编纂:《言氏家谱》,清乾隆初稿本,常熟博物馆藏。

远在湖南湘潭的言氏一支,在民国年间六修家谱时,把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博士给发家规》收入谱书之中,作为“凡湘支后裔,一体恪遵,毋贻陨越”的规范。家规共有4条,在“积德治生”一条中写道:“历考世家富室,俱本祖宗忠孝行善、勤俭操家而发。若刻薄寡恩,奢华懒惰,无不流为贫贱者。但德须久积,生须长治,终身如一日,数世如一人,有诚无伪,慎终如始,方可永保。否则一发无余,甚且一两代即便衰歇。信得真,守得定,天道报应,不爽毫发。我始祖学道爱人,万世俎豆,奕叶簪缨,湘支时念祖泽,将来感发兴起,与大宗遥映,岂不休哉。”⑧《言氏六修家乘》,1925年刻本,湖南省图书馆藏。

三、把“修身”的善意拓展推广到泽被大众

在儒家的观念意识中,无论是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还是身处底层的平民百姓,修身都是人生的根本。只有注重个人言行举止的日常修练,藉此养成优秀的为人处世品质,才可渐次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循序升级的目标。用儒家的经典语言表述,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大学》,第4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个人的德行修养,内容广泛,含义丰富,但行善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不论何人,行善都是一种个人修为。当这种修为成为个体不加思索的自觉行动,得益的就不仅仅是被施者,施与者也会缘此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行善、积德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行善能够助人积德,积德必须通过行善加以实现。正因为二者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儒家针对社会上一直存在的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的矛盾现象,强调家庭作用的发挥,把它摆上重要位置。从这种意义上说,《周易》所提出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②[春秋]卜子夏:《子夏易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7册,第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不是迷信的说法,而是儒家对社会伦理的理性总结。

“道德人家福泽长”。在言氏家族的历史上,贤达之人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德行品格影响、感化家族的其他成员,以个体之善成就家族的福报,使众多族人在修身中立德,共同营造起道德之家的形象。言子七十三世孙言立矩,“里有事,不惜己财以分解之;亲有急,不惜己资以救恤之。故历年八十七,幸遇皇恩,赐以冠带,赐以绢米,厚享儿孙,诚天之报善人也”③[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回顾言偃后裔从修身起始的行善历程,言氏一族所奉行的与人为善、对同胞的关怀、施与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此及彼,把扶贫济困的对象推展到了整个社会层面。清乾隆乙亥岁(1755年),江南发生重大饥荒,许多人无以为生,流离失所。为救民于倒悬,不少地方乡绅倡议捐资设赈,并公推言子七十五世孙言德绪主持其事。受命之后,“公身先输金,营画尽力,赖以济者颇众”。同时代的言氏青城支裔孙言德恰在“邑绅设局劝捐以赈”时,不仅“日置钱米以给乡党宗族之贫者”,还专程到募捐之处,“慨然以数千金为创。后凡遇捐岁捐输,至数千缗”④[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言子七十三世孙言德坚,是常熟言氏首任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就任职务之前,他的家境相当普通。他曾对人说过:“余穷士也,幸际圣明,求先贤后,得特达拜今职。先时憔悴屯邅,饥驱四出,授徒异地,家无一瓦之覆、罂粟之储以庇余,子又无他材能可自存……”⑤[清]陈祖范:《节孝朱孺人墓志铭》,[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显达以后,他希望子孙后代按照圣贤的要求行事,循规蹈矩,守礼讲义。家谱记载,他的侄子言钧、孙子言如洙因之而“平生语不涉谑,乡党间排难解纷,周急扶困,未可吏仆数,而尤谊敦族亲,赖公成立者甚众”,故“邑中善举及大兴作,必推公领袖”⑥[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言氏族人行善乡里的方式,多姿多彩,在家谱中有着诸多记载。言子七十一世孙言廉,“见义必为,见危必援,教子以方严,御下以宽厚,无论识与不识,咸奉为楷模”⑦[清]言梦奎编纂:《言氏家谱》,清乾隆初稿本,常熟博物馆藏。;言子七十二世孙言一爵“具陶朱猗顿之智,而缓急济人,有随机应变之才”;言子七十五世孙言德宰“居家以节俭自守,一丝一粟,靡不珍之。然亲邻有急难事,竭情相助,即赔费钱钞不吝焉”;言子七十六世孙言懋读“见其贫乏者,量力而济之”;言子七十七世孙言昭瑶“慷慨好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岁岁不懈”……⑧[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言氏族人在多地开枝散叶后,始祖故居地的贤裔不仅谨遵祖训,迁居他乡的子孙也恪守祖德,传承先人遗风。言子七十三世街东支裔孙言立仪,“其先虞山人,先贤后裔也。徙居云阳,再徙毘陵之青城。家世耕读……天性慷慨好义,不吝千金,独建家庙,以妥祖灵。仿义田之式,捐百亩之产,俾期功之亲,各安其业焉。亡弟成炎无后,为立甥承嗣,其笃亲亲之谊有如此。他若建桥梁以济众,捐田亩以饭僧……”①[清]言敦道主修:《言氏家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抄本,常熟图书馆藏。。

言氏家族百世不断的传承,靠的不是积累多日的财富,而是行善尚德的本色。他们以善的追求,所成就的超越亲情友情爱情的大爱,在历史上留下的足迹,印证了古人“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的治家之道,诚为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猜你喜欢

慈善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