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玄武区推动科创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2023-09-07史庆锋

唯实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创科技人才

彭 雷 史庆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南京市玄武区以“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为奋斗目标,激活资源禀赋、融合多元主体,以科创平台建设为核心,从整体设计、横向融通、系统推进三个维度,最大深度构建“创新矩阵”,最大广度形成“创新联合”,最大力度涵养“创新生态”,有效激发老城区新的活力。

实践与做法

2020年以来,玄武区从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到搭建以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30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再到设立15家新型研发机构,逐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不断放大科创平台在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一条以平台激发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022年成功跻身全国创新百强区。

整体设计,摒弃独立发展的传统思路,以“不同层次”构建“创新矩阵”,实现创新与产业“双链融合”。依托区内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立体化构建基础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和科创载体平台,增强科技创新协同力量。一是对标国家战略布局创新平台。南京农业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前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8家涉农科研单位都在玄武区,科研服务人员逾6500人。对标国家实验室基地标准,加速突破“种源”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抓住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区域优势产业,依托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聚焦医工交叉、临床医学、精准诊疗等领域,引入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医院集团等辖区资源,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加速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向高端攀升,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共建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推动南京鼓楼医院从研究型医院向创新型医院跨越发展,将所属研究所、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合并,打造集医学培训、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技术策源地。三是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聚焦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打通每一个创新平台的产业化运营路径,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通过优化“孵化+创投”服务模式,加速科技企业孵化和成果产业化,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江苏省科技孵化器,先后入驻创新创业企业近200家,其中3家公司已在海外上市。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知识产权为纽带,倾力打造“精准医疗百家汇”市场化企业孵化平台,开创了中国第一个聚焦精准医疗的“科技创业综合体”,配备生物、化学、药物研发专用实验室孵化单元200余个。

横向融通,打破不同身份的固有界限,以“多元个体”形成“创新联合”,实现个体与主体“协同融合”。把科创平台作为事业舞台,打破不同创新个体身份限制,吸引他们各展所长、开放共享,深度参与协同创新,共同做大做强科创平台。一是以平台牵引个体参与。坚持政府搭台,集聚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科技企业等多元个体,链接各方创新资源,探索科创平台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钟山农业创新发展联盟、硅巷联盟、金融产业联盟等各类联盟的重要作用,构建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多元个体紧密对接、协同发展。二是以机制激发个体活力。在科创平台内部,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形成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机构设置上,探索实施“事业+企业”并行机制、“双理事长”型理事会运行模式;项目组织上,探索揭榜挂帅、联合申报、经费包干等科技攻关机制,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发展。三是以产业化促进整体发展。通过科研项目孵化,实现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通过产业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频共振;通过产品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功效,以“综合发展”涵养“创新生态”,实现政府与市场“互促融合”。强化政府引导,通过政策匹配、做精服务、解决融资需求等,积极服务企业主体,从政策、人才、金融等多维度匹配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提高科创平台和科技企业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的能力。一是聚合各类载体。组建区委创新委员会,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实地走访,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定期督导,不断整合部门资源,以系统化思维布局产业创新。针对区域土地资源稀缺等现实困难,盘活存量,将城市项目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融合,持续打造城市硅巷。进一步做精增量,建强以高新园区为核心的创新承载体系,推动徐庄高新区整体联动发展,加快科创“新中心”铁北红山新城建设速度。二是注重政策引导。围绕科创平台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以区委一号文形式出台差异化、全过程扶持政策,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健全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完善人才优服体系,建成玄武“人才港”,放大以才引才、以才荐才“链式效应”,支持科创平台探索人才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政策,吸引人才集聚。三是筑牢金融支撑。用好产业引导基金、科创基金,打造玄武综合金融服务中心、上市企业服务驿站,创新“应急贷”“线上融”等服务,推广“玄武快贷”企业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定制开发科创平台专属金融产品,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问题与建议

