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以山东省利津县为例
2023-09-07尚玉琢
摘要:介绍了山东省利津县棉花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棉花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实践;提出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土地和技术两大因素的内在潜力,通过惠农政策、科技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棉花生产节本增效、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实现棉花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为振兴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关键词:棉花生产;盐碱地;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利津县;栽培技术
利津县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濒临渤海,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可利用土地有126 667 hm2,由于盐碱旱薄地面积占比较大,适合种植棉花[1]。利津县植棉历史悠久,清代光绪年间棉花已成为和粮食并重的农作物,清代《利津县志》记载利津“土产木棉最多”。多年来,当地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具有丰富的植棉经验,棉花曾是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随着植棉效益降低等原因,当地植棉面积和棉花总产量均呈严重下降趋势。笔者通过多年在棉花生产一线工作掌握的资料,总结了全县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结构化调整和棉花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1 利津县棉花生产现状
1.1 棉花面积和总产趋于下降
根据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档案数据,利津县从1994年开始试种抗虫棉,2007年利津县全面普及抗虫棉,棉花种植面积为37 667 hm2,皮棉产量为4.1万t。2011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7 267 hm2,皮棉总产量为6.5万t,面积和总产均创历史新高;而2022年棉花种植面积降至7 133 hm2,皮棉总产为0.99万t,较2011年种植面积年平均降幅为7.96%,皮棉总产年平均降幅为7.71%。利津县2011―2022年棉花種植面积和皮棉总产变化详见图1和图2。
2012年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利津县不仅棉花种植面积连年下降,而且棉花种植区域逐步向灌溉条件差、土壤盐碱含量高的汀罗镇、陈庄镇、明集乡和盐窝镇4个乡镇集中。2022年,汀罗镇、陈庄镇、明集乡、盐窝镇棉花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县的33.46%、29.44%、17.38%、11.21%,合计占全县总植棉面积的91.49%,而利津县其余4个乡镇、街道的植棉面积仅占8.51%。
1.2 植棉科技水平提升,棉花单产持续提高
随着棉区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改革,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结合农民多年植棉经验,总结形成了“淡水压碱,适墒播种;适期晚播,76 cm等行距种植;开沟培土,抗涝防风;简化管理,适时打顶;简化施肥、一底一追;科学化控,预防旺长”等一系列的盐碱地植棉新技术。随着棉花品种不断优化、更新、换代,并积极推广盐碱地适墒一播全苗、简化整枝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重要技术,单产持续提高,皮棉单产由2018年的846 kg·hm-2提升到2022年的1 388 kg·hm-2(图3)。
2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棉花种植成本高、效益低
2012―2019年,利津县植棉面积和皮棉总产量逐年下降(图1、图2),2020―2022年皮棉产量虽有小幅回升,但仍不足1万t,且效益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价格持续走低。2010年籽棉销售价格创历史最高,为10.50元·kg-1;2022年,下降到7.8元·kg-1。二是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近年来,当地异常天气较多,夏秋季经常出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棉田内涝、倒伏等现象严重,致使棉花产量和品质下降。三是植棉成本较高。2022年11月,利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当地植棉代表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平均:2022年每666.7 m2棉花总收入为1 621.6元,其中每666.7 m2物化成本(包括化肥、种子、浇水、耕、翻、播种、农药、中耕等费用)和劳动力成本为1 315.0元,去除物化和劳动力成本后,每666.7 m2纯收入仅为306.6元(表1);如果是租地植棉,减去租地费后,则基本没有效益。综上,棉花价格低,种植成本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减产降质,效益差,导致农民改种其他作物,是引起利津县植棉面积下降的直接原因。
2.2 病虫害发生较重
第一,病害方面。利津县棉田主要以盐碱地为主,土地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较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根据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档案数据,2018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为10 160 hm2,其中发生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面积有2 100 hm2,造成皮棉损失945 t。近几年,通过大田广泛普查,发现除个别品种如鲁棉研28号、中植棉2号、冀棉958等耐病性较强外,其他品种抗病耐病性较差。
第二,虫害方面。由于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棉铃虫发生程度已普遍减轻,但是棉花盲蝽和烟粉虱发生较重[2]。2019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为8 473 hm2,棉花盲蝽、烟粉虱发生面积为6 300 hm2,造成皮棉损失1 890 t(数据来源于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档案)。
2.3 配套技术不适应
第一,施肥方面。经多年实地调查,当地大部分棉农不施用有机肥或土杂肥,只施无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等),没有根据棉田的地力情况和产量指标来合理施肥,导致棉田有机质含量低,地力下降,棉花产量降低。
第二,耕作方面。全县大部分棉田使用旋耕犁旋耕,深度一般在8~15 cm,从而限制了棉花根系发育,导致棉花根部吸收肥水能力降低,抗逆性降低,棉花生长后期易早衰,对棉花的产量影响较大。
第三,机械化作业方面。一是先进防治药械未得到应用。目前,零散植棉户一般采用背负式喷雾器防病治虫,采用大面积棉田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还较少,智能喷药设备更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利用,难以降低棉花病虫害防治成本。二是当地机械化采摘普及率低。目前,植棉大户大多靠雇工采摘棉花,费用较高;此外,一旦遇到大风大雨,采摘不及时,会造成棉花品质严重下降。
3 利津县发展棉花产业的主要做法和实践
面对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当地农业部门积极争取棉花良种补贴、价格改革补贴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政策,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带动,引进繁育棉花新品种,开发盐碱地植棉,延伸棉花产业链,逐步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农收益,有力推动了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3.1 落实专项资金,增加棉农收入
2007―2014年,国家对利津县部分棉田实施良种补贴,每666.7 m2补贴资金15元;2014―2021年,实施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每666.7 m2补贴150元以上;2011―2022年,实施了农业政策性保险,每666.7 m2最高保额为500元。补贴资金的投入增加了棉农收益,政策性保险为棉花提供了自然灾害风险保障。
