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面向未来的地方志记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2023-09-07左健伟

唯实 2023年7期
关键词:史志志书方志

左健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这些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地方志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志记录当代、服务发展的独特功能,讲好江苏故事,赓续中华文脉,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方志贡献。

一、源远流长的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地方志,也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周礼·春官》记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这是“方志”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地方志作为一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两千多年来延续不绝,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第一,地方志是越境不书的区域著作。地方志的记述都有一定的地区范围,通常是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按府、州、县,或省、市、县等编写。也有为镇、村,或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等编写志书的。不管是记事,还是言人,都严守地域区划,越境不书。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加上地方志编纂人员有意突出别处没有、本地独有的事物,打开任何一本地方志,都会感到浓郁的地方气息扑面而来。这也是地方志区别于其他著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地方志是包罗万千的“百科全书”。“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是通过特定的体例体裁,按照存真求实、横排竖写、述而不论、详今略古、详新略旧等编纂原则,记载一定区域内的建置疆域、自然环境、历史沿革、职官典制、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文化艺术、政治军事等,是“一方之百科全书”“一方之通史”。地方志的“包罗万象”是它区别于其他种类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

第三,地方志是绵延千年的文化瑰宝。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从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一部志书创修之后,往往继之以续修、再续、三续,此外又有重修、补修、增修、新修等等。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样的一种连续性,也让人们有了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分析记述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志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这也是地方志区别于地方史和档案资料的鲜明特征。

第四,地方志是“官修”“官责”的权威信史。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国运昌盛,确立史志官修制度,打开了官修志书的新局面。北宋时代朝廷就设置了主管州郡编修地方志事务的九域图志局,开创了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的先河。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行为的一统志开始出现。民国期间,即便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但通志局、通志馆陆续成立。“官修”“官责”确立了地方志权威,是地方志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第五,地方志是唯一记录当代的史书形态。“隔代修史,当代修志”是中国编史修志的一种传统。史书内容以历史为主,详古略今,对历史的功过得失要进行评判;志书内容以当代现今为主,详今略古,只记史实,不做评判,客观性更强,资料也更为丰富,因而也更加真实可信。服务当代,是地方志有别于其他文献最鲜明的政治属性,因而被历朝历代所重视。

二、地方志系统记录了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沧桑巨变

江苏是全国著名的“方志之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至今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

据《中国古方志考》统计,我国南北朝及其以前的通志、府县志共260余种,其中,今江苏地区就有39种,“方志大省”已见端倪。汉代是地方志正式发端时期,江苏的地方志发展走在了前列。成书于东汉时期记录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在江苏出现的《沛国耆旧传》《广陵郡图经》《吴越春秋》等,堪称引领风气、彪炳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志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期间,江苏成就斐然,比较著名的志书有《吴地志》《建康记》《阳羡风土记》等。隋唐时期,官修志书制度确立。江苏地区的地记、图经等不断涌现,地方志书内容不断丰富,体例日趋完备,著名的有《吴地记》《润州图经》等。宋元时期,地方志发展进入定型时期,无论是修志的普及度还是成书的数量都远超前代。江苏地区的志书硕果累累,精品迭出,著名的有《吴郡志》 《咸淳毗陵志》 《景定建康志》 《至顺镇江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明清两代,旧志编修进入鼎盛时期,“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清代江苏编修志书达400多种,占江苏现存旧志总数一半以上。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志书中,江苏的优秀志书约占全国的1/4。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多次通令修志,江苏共纂有各种志书165种,虽然数量远逊于清代,但平均每年成书4.3种,修志频率较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展现江苏古代方志的丰富成果,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和专家学者,省地方志办公室于2010年启动《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修工作,历时13年编纂完成,共530多册,收录了唐代至民国期间各种方志古籍650多种,总计影印图版约80万幅。《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是江苏目前已经完成的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也是全国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新华社称:“这是我国对古籍保护利用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修志编鉴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首轮、二轮志书编纂工程。1986年,首轮《江苏省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2007年底完成编纂出版任务,共92卷、118册、7500余万字,其中江苏首轮省志填补了江苏自建省(1667年)300多年以来没有完整省志的空白。江苏第二轮修志工作于2005年启动,2020年底全部编纂完成,共出版省、市、县(市、区)三级地方综合志书110部、271册、3.35亿字。二轮《江苏省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978—2008年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与首轮省志共同构成了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省各地史书编纂也如火如荼,南京、无锡、常州、苏州、连云港、扬州、泰州等7个设区市编纂完成或正在编纂地方通史。专题史、口述史等多种体裁百花齐放,江苏地方志工作呈现志、鉴、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

