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3-09-08张晓嫣

传媒 2023年16期
关键词:极地纪录片

张晓嫣

摘要:地理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拥有独特优势,空间立体性、视觉奇观性、延展式叙事结构和微观宏观相结合,有利于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地理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新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精选题材展开叙述;搭建新视角,调度多种视听手法,触发观众共情与共鸣;确立新聚焦,将中国独一无二的特色突显出来,发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地理纪录片要记录当下时代、提升作品内涵,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地理纪录片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地理纪录片具有显著的空间性,蕴含丰富的地方人文情怀,有助于让观众看到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近年来,荧幕上涌现出不少地理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例如,打造出独特全景式俯瞰视角的《航拍中国》、展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记录水下世界的《水下中国》,也有以特定地域为主题的人文地理纪录片如《极地》《河西走廊》《敦煌》等。地理纪录片带观众饱览丰富的自然景观,在物理空间的“点”上不断延展开启广阔的人文视野,通过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呈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和中国精神。地理纪录片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具有独特优势和创新路径,可透过景观导览式的外在影像,展现重要且深刻的新时代价值内涵。

一、地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

地理纪录片在视觉呈现、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优势,与它差异化的表现对象及叙事视角密切相关。地理纪录片将自然风光、文化景观的视觉奇景与人文精神、故事叙述的细腻表达相结合,从宏观微观多层面展现中国故事的大格局和真性情。

1.空间立体性。地理纪录片相较于特定的人文纪录片,表现对象以地理要素为主,呈现的是客观、真实的自然之美;相较于线性、二维地讲故事,地理纪录片天然内嵌地理空间的“三维属性”,再现式地呈现各地的自然地理风光,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的壮阔山河。

《美丽中国》的第三集《沃土如金》开篇交替出现远景、近景和特写,从全国各地河流灌溉的广阔田地,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人的笑脸,以及被埋到地下的种子、干涸结块的土地、暴发的洪水……这些镜头展现出了人与生态的关系,蕴含着这一集要讲述耕地与生态保护的主题。由此可见,不同的地理景观能为节目创造视觉画面上的空间性与层次感,让观众对纪录片主题的感受与体验更为立体而真切。

2.视觉奇观性。地理纪录片在视觉上的奇观效果,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表现出跨文化传播的魅力。对于国内外的观众而言,地理题材颇受欢迎,这从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蓝色星球》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地理纪录片可见一斑。

2019年播出的《水下中国》是首部展现中国水下古迹和生态风景的纪录片。制作团队耗时两年半走访中国24座城市,拍摄了许多令人惊奇的画面——神秘莫测的水下古城、多彩斑斓的珊瑚花园、地下水系里被水流侵蚀形成的千奇百怪的岩石、与世隔绝在黑暗生存的生物等。这些都是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事物与风景,如今通过纪录片在荧幕呈现,能有效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地理纪录片传递的是直观的自然之美,可将思想力量通过美学化的视听语言呈现而出。

3.延展式的叙事结构。地理纪录片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呈现地理空间的形态。“地理”是一个立足点,以这个空间“点”为中心,地理纪录片往往会纵向探寻时间脉络、横向描绘风土人情,以饱满深度的内容提高纪录片的感染力。

例如,百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古镇》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着力展现风土人情不尽相同的各式古镇。它们有的被称为“海钓天堂”,有的叫“陶都”,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纪录片一幕幕的画面,不仅还原展现了小镇不同的建筑风貌与空间形态,更结合访谈、史料、演绎再现等方式,把观众引入古镇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国古镇》第一集的讲述对象是盛产“蚕丝”的南浔,它的古建筑风格尽显中西交融的特色——木头是美国的杨松,插销是产自英国的,而整体设计又属于中国江南水乡。南浔的这种建筑风格,折射出100多年前中西方丝绸贸易的繁盛。可见,纪录片中这一座座古镇,正是历史和文化的“空间切片”,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4.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地理纪录片对宏观与微观视角的调度,可以很好地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勾勒大国形象、描绘中国之美、传递中国精神。相对而言,为了呈现出自然地理景观,地理纪录片会使用较多的全景式拍摄手法,配合饱满鲜明的画面色彩,带给观众开阔的震撼之感。

以《航拍中國》为例,这部纪录片创造性地用俯瞰视角“飞越”中国各地。这种高空摄影方式,冲击性地展现中国壮阔的山河景观和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进而彰显出大国风采。与此同时,地理纪录片也具有人文属性,需要借助故事性的方式进行叙事,所以不乏“小视角”的融合。《航拍中国》在讲述黑龙江的故事时,一方面记录了一万多名工作人员打造冰雪大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市民在冰雪大世界中滑冰、嬉戏的场景——劳动故事与生活故事的结合,让哈尔滨这座城市更显生动可爱。地理纪录片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创作视角,既能够展现中国故事大格局的承载场景和空间,更能通过真切细腻的人物和故事,让纪录片有血有肉有真情。

二、地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基于前述的独特优势,地理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需从创作和传播层面入手,在题材选择上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在内容呈现上提升视听体验,从画面、声音、解说文案等方面增加观赏性和代入感。同时,地理纪录片还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聚焦人文表达,突出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1.新思想:紧扣时代主题,精选题材视角。对于地理纪录片而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优选好题材。一方面,要聚焦能反映时代的主题,彰显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发展进程加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新时代议题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围绕这些时代主题记录社会真实的变化与发展,是纪录片的使命与责任。另一方面,这种时代主题不能泛泛停留于概念,要找到贴切、恰当、触动人心的题材和切入点,真正做到响应主题——这也是地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难点所在。