调研中我们发现,玄武区在推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空间制约、人才招引、融资不畅、政策瓶颈等难题,也是当下江苏科创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玄武区的科技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凝聚工作合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融合科创资源。城区科创产业载体众多,如何统筹布局发挥最大效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玄武区云集东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近30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3个,全省1/3左右的院士在玄武区工作生活,科教资源禀赋为区里拓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了重要支撑。调研发现,南京主城区科创载体众多,但体量都比较小,而且分散在不同领域,零碎的科创载体对科创研发、企业发展、产业集聚非常不利。同时,主城区科创空间太小,也是制约科创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小空间只能孵化出中小型科创企业,如果想发展壮大,首先必须扩大空间。珠江路科创产业园把老城区的低效楼宇转型为“硅巷”科技载体,建立“政产学研用”融合的科技生态体系,正好契合主城发展空间瓶颈制约这个问题,许多科技密集型产业纷纷落户。在此基础上,依托南师大玄武科技园,以校政企三方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组建“玄武硅巷联盟”,通过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形成内部微生态微循环,全区科创载体一盘棋,促进了信息共享,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目前,该园区已成为南京市发展“硅巷经济”的示范项目。玄武区科技局副局长卢星告诉我们,科创型企业都需要平台支撑,多数科创企业在初创阶段没有条件建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只有依附才能发展。为此,玄武区统筹布局辖区资源,发挥科创平台的最大效益。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我们感到,地方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使公共的科研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获取科研效率最大化。拓展新领域、新赛道,必须综合利用辖区资源优势,融合科创载体,解决空间制约,以多层次科创平台建设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一方面,统筹载体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军团作战”,共享资源信息,打通政策壁垒,提升有限载体的增量价值;另一方面,拓展平台优势,链接创新端与产业端,提供公共科研服务,吸引凝聚上下游企业按照产业类型和模式,开展多元探索。

做强产业主体。城区科创龙头产业较少,如何集聚要素形成规模效应,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大批企业不断突破科创瓶颈,发挥自身优势,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调研发现,主城区企业基数少,链主企业集聚效应不足,带动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作用发挥不够;许多国企、央企虽在辖区,它们的创新资源却是“在区不在手”,企业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区里帮不上忙;后备工业企业数量不足、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质量不高、本地上下游产业链亟待完善等;依然是南京市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不景气也是制约产业主体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南师大玄武科技园负责人反映,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工程干干停停,招商断断续续”,有的大企业本来想扩大规模,却因市场因素取消了一些项目;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好不容易引进来,又有不少被市场淘汰。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运营团队反映,高校、科研院所在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和科研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企业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强产业主体,必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创新主体的科技策源地,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可以借鉴玄武区“校(院)地共商”机制,定期分层级开展协调会商,与辖区高校院所在载体打造、项目申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加速各类创新要素汇聚。从全省、全国的面上来看,“政产学研用”是一个完整的科创体系,但融合链接形成规模效应,还需多方合力。我们感到,做强产业主体,一方面要突出“引”。千方百计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另一方面要着重“培”。树立企业培育久久为功理念,分层次实施相应政策,引导企业关注自身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创新综合体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让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体制机制。科研人才潜能发挥不够,如何深化改革,细化科研政策,是增强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调研发现,制约人才潜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搞研发、搞创新的政策太过空泛,很难落实落地。不少科研工作者称,激励机制是“外行鼓励内行”。科研创新人才受限于行业、地域、身份等原因,研发活动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同时,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所属教工或科研工作者,参与机构研发或自主创新研发新项目持“不反对、不支持”态度,造成科研人员顾虑重重。二是科研劳动的价值与报酬脱节。研究人员经济待遇不能达到期望值,对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持有不同意见,有的甚至分歧很大,难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造成创新力不够、融合力不足,要么“专利技术仅停留在纸上”“科研成果进笼子”,要么“墙内开花墙外香”,高端人才、项目到上海和浙江落地开花。三是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严厉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给研发人员试错的空间,导致科研人员不敢冒险尝试创新研究。另一方面,科研之外各类考核、打卡、会议,严重消耗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容易出现怠于思考、安于现状、思维僵化现象。与此同时,科创产业人才基础薄弱,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才非常少,很难招到高端人才,有的即使招进来,也因没有适合的土壤和环境面临留不住的问题,无论是科技研究型企业还是科技生产型企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目前,科技激励仍然存在国家使命导向激励不足、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缺乏长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存在短板、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从改变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入手,把创新思维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加强科教、产教结合培养人才,形成更好的人才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人才集聚及潜能发挥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包括人才发展的政治环境,包括人才成长的企业载体,也包括完善人才生活配套,都需要地方政府关注、关心。细化科研政策、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释放人才活力,进一步解放科研领域深层次制约,或是激发人才潜能的治本之举。