这些庞大的地方志成果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系统记录了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巨变,展现了江苏千年文脉的多彩华章,生动描绘了江苏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图谱,让人们在百年大变局的当下从历史变迁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三、以面向未来的地方志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要采取人类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现代知识传播网络体系,对地方志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志鉴产品进行全方位和成体系地改造,使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功能在新时代新征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这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首先,高质量记录江苏现代化进程。积极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在守正创新中打造堪存堪鉴的精品佳志。一是以主题志鉴记录江苏现代化进程的鲜明亮色。主动策应年度重大主题,每年编纂主题志鉴,先后编纂出版《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强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江苏地方志》“红色地名”专刊等,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多的方志智慧。二是以即时性记录更好展现江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在编纂好的年鉴、英文年鉴的基础上,从2019年1月起,在全国首创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年底汇辑成一本20万字的《江苏记录》,已经连续四年入选省人大、政协“两会”会议资料。今年创新编纂的《江苏影像》,作为《江苏记录》姊妹篇,也首次入选省“两会”会议资料,深受代表委员好评。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示范带动下,2022年全省各地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52种,其中15种亮相当地“两会”,成为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个亮点。三是以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展现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留住乡愁记忆,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3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国首次提出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的目标。当年新启动镇村志编纂364部,当年新出版镇村志88部。此外,还编纂出版中国名镇志28部、名村志5部,分别占全国的25.9%、7.2%。全国首创的全媒体志书——“江苏名镇名村志”系列作品编纂完成29部。四是以重点史志作品展现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根据《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从2022年开始启动实施了“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由省地方志办公室直接指导并给予部分出版资助,鼓励编纂出版展现江苏形象、彰显江苏特色、记录江苏成就的重点史志作品。首批重点史志作品《中国淮扬菜志》《江苏华侨华人史》《师之魂——陶行知在栖霞》等作品出版发行。

其次,高标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主动顺应知识传播体系的变化,做有品质的史志作品,实现存史、资政、育人相结合,做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相统一。一是打造最有文化的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坚持日更,主打原创,清博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地方志系统省级第一名。2022年全年推送文章1100多篇,其中原创文章500多篇,访问人次超过180万。原创文章被新华社、中新社、“学习强国”“国家人文历史”“北京西路瞭望”等各类媒体转载1200多次,成为讲好江苏故事的重要平台。“方志江苏”视频号自去年8月份开通,共发布“江苏方志故事”系列短视频277个,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二是开设最具活力的大讲堂。自2019年创办“江苏方志大讲堂”以来,每月一期,线上线下同步。创新讲堂模式,发展“云讲堂”“访谈讲堂”“户外讲堂”,积极推进“方志大讲堂”进乡村、进校园、进机关、进党校。至今年3月,共举办“江苏方志大讲堂”及分讲堂87场,除线下听众近7000人外,还通过交汇点新闻、新华报业网、大运文旅等平台推广传播,辐射观众超500多万人次。三是创办最美设计的网红杂志。《江苏地方志》确立了“大方志、大文化”的理念,进行了三次大的改版。从杂志内向杂志外延伸,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专题刊物+论坛文集+线下论坛”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态,并以最美装帧设计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二届中国期刊艺术周。

最后,高起点打造方志文化展现体系。凝聚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打造了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平台,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一是努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志鉴产品。改变以存史为主的思路,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打造人民群众爱看、爱读的史志书籍,努力做到“四个实现”。实现资料的多元化。比如江苏援藏援疆志,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作为延伸阅读,提升了可读性。实现形式的可视化。江苏在全国率先将音视频纳入志书,打造出全国第一批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现在江苏编纂的志鉴产品,大量使用音视频。实现文辞的优美化。比如,江苏名镇名村志第一篇,是作家的介绍美文。实现装帧时尚化,以最美书籍的标准,最美的图片、最美的封面和版心设计,来打造最传统的方志书籍。比如《中国淮扬菜志》彻底改变了志书的展现形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二是举办年度互动量最高的跨年知识大会。2022年12月31日晚,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广电总台联合举办了3个小时的“Fun知·江苏”跨年知识大会。以2022年度热点事件为主线,梳理出与方志记载或者历史有联系的话题或具有科普性的历史故事,以近700万人的总点击量成为省广电总台年度互动量最高的直播。省内众多大中小学校组织师生观看,深受好评。三是组建全国最强阵容史志馆联盟。以江苏省方志馆为龙头,首创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史志馆联盟”,将各地各单位自发建立的镇村史馆、厂矿史馆、校史馆以及各类特色馆联合起来,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数量,提高场馆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至今年3月,全省共有33家市、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进行试点,联盟成员展馆数量达到744家。四是打造全国最大数字方志数据库。建设全省旧志、新方志、编纂资料、方志文化产品、多媒体方志资源和馆藏书目等六大数据库。目前已入库碎片化志鉴成果2766本,是全国地方志系统最大的方志数据库。推进“江苏省情网”“江苏省方志馆”门户网站改版升级,以全新面貌展现丰富多彩的方志文化。配合史志馆联盟,搭建“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小程序。聚合地方志系统的地情资源,形成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和95个县(市、区)的地情文化展示矩阵体系。

猜你喜欢

史志志书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红嘴蓝鹊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Superlubricity enabled dry transfer of non-encapsulated graphene∗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有朋远方来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