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3-09-07熊启荣蔡语婉何佩群
熊启荣,蔡语婉,何佩群
广东普宁华侨医院眼科,广东普宁 515300
糖尿病属于临床一类高发性疾病,在人口总数中占比约为1%~2%,伴随人们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变化,该病在临床上的患病率不断升高,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处在过高状态,能导致眼球内部产生器质性病变,给其视力带来严重影响[1]。白内障属于糖尿病患者比较多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需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以免病情继续发展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2]。当前,临床治疗时多通过手术以恢复患者的视力,其中单纯采取超声乳化吸出的疗效较为有限[3]。据有关研究显示,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不仅操作较为方便,能纠正屈光不正,同时给角膜内皮细胞带来的损伤较轻,可加快术后的视力恢复速度[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1—12 月普宁华侨医院收治的68 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开展研究,分析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对该类患者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拟定有关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8 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50~82 岁,平均(68.35±3.90)岁;病程2~12 年,平均(5.24±1.20)年;患病:左眼18 例,右眼16 例;晶状体核分级:Ⅱ级13 例,Ⅲ级12 例,Ⅳ级6 例,Ⅴ级3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50~80 岁,平均(68.10±3.78)岁;病程2~11 年,平均(5.35±1.14)年;患病位置:左眼19 例,右眼15 例;晶状体核分级:Ⅱ级14 例,Ⅲ级11 例,Ⅳ级5 例,Ⅴ级4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晶状体核分级以及患病位置等各项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同时取得患者知情和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和《内科学》第9 版[5]、《中华眼科学》第2 版[6]当中有关糖尿病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吻合;符合有关手术指征;无其他的眼部有关疾病或者佩戴角膜接触镜史。
排除标准:除糖尿病外其他原因所致白内障者;缺乏交流和沟通能力者;存在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者;以往进行过眼科手术者;存在其他感染病或者凝血异常者;过敏体质者;拒绝研究或者期间退出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予以降糖治疗,等到血糖至正常水平后开展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超声乳化吸出,操作步骤如下:手术前的30 min 予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国药准字H20 055546;规格:5 mL)开展散瞳处理,经聚维碘酮溶液(国药准字H44 023923;规格:500 mL)开展结膜冲洗,后予以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进口药品批准文号H20 160133;规格:15 mL)对结膜囊开展表面麻醉,于上方的10点钟位置有关角膜缘中做3.2 mm、1/2~1/3 角膜厚度透明角膜切口,同时往前进行2 mm 潜行,在2 点钟位置做一个1.5 mm 侧切口,将透明质酸钠妥善注入,通过切口到达前房中,予以环形撕囊处理,经平衡盐溶液对晶状体开展核水分离处理,经超声乳化的方式吸出晶状体核,清理晶状体的残余皮质和一部分核组织,注入合理剂量的透明质酸钠到前囊和囊袋中,手术结束后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 150119;规格:5 mL)开展滴眼处理,每日进行3 次处理。观察组予以超声乳化吸出加植入人工晶体,术前准备、超声乳化吸出步骤以及术后处理方法和对照组相同。在结束超声乳化吸出后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操作步骤如下:在患眼的前房和囊袋中注入适量的透明酸质钠,结合人工晶体植入所需光学部直径,扩大切口到5.5~6.0 mm,采取晶状体镊按常规操作要求植入到囊袋内部之后,采取平衡盐溶液冲洗前房,等到完全抽吸出透明质酸钠后,注入平衡盐溶液到患眼前房,无需缝合处理角膜切口,将会自动贴合到理想水密状态。术后7 d,结膜囊内涂抹适量的红霉素眼膏,敷料覆盖术眼,每日进行1 次换药处理;术后1 个月,采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用药4 次/d;术后3个月,无需用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眼部受伤,同时定期前往医院复诊。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术后的视觉质量分值和并发症情况。
①对比两组视力水平。分别在术前、术后7 d、1 个月及3 个月采取国际标准视力表对两组视力水平展开测定,此表为14 行大小不同、开口方向各异的“E”字所组成,测量从0.1~1.5,每行有标号,数值越高,代表视力水平越高。
②对比两组角膜散光度。分别在术前、术后7 d、1 个月及3 个月对两组角膜散光度展开测定,采取德国蔡司公司生产IOL-Master 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开展测定,在自动测量模式下获取连续3 次测量结果,后取平均值,角膜散光度=K2-K1,其中K1为最小角膜曲率,K2为最大角膜曲率,最终测量的结果越高,则对视力的影响越大。
③对比两组视觉质量分值。分别手术结束后的3 个月采取自拟日常视觉活动量表对两组展开评定,涉及夜间读物、看电视、精细操作和阅读书写总共4 项,各项得分0~5 分,得分高,即视觉质量高[7]。
④对比两组并发症。涉及角膜水肿、暂时性眼压过高、后囊混浊以及前房反应等,统计两组并发症出现占比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比较
术前和术后7 d,两组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以及3 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水平比较(±s)
?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
术前和术后7 d,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s)
?
2.3 两组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分值比较
观察组术后夜间读物、看电视、精细操作和阅读书写方面的视觉质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分值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分值比较[(±s),分]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角膜水肿、暂时性眼压过高、后囊混浊以及前房反应等并发症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代谢病,主要症状是血糖较长时间处在过高水平,治疗不够及时或者合理能够影响到机体内各个脏器,其中最典型的为糖尿病性白内障[8]。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体内的血糖较高,能将醛糖还原酶充分激活,使得细胞外的水分被充分吸收,进而影响到晶状体有关纤维细胞,产生变形以及肿胀等各类不良情况[9]。伴随糖尿病患病数量增多,糖尿病性白内障也越来越多见,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直接影响[10]。因此,如何提升该病的疗效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关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手术是主要治疗措施,其中白内障摘除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然而手术操作较为繁琐,术后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超声乳化吸除有着损伤轻、安全性佳以及并发症少等多类优点,将其和晶体植入联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视力,不需要等待白内障完全成熟,承受的痛苦较轻[11]。本次研究发现:术后1 个月以及3 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夜间读物、看电视、精细操作和阅读书写方面的视觉质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和高文清[12]研究中所得结果相一致,反映出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能更好地提升患者视力,改善其视觉质量。分析原因是通过超声使得晶状体充分乳化,再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处理,能够消除晶状体混浊,防止病情继续发展,使视力和视觉质量得分较好改善[13]。术后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反映出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能更好地降低角膜散光度。角膜散光和术后的远期视力存在关联,二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14]。观察组术后的远期视力更为理想,因此,其角膜散光度更低。此外,在观察并发症时发现,观察组角膜水肿、暂时性眼压过高、后囊混浊以及前房反应等并发症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反映出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能减少有关并发症产生。主要原因是观察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开展的操作能避免手术期间角膜内皮细胞受损,减少角膜内皮的失代偿和不可逆转性角膜水肿产生,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本研究认为,虽然超声乳化吸出加植入人工晶体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但术前应完善眼底检查等各项检查工作,术中需要规范切口的长度,同时切口需要避免过于靠前或者靠后,在整个手术期间术者应充分规范自身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术后应指导患者定时回院复查,才能使其获得理想的疗效。还有研究发现,通过超声乳化吸出加植入人工晶体的手术方式能够减轻给角膜内皮细胞带来的损伤[15]。但本文未对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指标进行分析,还需日后继续补充。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疗效理想,能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其角膜散光度,改善其视觉质量,减少并发症产生,值得采用。但本文依旧有一些不足,如纳入的样本数少,样本全部源自于一家医院,且缺乏远期随访结果,最终得到的结果不够全面,仍需未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