破解融资难题。科创产业融资渠道不畅,如何打通堵点做好金融服务,是进入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科创产业是经济发展活力之源,但这些企业大多是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遇到“资金槛”时,往往想贷“贷不到”。当前,我国是以银行机构为主导,市场为补充的金融体系。传统银行低风险偏好属性决定了其审慎经营风格,更多倾向于为业内具有一定规模或是政府扶植的大型国企提供资金支持。大量科创企业虽然潜力无限,但因资产评估、综合信誉和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获得银行大额资金支持。某科创企业负责人坦言:相比于传统产业,我们高新技术产业核心“软实力”是发明专利、技术密钥和工程方案,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只有将这些无形资产利用起来,进行融资抵押,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相关金融领域专家建议:一是构建综合信用评价体系。针对科创产业特征,优化传统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机制和授信管理体系,建立适应科创产业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银行合理需求,提供科创企业的税收、社保、水电等相关数据,进一步“丰富企业画像”为银行放贷提供研判依据。二是成立科创领域专业信贷部门。建立科技密集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增强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择优提供信贷服务。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授信政策和风险评价模式,优化授信准入标准,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建立专门业务流程,不断丰富融资产品和投资工具,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类融资需求。三是加强金融政策适度调配。构建多层次政府基金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功能,聚焦投资重心,提升政府基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引导社会资本的投放方向。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统筹科创产业的空间布局,既要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又要防止产能过剩引发过度竞争,实现资金、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科创产业蓬勃发展。

涵养创新生态。整体营商环境尚需优化,如何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调研发现,有的企业对政策理解不透,找不到匹配点;中小科创企业实施技改缺乏有力支持,政府服务仍有短板弱项;有的领导往企业跑得多,却很少解决实质性问题,企业关注度最高的是辖区政策和政府服务。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京市创新型领军企业,拥有近百项专利,多年来深耕线下元宇宙各类场景的全息交互应用,目前已建立起全息视觉商业服务的完整生态。该公司总经理周全告诉我们,政府对他们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市场前景很好。当下,他们面临的困局:一是工程项目层层分包,客户欠款多、资金回笼慢,希望展示区域亮点板块的科技项目,政府相关部门能与其直接对接,不要层层分包。二是侵权案件审理判定标准过于苛刻。周全说:“相同类型案件南京法院的判决与北上广出入太大,我们不需要地方保护,但一定要公平、公正。”我们感到,对政府而言,一是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成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小组,把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科学统筹、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加强科技力量建设,向体制化、体系化、协同化方向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提升体系化重点突破能力,完善高效、协同、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优化整体营商环境。全面梳理涉企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破除在审批许可、招投标、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把公平竞争落到实处。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等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政、金、企对接,促进金融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灵活的融资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营造亲清政商关系。研究制定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厘清行为界限,引导干部与企业家真心交朋友,多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树立风向标,吸引更多企业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投资。依托江苏现有优势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做优终端产品,培育知名品牌。

猜你喜欢

科创科技人才
人才云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