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战略背景下区块链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首批NFT数字藏品为例

2023-09-08张杰奎

大众标准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藏品文物区块

张杰奎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61)

2021年5 月,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四条“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明确提出,实施“博物馆+”战略。《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在“博物馆+”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博物馆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跨界融合,为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新的尝试。文章介绍了区块链、NFT的概况,论证了区块链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首批NFT数字藏品为例,通过介绍项目背景、政策依据、项目内容和项目亮点,阐述了区块链在博物馆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1 区块链、NFT概述

1.1 区块链

区块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布式网络、加密技术、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集成的新型数据库,它最早于2008年11月出现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去中心化、不易篡改、可追溯性以及数据透明是区块链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基于时间戳、分布式节点、智能合约的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数据信息不可篡改。作为一种把数据区块按照顺序进行连接的链式数据结构,区块链成功解决了信息内容在分布式系统中传递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问题。

1.2 NFT

NFT,即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s),是基于2017年以太坊上最早也是最基础的NFT底层协议标准ERC-721标准开发的代币合约统称。其实质是区块链网络里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具有唯一性特点,可在区块链上记录和处理多维、复杂的属性。NFT可以将无法单一化、稀缺化的数字对象实现唯一化且不可分割、不可替代。不可分割和不可替代是NFT相较于同质化代币(即FT,互相可以替代、可接近无限拆分)所具有的两大显著特征。2021年,NFT实现爆火出圈,成为顶流。国外有媒体评出了2021年12大科技热词,NFT上榜。目前,NFT主要应用于艺术品、收藏品、虚拟资产、游戏、音乐作品等诸多领域。

2 区块链应用于博物馆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的主要作用是存储和管理数据。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会产生包括藏品信息、讲解音频、展示视频等在内的多种文物数字资源。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物数字资源不断累积,博物馆亟需做好文物数字资源的存储和管理工作。博物馆对文物数字资源的存储和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因此,区块链是适用于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管理工作的。

区块链可以保证文物数据的安全。在中心化网络存储管理数据的模式下,数据安全对中心服务器或中心化路由器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将全部被破坏或无法读取。区块链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去中心化,整个系统中只要有一台服务器正常工作,就可以保证整条区块链的安全。区块链还具有可追溯的特点,通过分布式存储和核算,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实现数据的传递、验证和管理。因此,区块链可以保证文物数据的安全。

区块链可以保证文物数据的真实性。在传统的博物馆数字资源管理工作中,各类数据信息在发送、传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被篡改或误删的情况,因缺少有效监督,发生数据错误的具体环节和位置也就无法确定。区块链具有不易篡改的特点,当区块链上的网络节点达到一定规模时,数据将很难被修改,且区块数量越多,修改的难度和代价越大。这就防止了对文物数据的非法篡改、删除或伪造,保证了文物数据的真实性。

区块链可以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更好地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202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足见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博物馆行业也是如此。博物馆诸多数字资源日益增长,亟需建立规范化的数字资源资产确权认证和保护体系,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很好地解决了数字资源资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总之,区块链的各项技术特征都与博物馆业务工作中数据可信存储、安全共享、便捷追溯等需求高度契合。区块链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行性毋庸置疑。

3 陕西历史博物馆NFT数字藏品发布

3.1 项目背景

201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馆藏文物“秦杜虎符”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重磅登场。作为国宝级文物,杜虎符见证的不仅是作为“将军令”时所彰显的中华儿郎悍不畏死的勇武精神,更是凭借其通体篆刻的40个错金铭文,见证着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和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内容呈现形式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载体。

3.2 政策依据

3.2.1 “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

2016年11 月,国家文物局主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启动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文物基础价值挖掘工作和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鼓励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供文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服务。

3.2.2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8年10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加强科技支撑”,指出,“文物博物馆单位要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要“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

3.2.3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要求,“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效能”“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指出,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中的作用”,“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

3.2.4 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1年5 月底,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重点任务之二为“提升公共服务”,建议“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身份、数据存证、城市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区块链在版权保护领域的优势,完善数字版权的确权、授权和维权管理”。

3.2.5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2020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决策部署,自此,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到2035年,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3 项目内容

近年来,陕历博以建设“数字历博”为抓手,全面深入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质加速。2021年,陕历博深入实施“博物馆+”战略,与科技跨界融合,加大文物数字资源利用力度,创新工作思路、释放发展活力,运用科技赋能,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博物馆改革发展。

陕历博大胆尝试文化数字化跨界合作。2021年8月,陕历博与国内首家NFT消费平台合作开发数字藏品,以馆藏文物杜虎符的数字资源为基础,将杜虎符的正反面图片以及三维数据生成了3份数字藏品,并基于杜虎符表面的40个铭文分别开发出数字衍生品。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以上43份数字作品成为无法被篡改、永久存证的数字艺术品,并于2021年9月21日作为首批NFT数字藏品全部由陕历博永久收藏,并以数字凭证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实现了陕历博典藏从馆舍天地走向公众时空的新突破。

3.4 项目亮点

本项目具有三大亮点。一是盘活资源,推进文物信息开放共享。近年来,陕历博不断加大文物数字化力度。本次NFT数字藏品就是以馆藏文物杜虎符的数字资源为基础,对文物本体及表面铭文进一步开发,盘活了文物数字资源。同时,陕历博深化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运用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馆藏文物的信息资源。二是科技赋能,加强文物知识产权保护。首批NFT数字藏品的发布是陕历博贯彻落实新《著作权法》、积极跟进数字化时代特征、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运用区块链等新手段,通过登记上链、版权交易、查询溯源等,为包括博物馆藏品及相关数字化成果、博物馆标识、文化创意形象等在内的各类数字资产的公开、共享和防篡改提供安全可信的解决方案,为探索建立数字资产版权保护机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跨界合作,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本次NFT数字藏品的发布依托陕历博与数字文化企业的跨界合作。陕历博推进实施“博物馆+”战略,与科技跨界融合,加强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授权社会力量合理利用文物资源。陕历博充分运用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发布NFT数字藏品,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了文物展示利用方式的创新。

4 结语

首批NFT数字藏品的发布标志着陕历博在历史文化传播之路上进行了一次全新尝试,是陕历博对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利用的创新之举,更是基于区块链新场景实现以NFT为依托的古今互联。本次数字作品的发布,是陕历博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探索与尝试,是陕历博响应上级号召、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尝试,同时也是陕历博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

猜你喜欢

藏品文物区块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