地理纪录片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在主题的设置上要把握时代脉搏,题材则要具体、贴切、动人,让世界看到真实、全面的中国。《美丽中国》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围绕生态环保主题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故事,记录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然而,生态文明是个宏大的主题,对于观众也有一定的距离感,要想有效传达这类主题,就需要在题材上多下功夫。

对此,《美丽中国》在题材的选择上充分考量。第一集《清水绿岸》将镜头对准青藏高原的三江源,讲述牧民和水源保护的故事;第二集《蓝天白云》转向贵阳一座钢铁厂,探讨大气污染和治理;第三集《沃土如今》讲述耕地和林地的关系,展现中原人民治理水土流失的伟大壮举;第四集《生态文明之路》让主题升华,将中国的故事与世界相连,突显地方故事的社会性、国际化意义。这四集纪录片系列节目,每一集都是生态环保主题的细化分支,有具体的地点、故事和人物。透过纪录片,观众不仅能了解中国多样、特色的自然地理特点,也深刻感受到中国在生态环保上的实践与成就。

2.新视角:优化视听体验,触发共鸣共情。地理纪录片要“扬其所长”,借鉴百年以来纪录片沉淀下来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各类纪录片的影视制作手段,多维度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内容触动人心。地理纪录片擅长呈现自然风光之美,因而视觉语言上要在还原真实场景的同时,以普通人无法看到的视角展现自然奇美并突显中国魅力。纪录片《极地》深入西藏无人区,聚焦高原地区惊心动魄的美,通过大量全景、远景镜头,记录西藏地区与众不同的地貌和气候特点,立体直观地呈现这片土地的壮美洁净。有网友评论纪录片“每一帧都美得像屏保”“画质美如画”“不忍快进跳过”,从受众角度足以证明《极地》在视觉影像上的成功。

地理纪录片主要采用同期声,配以适当的音效、配乐和解说。以西藏为“舞台”的《极地》中有荒原的猎猎风声、人物打火取暖的声音等,通过同期声结合后期音效的自然真实呈现,创造出极强的临场感。在此基础上,《极地》的配乐也与画面相辅相成:在表现空旷的雪山时,音乐空灵澄澈,营造出极地氛围;野生保护员多吉次巴驾驶摩托车行驶在荒原上时,制作团队搭配铿锵有力的鼓点声,体现了牧民的顽强与韧性。丰富立体的声音效果,能增强纪录片的代入感,让故事讲述得更有感染力。

解说在地理纪录片中的作用很重要,它一方面能介绍画面无法展现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赋予客观景色以主观色彩,情感和故事由此得以在地理纪录片中成立。《极地》选择音色醇厚的男声,缓缓述说着极地故事,给观众带来平和的情绪。文案内容也颇有“点睛”作用,“这是一只落单的野牦牛”——《极地》第一集的第一句解说并没有站在宏大视角介绍西藏,而是从一头野牦牛说起。这如同对着观众讲故事,将其带入情境之中,自然保护区的画卷由此徐徐展开。这种利用解说文案“寻找小切点,讲述大故事”的方式,在《极地》中产生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3.新聚焦:突出民族特色,发扬传统文化。人文地理纪录片不应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导览,它的创作重心其实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同时人也在自然中生存,影响改变着环境并与自然共栖。地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中国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突显出来。中国幅员辽阔,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文化,每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值得被记录和传播。

纪录片《水下中国》的第一集聚焦广西喀斯特地下水系,展现中国南方奇异独特的水域系统以及钟乳石等特殊地貌。但纪录片没有停留于对水下生态和生物的呈现,也融入了地方民族文化——通过依水而居的当地人“吃水、喝水、用水”的方式,反映特有的民族习性和民族智慧,以及地下水域在社会文化中的深远意义。纪录片《极地》也带观众饱览了藏族人民的文化特色。比如,第三集《守护极地即将失传的手艺》展现了一种特殊的绳制抛石器“乌尔朵”,当地居民还举办乌尔朵比赛,这让不少观众感到十分新鲜。这些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呈现,为地理风光赋予了独特的人文质感。

从创作和传播的角度,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都有助于地理纪录片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其一,民族风情和文化能为纪录片注入不一样的“看点”,对观众形成奇妙独特的吸引力;其二,通过地理纪录片见证中华文化的灿烂悠远,可以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其三,文化是纪录片的内核,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为纪录片赋予浓烈的人文特质,更有机会让作品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三、結语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想让中国纪录片持续走向世界,超越语言的地理纪录片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地理纪录片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作品的传播力,为世界开启更多认识中国的窗口。地理纪录片在内容立意上要从自然景观升华到时代场景,探讨与时代和人民息息相关的议题,展现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软实力;内容创作上要坚持不懈打磨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引入航拍、8K、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创新表现形态;内容传播上要与时俱进,探索多元化传播方式,应用流媒体、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提高纪录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立足于新时代,地理纪录片要传播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侯伦文,王永刚.论“讲好中国故事,记录好新时代”导向下纪录片题材选择[J].电视研究,2021(06).

[2]韩坤妮.我国地理纪录片的镜头美学与文化形象建构[J].当代电视,2021(02).

[3]牛慧清,丁韬文.论中国脱贫攻坚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叙事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3).

【编辑:马宁】

猜你喜欢

极地纪录片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极地之星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