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的思考
2023-09-07何锁纯刘丹宁王静茹宋景淇
宗 磊 ,何锁纯 ,刘丹宁 ,王静茹 ,杨 帆 ,宋景淇 ,崔 军
(1.海装驻北京地区第一军事代表室,北京 100076;2.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76;3.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 201109)
1 引言
科技成果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1]。科技成果转化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抓手。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才能够充分有效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贯彻落实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需求[2,3]。
计量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一直在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工业建设发展、国防军工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技术基础支撑作用[4]。计量技术作为理论技术工程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基础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了计量顶层规划设计,提高了对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总书记多次就加强计量体系构建、能力基础建设和技术推广应用作出重要要求和指示,为计量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和广泛推广应用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5]。航天计量技术贯穿于航天产品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发射等各个环节,是航天企业基础技术水平和自身竞争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更是航天型号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航天计量机构企业既是计量技术创新主体,也是推动计量技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做好关键核心计量技术攻关的同时,精准开展先进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助力航天计量产业升级转型,推动航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2 当前现状
近年来,国民经济和航天事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将科技成果转化上升至国家科技战略高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质量、效益和效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把各科技领域的技术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取得了一定成效。
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不断完善。各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各级政策措施的研究和落实,激发创新发展和转化活力、动力。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方面不断探索,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系统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与实施。随后有关部委、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结合当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防科工局印发了《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制定了集团公司内部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总体而言,各级政策制度正在持续完善,为航天计量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重要保障[2,3]。
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持续扩大,产学研用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在国家各级成果转化政策制度的指引和支持下,各领域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聚焦解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痛点和难题,持续加强对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应用的投入,加强专业转化服务机构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依托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航天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国家能源计量中心(航天)平台,按照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和前瞻性的要求,突破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开展计量服务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系统提升了产业计量保障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能力,为探索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践发挥了先导与示范作用[5-7]。
航天科技集团紧密结合航天产业发展趋势,规划计量测试技术方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例如,研究突破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喷注器环小孔测量关键技术,系统提升了关键参数检测覆盖率与检测效率,取得了20 多项发明专利,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已转化推广应用至航空、船舶、商用飞机、高铁、汽车等国防和民用领域;实现了空间用电流传感器在轨校准,首次完成标准太阳电池在轨测量标定,为航天器电源的长寿命、高可靠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了“空间计量”在新领域的转化应用;突破掌握了空间电推进氙气流量精确测量以及系统综合计量评价技术,在航天动力和控制技术领域得到了良好转化应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保障[7]。
我国长期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效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活跃度也明显提升,多种转化方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仍然未充分得到解决[7,8]。同时我国专利成果数量逐年大幅增长,但许多专利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也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进一步被放大。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整体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尚未引起被高度重视,先进计量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在航天型号的全生命周期研制流程融入不够深入,航天计量技术成果支撑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效益未被完全激发;二是缺乏对国家以及上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深入研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尚未形成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职责范围,导致转化机制不畅通;三是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导向落实不充分、资金支撑力度不够、转化融资渠道单一以及相应的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不完善不系统;四是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灵活、匹配度不够,对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不足、力度不够,导致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未充分发挥[9,10]。
3 面临的新要求
当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已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度交汇融合,总体来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成果转化将会是战略应对举措的重中之重[11]。面向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的诸多不适应、不精细、不畅通的问题,需要持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同时,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计量发展规划以及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均对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已将科技自立自强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重要方向指引,要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12]。要求深入推进创新改革,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等专项工作,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引领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动力,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始动力,提升产业链发展和供给水平,系统增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12]。
