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的苏州会馆

2023-09-07刘维荣

唯实 2023年7期
关键词:同乡碑刻会馆

刘维荣

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大动脉,而地处大运河要冲的苏州依靠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雄踞全国商贸城市前列。此时的苏州更被誉为“天下四端”之一,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云:“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足见苏州被纳入国内最繁华的城市之中,成为天下商业大都会。

一、明清之际苏州会馆的繁荣

(一)商业繁华的地缘条件

明中叶,苏州才子唐伯虎写过一首《阊门即事》:“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诗中描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富商巨贾操着不同的方言通宵达旦地进行巨额交易的情景,更是形象地描绘了各地商人在苏州从事贸易的繁忙情景。唐伯虎的父亲在阊门皋桥开过酒店。因此,他的诗应是苏州当时商业繁盛、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

明、清时代的苏州,不仅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口岸。“其各省大贾,自为居停,亦曰会馆,极壮丽之观”,并最终在全国确立了四大中心之一的地位。明中叶至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不同区域经济、文化交往的日趋频繁,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一种地缘性的社会化群体组织——会馆。值得一提的是,其繁衍之广、影响之大,几乎成为明清社会的时尚,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苏州得益于极为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加之繁华的商品经济,亦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之地。对此,《陕西会馆碑记》作了高度概括:“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另有“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二)工商管理碑刻的见证

1959年,江苏省博物馆编纂的《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共收碑刻370件,其中苏州一府就达322件。1981年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的《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共收碑刻258件。上述两本资料集共收录有关苏州的碑刻资料400多件。根据碑刻集和有关地方文献所载,苏州及所属城镇一带会馆多达64所,不仅在江南为最多,而且在全国的同类地方城市之中也是最多的。苏州的众多会馆分布在大运河以及它衍生出的水网之中,无论是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还是徐扬的《盛世滋生图》,都能看见沿岸“帆樯如云、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那是来自天时的江南美景,是得于地利的姑苏繁华,也是占尽人和的苏州风雅。

苏州碑刻博物馆和苏州所辖县(市)的文博机构,现珍藏清代工商业碑刻约250块,内容涉及丝绸刺绣业、棉布洋布业、造纸印刷业、土木建筑业、木器制造业、油漆业、铜锡铁器业、金银珠宝业、金融典当业、杂货百货业、粮食业、南北货业、酱油菜橱面饼业、柴炭煤烛业、渔业、烟草业、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18个大类,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居全国之首。这些工商业碑刻,大多数为全国各地商人和作坊主在苏州建立会馆时所立,少数为地方官府所立。

二、明清会馆创设的文化心理

(一)个体对组织的社会化需求

会馆作为同乡人自发组织、捐资、置地而建起的社会性组织,在客观上有利于同乡经营者树立行业优势,减少经营风险,并且更容易结成利益整体,通过地域纽带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康熙年间,枫桥的洞庭西山贩米商日以百数,由于不堪牙行的盘剥而联合起来建立了洞庭会馆,取代了牙行的作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冈州会馆坐落于苏州著名的千年古街——七里山塘东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为义宁(今桂林)商人所创建。会馆富有苏州私家园林特色布局,典雅精致,内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移步换景,宁静舒适,堪称山塘街明清会馆建筑的典范。

兰溪人戴曦则是这样表述在苏州创立金华会馆的目的:“虽苏之与婺,同处大江以南,而地分吴越,未免异乡风土之思,故久羁者,每喜乡人戾止,聿来者,唯望同里为归,亦情所不能已也……为想春风秋月,同乡偕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蔼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脱近市之习,敦本里之淳,本来面目,他乡无间,何乐如之。”陕西会馆位于金家弄口的山塘街508号,又称全秦会馆、陕甘会馆、雍秦会馆和雍凉公墅。陕西会馆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建,历时四年完工。史茂在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中表达了完全同样的意思:“余惟会馆之设,所以联乡情,敦信义也。吾乡幅员之广,几半天下,微论秦陇以西,判若两省,即河渭之间,村墟鳞栉,平时有不相浃洽者。一旦相遇于旅邸,乡音方语,一时霭然而入于耳,嗜好性情,不约而同于心。加以岁时伏腊,临之以神明,重之以香火,樽酒簋铺,欢呼把臂,异乡骨肉,所极不忘耳。”

