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经济助推山区乡村振兴
——以洛阳“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发展为例
2023-09-08洛阳理工学院杨培培
洛阳理工学院 杨培培
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通常被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因此,山区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有直接影响。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山区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们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地区,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地区,更是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一类地区[1]。因此,推进山区沟域地带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一项重大任务。山区农村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但如何转变山区发展方式,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实现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重新认识山区的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条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在解决山区“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在调整山区功能定位和优化山区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探索出山区发展的新路径——沟域经济。发展沟域经济日益成为保护山区生态环境、振兴山区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沟域经济的内涵
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山区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世界普遍现象。如何实现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沟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解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视角。不同于传统的山区发展模式,它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适应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
通过梳理沟域经济的研究文献可知,沟域经济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但对沟域经济的定位已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的新路径。不同于以往封闭的、粗放的发展,沟域经济是以沟域内的资源禀赋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很好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以点带面、多点成线,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2],从而产生集聚规模效益的新发展路径。
第二,农村经济是沟域经济建设的本质。长期以来,由于发展理念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压力大等原因,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山区农民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能够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结合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发展现状探索出的沟域经济,能够促进山区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生态、生产、生活的同步推进,促进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沟域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沟域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石。发展沟域经济很好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够实现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的共同推进。
第四,产业融合是发展沟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沟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量和可持续性[3]。沟域经济通过打破产业发展的空间局限,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以产业融合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对沟域经济的内涵总结如下:沟域经济是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是由影响沟域地带发展的各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涵盖了沟域地带发展的各个方面;它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对生态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整体科学规划,融入生态涵养、农耕体验、休闲康养、民俗欣赏、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最终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产生集聚规模效益,实现促进沟域地带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二、发展沟域经济有助于河南山区农村振兴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面积占55.7%,山区丘陵面积占44.3%[4]。目前,河南省的科技水平、工业生产能力、人均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河南省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尤其是豫西、豫南的山区沟域地带,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山区发展较为缓慢,缺乏持续发展后劲,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当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城乡融合的加速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为山区发展的新视角,沟域经济是在调整山区功能定位和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提出的,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俗旅游融为一体:一方面,聚焦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便利,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培育特色产业等手段,加强山区生态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增加就业机会,富裕山区群众;另一方面,注重产业绿色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培育,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旅游、观光体验、购物居住、健身康养等多样化、有内涵、高质量的服务,既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也有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发展沟域经济顺应了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能够有效深入挖掘山区沟域资源潜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帮助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困境,是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三、发展沟域经济是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洛阳“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发展为例
(一)洛阳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的背景
河南省洛阳市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地处豫西山区,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太行,大体地貌是“五山四岭一分川”,山区丘陵面积占86.2%,平原面积仅占13.8%。一直以来,洛阳奇特的地理条件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但也应该看到,境内山川纵横,沟谷交错,河流众多,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立体气候独特,日照时间充足,生物品种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奠定了洛阳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5]。据初步统计,洛阳市大小沟豁、沟岔达数十万条,长度1 公里以上的沟约1.6 万条,其中具备开发条件的沟有435 处,沟域面积约3200 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1%,有贫困人口2.15万户、8.6万人[6]。洛阳市发展沟域经济有着巨大的空间潜力。
(二)洛阳沟域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十三五”以来,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将发展沟域生态经济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提出“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建设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2020 年12 月24 至26 日,中国沟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与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洛阳沟域生态经济的创新之举,为全国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乡村振兴贡献了“洛阳模式”。
1、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年来,洛阳市发展沟域经济积极践行“两山论”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底色,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谋划落实,实施了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湿地公园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沟域经济示范区内新增造林174 万亩,荒山荒坡绿化率提高19%;整治河道550 公里,新修沟渠765 公里,整修病险水库127 座,新建污水处理厂156 座,铺设污水管网3150 公里,新建蓄水池16600 立方米[7]。山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自然资源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洛阳市新安县沟域经济的发展就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多方面共赢的生动实践。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落实推进,新安县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与发展沟域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开创了高标准实施集生态、绿化、美化、效益为一体的新造林模式,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适度布局生态、休闲、康养产业,昔日的荒山荒坡正逐步变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截至目前,新安县已经成功打造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12 个,覆盖人口24.9万人,年综合收益已超过20亿元[8]。
2、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按照“生态引领、产业基础、农旅融合、产村融合”的思路,对沟域内资源禀赋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坚持一产起步打基础、二三产业添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沟沟有支撑”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160 亿元,建成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64 个,带动全市发展苹果、石榴等优质林果249万亩,艾草、皂刺等中药材86万亩,食用菌1.2亿袋,蜜蜂12.7万箱,“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458个、居全省第一,实现沟域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9]。
3、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一直以来,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不利于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洛阳市将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纳入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沟域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重点完善山区路网建设项目、发展设施完善配套项目、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
自2016年来,洛阳市市县财政累计投入31.51亿元,用于推进普惠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提升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持续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10]。单就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而言,全市沟域经济示范带新栽植绿化苗木132万株,整治河道62.6公里,整修生产路85公里,安装路灯7869盏,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2处,改厕9180 户,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11]。从实际效果看,沟域经济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还渗透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加速补齐了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项。
4、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发展沟域经济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惠及民生,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沟域经济不但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且大大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例如,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益,使得农民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益,也可以在农业公司务工或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十三五”以来,洛阳将发展沟域生态经济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全市共建成53 个市级“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立体式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累计完成投资146.2 亿元,实现年产值33.5 亿元,带动10.5万人脱贫致富[12],成功把豫西山区农村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开辟了山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5、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沟域经济的生命线在于特色品质化发展。洛阳发展沟域经济,按照“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沟沟有支撑”发展脉络,形成了特色鲜明、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类特色发展模式(见表1)。每个沟域有自己特色产业项目支撑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各个沟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表1 洛阳市沟域经济的特色发展模式
2020 年10 月,洛阳市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推进沟域经济提质。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全面提升沟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 年,全市打造市级示范带100 条,产值达到100亿,沟域经济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洛阳“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生动诠释了发展沟域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洛阳沟域生态经济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塑造了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为全国山区乡村振兴贡献了“洛阳模式”。结合沟域经济的内涵和洛阳发展沟域经济的生动实践可以得出,发展沟域经济完全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此,发展沟域经济是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成为了山区乡村振兴的新航标。
结语
发展沟域经济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有助于破解山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困境,从而为建设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河南省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因此,发展沟域经济对于振兴河南,尤其是河南山区农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