3.2 国家计量发展规划提出新要求
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计量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部署,全面开启计量工作新征程[6]。《规划》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加大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计量薄弱环节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计量优势资源力量,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紧密科学融合联动的计量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5,6],聚焦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关键核心计量技术攻关、测量原理方法研究和仪器设备装置研制,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7]。
3.3 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动航天技术服务应用产业升级转型,巩固提升重点领域发展潜力和优势,持续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创新政策精神和要求,准确辨识、系统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规律和原则内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求航天计量技术机构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策划航天领域先进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关键核心计量技术攻关为主要发展方向,加速先进航天计量技术孵化转化,形成更多原创性计量技术成果,系统提升高端测量仪器设备国产化自主可控能力水平,打造“技术研究-应用验证-商品定型-产业推广”全链条成果孵化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航天计量技术应用产业板块,推动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支撑国家计量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5]。
4 后续发展建议
国家在系统分析国家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基础上,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统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强国建设,同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意见要求,目的就是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合理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总体目标,紧跟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快速构建的顶层要求,结合当前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以航天重大型号任务为牵引,充分调动航天领域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强计量技术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构建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框架[5],如图1 所示,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推动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高效开展,有力支撑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1 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框架图Fig.1 Space metrology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4.1 提升航天计量核心技术创新攻关能力
航天计量技术研究机构是航天计量技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成果转化的主题。航天计量核心技术作为航天计量技术转化的源头,是后续技术成果转化的“总机关”,也是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位于航天计量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勇当航天计量技术创新链“链长”,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计量测试技术难题,研制完全自主可控的高端计量测试仪器设备,引领技术发展,提升基础能力和科技成果质量水平,将先进的航天计量测试技术融入到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航天计量产业链,确立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在航天计量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4.2 探索创新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模式机制
目前,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主要依赖自主化转化、外部转化、协议转化以及产学研合作转化四种主要转化方式,结合四种方式的特点,探索建立满足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实际需求的工作模式,在通常的成果转让、许可、新产品销售等转化方式前提下,探索注入技术入股、虚拟股份、混改、创新项目核心骨干强制跟投等更加丰富多样的转化方法与途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单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顶层设计要求,成立专门的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实施的工作职能机构,开展相关机制的创新研究,机制主要包括航天计量技术转化投入机制、各种转化模式的总体运行机制、定价机制、转化收益的分配机制、专项激励机制、科研人员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工作机制、专业化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机制等;紧密贴合航天事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航天计量技术专业机构的特点,组织制定“本地化”的相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成熟度的前置评价管理、运行评估管理、转化效果的后置评价管理、转化收益的量化分配管理等,理清责任链条,规范工作流程,有效控制转化过程风险等,做好转化工作的“中间段”,确保航天计量技术转化工作高质量开展。
4.3 注重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平台和人才建设
建立先导试验测试中心,打造示范平台,高效开发先进计量技术,完成技术迭代,加速技术成熟与转化;在不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情况下,成立专业转化服务平台,将部分航天计量技术向全社会进行技术转让、许可或提供服务。设立创新基金、创新空间等平台,孵化内部和外部的计量技术成果。全资或融资成立计量技术产业公司,对航天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成果进行自转化,转化效率和成功率较其他方式更高。结合计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计量技术成果和管理平台社区,吸纳全国计量技术领域专家,建设计量技术成果储备库,加强航天计量技术传播与互动,促进内外成果供需双方信息对接。同时,优化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研究制定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支持方案,加大航天计量科技人才、计量管理人才和计量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及培养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化的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4.4 做好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各级政策的研究,系统梳理各级现行法律法规及制度办法,针对航天计量技术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测量仪器等不同成果类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且符合航天计量技术机构自身特点差异化的成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可采取第三方评估模式,建立后置评价结果考核细则和实施流程,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可酌情实施个人持股激励、项目收入利润分红、岗位期权分红等方式,也可开展股权和分红的虚拟激励,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让一线科研工作者真正实现“名利双赢”,形成“从数量多到质量高再到效益好”的良性循环,促进技术成熟度稳定、市场潜力显著的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技术成果的价值创造能力,打通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5 结束语
阐述了当前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相关政策及发展现状,结合目前对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面临的各方面新要求,提出了航天计量技术成果在后续转化的发展建议,不断提升航天计量技术核心竞争力,为后期加快推动航天计量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