(二)地域性的商帮组织

会馆主要是以地缘(籍贯)为纽带,“会馆之设,所以答神庥,睦乡谊也”,“凡吾郡土商往来吴下,懋迁交易者,群萃而憩游燕息其中”,“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恭祀明神,使同乡之人聚集有地”。

最初,会馆以同一地区旅苏商人的集结为多,不分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又由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旅苏商人组成工商行业的会馆,大兴会馆为江苏各府的木商帮,毗陵会馆为常州的猪商帮。其最初作用重在“联乡语、叙乡情”。后来随着经贸活动的发展,又逐步成为商人们存放货物、居住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凡弹冠捧檄,贸迁有无而来者,类皆设会馆,以为停骖地”。如光绪时的两广会馆,是因为士商往来于苏州,无处寄身,因此才兴建的。其目的是希望“自今以往,乡人至者,上栋下宇,得有所托”。

当然,还有一些已经突破地域界限,完全按照行业建立的会馆,如药行会馆、靛行会馆(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新建靛行会馆碑记》称:该馆始建于嘉庆十五年,为山东、河北、山西等省蓝靛商人和染坊共建)。

三、明清时期苏州会馆的功能价值

会馆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广置楼阁、多盖屋舍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同乡、士绅、商旅驻足和贮存货物提供方便。“查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使“士、商之游处四方者,道路无燥湿之虞,行李有聚处之乐”。作为外地前来的行商,迫切需要在他乡稳定立足,从而满足互助互济之需,联结同乡之谊,增强团体自保自卫力量,抚恤同乡或同业中的鳏寡孤独、老死废疾者。苏州会馆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乡人互助的公益价值。苏州会馆设置后纷纷兴起有利于同乡的各种善举。如对老弱失业者提供救济,对伤残病痛者给予医疗,对客死异乡者供给殡舍,对无力归葬者代为掩埋等等。有的更设立义塾,以提供子弟教育机会,或兴建义渡、码头,方便经营者的运输往来。陕西会馆的普善堂、东越会馆的公善堂、新安会馆的积功堂、湖南会馆的泽仁堂等都是为同乡提供各种慈善服务的机构。不仅如此,一些会馆本身就是先襄义举,而后创建会馆的。会馆是办理善举与办事会议之所,它的善举对象是同乡,从而为工商业者提供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强化了同乡同行的凝聚力。

沟通信息的商业价值。会馆作为行业的议事机构,推举议董,订立行规。如,钱江会馆为杭州绸业商帮所建于苏州,贩运大批绸缎来苏经营批发业务。东越会馆是绍兴蜡烛业商的烛业行帮会馆,当时全苏州的蜡烛行业全部由绍兴人把持,目的就是保护绍兴人的利益。位于苏州旧城平江路张家巷的全晋会馆(又称山西会馆)兴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旅苏晋商们交流商情、相互借贷、调剂资金的洽谈场所。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者,多系晋省人。”大量的山西商人来到苏州,由于语言交流的困难以及苏州地区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山西商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商业利益,于是便广泛联络,共同协商,合力对外。如今,全晋会馆早已演变成了昆曲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苏州现存会馆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富商巨贾,会馆的大量涌现加强了苏州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联系,对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催化和推动作用。同时,这些会馆的设立起到了鼓励竞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我国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猜你喜欢

同乡碑刻会馆
强化农村基层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之路——石家庄市元氏县赵同乡毛遗村
一岩九饮会馆
选个累人的店铺
碑刻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陈埭镇同乡总会
或恐是同乡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