2009―2014年,利津县争取棉花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共204万元,建立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约为666.7 m2)示范片12个,项目实施面积8 000 hm2,共增产皮棉1 920 t,辐射带动区皮棉增产3 500 t。2017年,实施了“利津县2016年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建设示范片区333 hm2,项目区增加经济效益214.14万元;辐射带动区增加经济效益1 311.4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繁育优良品种,加强棉田建设
利津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山东天润种业有限公司,繁育棉花优良品种。2007―2009年,引进繁育了适宜盐碱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鲁棉研22号、鲁棉研28号和中棉所45,良种繁育面积共10 000 hm2,生产良种9 000 t,满足了全县良种供应需求,同时辐射供应周边县区。
2011―2022年,利津县农田开发总面积为41 333 hm2,其中60%的新开发土地前几年用于种植棉花;随着土壤地力的提升,大部分棉田當前已改种其他农作物。利津县陈庄镇和汀罗镇针对盐碱程度较重的片区,开发筑建台田植棉[3],到2022年,台田植棉3 500 hm2,每年纯收入1 500万元以上。
3.3 发展棉花加工制造业,延伸棉花产业链
积极拓展棉花发展空间。全县成立棉纺织品加工销售合作社10余家,培植棉花加工纺织龙头企业3家。目前,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运营状况良好。比如:利津县望参古窑十八梭家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传统织布工艺,生产老粗布床上用品,产品花样繁多,颇有文化气息,销路较好,2021年被东营市确定为“东营市乡村振兴劳务基地”,带动就业30多人。三阳纺织有限公司、利津雅美纺织有限公司和利津中正纺织有限公司3家涉棉龙头企业,为当地棉花生产发展拓展了空间,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发展格局[4],就地采购棉花,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棉农收入。
4 利津县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积极贯彻落实绿色高质量发展思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5],大力实施“藏棉于地、藏棉于技”,深入挖掘土地和技术两大因素的内在潜力,通过各种惠农政策落实、科技示范推广带动等措施,培育植棉优势区域,推动棉花生产节本增效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为振兴棉花生产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恢复棉花产业在黄河三角洲的主导地位。
4.1 加大资金扶持,实施项目带动
在落实中央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实施省、市、县3级专项资金配套补贴,提高植棉收益,调动棉农积极性。整合农业、自然资源、水利及科技等部门项目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棉花生产保护区[6],增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带动,建成棉花生产的科技“样板田”“示范片”,让当地棉农“看得见,摸得着”,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2 发挥区域优势,实施科技兴棉
根据黄河三角洲棉田盐碱地的地域性质特点,积极培育适宜本地生长的高产优质特色品种,特别是耐盐碱、易管理、能机采的长绒棉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实现植棉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盐碱地面积较大的区域特点,广开门路吸纳农业高等院校及农业研究机构落户利津,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现棉花相关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4.3 改变种植模式,发展多元化生产
改变目前传统单一的棉花种植模式,积极推广棉饲两熟[7]等先进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棉花+(小麦、西瓜、大蒜、蔬菜、食用菌、小杂粮、牧草及渔业)”等作物轮作、套种模式。如结合当地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需要大量饲草的实际,大力发展“棉花+牧草+养殖基地”的种养模式,构建生产、配套产业、销售三大体系,将棉农种植的牧草直接销售到滩羊产业园,使种植和养殖融合对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产业园的养殖成本。
4.4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
鼓励棉农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加大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转化的力度。统一配备生产资料、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推广“小田并大田”经验[8],使之更有益于机械化采收。通过技术研发等降低中小型采棉机价格,提升机采棉质量,加快采棉机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从而降低种植、管理、采摘等各生产环节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5 多措并举,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创建田间学校,手把手、面对面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和全县植棉能手建立的棉花生产指导微信群,解读有关惠农政策,互通棉花市场信息,发布各种农业信息,为全县农民及时提供有效服务[9]。利用各种培训平台,传播新技术,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加快推广使用有机肥或土杂肥,以及肥水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用量;改变传统的旋耕模式,进行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提升棉田综合地力。引进高质量的农业教育资源,推动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下沉基层、普惠共享,培养实用性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利津县人民政府(地理位置、自然环境)[EB/OL].(2021-
08-12)[2023-03-22]. http://www.lijin.gov.cn/index.html.
[2] 吕丽敏,张帅,雒珺瑜,等. 冀鲁豫Bt棉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监测[J]. 棉花学报,2013,25(6):533-540.
[3] 崔必波,韩勇,王伟义,等. 起垄覆膜与土壤脱盐剂对江苏沿海中重度盐碱地棉花成苗和产量的影响[J]. 棉花学报,2016,28(4):339-344.
[4] 杨爱华,杨锡亮,扈清明,等. 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08(2):18-19.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2022-11-27]. 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03/c399243-27772351.html.
[6]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EB/OL].(2021-11-12)[2022-12-0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1/content_5673082.htm.
[7] 苗兴武,王智华. 黄河三角洲棉花与饲用小黑麦轮作配套技术[J]. 中国棉花,2019,46(1):39-40.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1-02)[2023-02-14].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9] 吕宝顺. 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破解当前棉花生产困境——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 中国棉花,2021,48(12):36-39.
(责任编辑:秦凡 责任校对:付毓)
收稿日期:2022-12-01 第一作者簡介:尚玉琢,本科,主要从事棉花技术指导工作,ljxsy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