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医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3-09-07王相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其专业的实操性与专业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大思政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医学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坚持医路初心,夯实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技能,强化专业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健康事业参与度。从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實践教育两方面切入,由“所学”到“所为”,在劳动教育中探索“专业+”的创新创业道路。
[关 键 词] 大思政背景;医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16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其专业的实操性与专业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医学生劳动教育,厚植医学生的劳动情怀,培育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育人的效果是发展医疗卫生行业,进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大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
大思政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新任务和新使命,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引申与扩大,更具有系统性与整合性,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直接体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大思政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突破了理论与实践的藩篱,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形成了教育合力,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是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应有之义,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系统思考、不断探索[2]。
(一)鲜明的思想性
大思政教育的“大”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所的扩大,摆脱了思政课时空的束缚,但其核心与本质仍是鲜明的思政教育元素,始终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思政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共同点,建立联系、有效衔接,在教育过程中涵盖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最终目的仍是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劳动教育, 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 从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品德、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 赋予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新动能[3]。在此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在劳动教育的目标、手段、过程、评价等方面突出鲜明的思想性特征。无论劳动教育以何种形式为载体、何种方式运行,教育全过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使学生以行动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承担育人、育才的重要任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劳动精神入脑入心,发扬社会主义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突出的社会性
大思政教育在育人主体和育人内容上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在育人主体方面,大思政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育人主体的统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更新换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其内容和形式都存在局限性,越来越多的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等。多元的育人主体担任不同的角色,家庭、学校、社会等育人主体共同发力,全员育人格局愈加凸显。在育人内容方面,单纯的书本知识和学校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接收渠道多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尤为重要。“四史”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人民鲜活的生活更是最好的素材,正所谓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打破信息封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广大基层是学生增长见识、了解国情的大课堂,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基层,走入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三)显著的实践性
大思政背景下的教育手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单纯灌输式的知识教授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更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离开教育实践,理论知识将变得干瘪无趣,扁平机械化。所谓大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际行动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突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4],三个方面的内容皆强烈体现劳动实践特征。高校应基于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教育过程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落地、落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用好教育资源,在纪念馆、博物馆、基层社区等感受中国变化,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情感共鸣,在实践中学深悟透,提高个人素质,将劳动教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医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既要看到“通过劳动”的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又要看到“关于劳动”的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5]。医学生是未来人民生命健康事业的守护者,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医学生的培养是关乎生命健康的重要事业。劳动教育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是“必修课”,对于学生医术、医德的养成都十分重要。
(一)坚持医路初心,夯实专业认同感
医护行业是直面生命的職业,肩负着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医学生成长成才之路重任在肩,课程难度较大、培养周期较长,是一条艰苦的成才道路。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十分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而无论是从课程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医学专业的课程都是十分繁重的。而学生从高中转入大学,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业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更有部分学生对医学还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动力,导致学习纪律松散。在高校实际的育人工作中,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没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学业困难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业困难问题越发严重,学生的学习动能严重受挫,形成负向循环,最终对医学专业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劳动教育之中,学生能够深入生动的实践之中,切实感受专业的重要性,在身体力行中坚定专业信仰,夯实专业认同感,保持医路初心。
(二)提升专业技能,强化专业使命感
医学专业应以国家卫生健康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导向,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医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通过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教育,学生必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医术和医德,最终服务于国家健康事业。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主张走进社会,强调动手体验,这与医学培养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特色发展的新篇章,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服务他人,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医学生走进火热的人民生活中,在身体力行中用医学专业服务人民群众,真正用专业反哺社会,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感受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期待,强化专业使命感,形成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价值观。也只有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崇尚劳动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健康事业参与度
当前部分医学专业的劳动教育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且缺乏专业特色,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问题[6]。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贯彻“新医科”视阈下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必须将劳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7]。相比其他专业,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更要突出医学专业特色,更要聚焦人民的生命健康,特别要辐射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基层地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到基层用专业服务人民群众,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助力送医下基层政策。同时,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与奉献,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等,科普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这也有利于医学生仁心医术的培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扬“赤脚医生”精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聚焦健康事业参与度。
三、医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对劳动教育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多与少”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与获得[8]。医学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培养目标和历史责任,突出医学专业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为价值取向,拓展共建平台,以“文化—专业—服务”为主线,通过实施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两大主要路径,结合理论讲授、情境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着重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探索具有医学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劳动理论教育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理论教育是劳动实践教育的基础。医学生劳动理论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理论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应围绕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因此,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是劳动实践教育的基础,能够认清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大政方针,才能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理解“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社会需求。(2)专业理论教育。医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应区别于其他专业较为基础的劳动教育,转向用专业服务,发展更具医学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从劳动实践教育的参与比重来看,低年级学生参与较多,但是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他们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还不够强,操作能力还有欠缺,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有限。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如基本的应急知识、安全知识,血压血糖测量方法等。此外,还包括专题理论知识,如护理专业知识、老年保养知识、学龄期儿童基本知识、口腔健康知识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支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医学院校应在学生入学后分项目、分章节开展系统的专业劳动理论知识教育,以便之后有序开展劳动实践教育。(3)传统文化教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劳动教育与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对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劳动过程中,各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大学生处于拔节育穗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头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溯本逐源,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能坚定信仰与初心,践行青年使命。同时,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受地方文化。因此,劳动教育要选取适当的内容,融合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思想理论教育。
(二)劳动实践教育
1.由“所学”到“所为”,结合医学专业特长开展特色项目。“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体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优渥,个性独特,追求自由,成长过程中缺乏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特别是一些城市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比较少,存在轻视劳动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而劳动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增强医德情感、丰富医德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医学理论知识不能够满足学生在临床一线的需要,所以必须完成由“所学”到“所为”的转变,在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强化素质。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9]。医学院校应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劳动实践之中,搭建平台,采取“常态化活动+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等项目,号召学生投入劳动实践中。一方面,在学期常态化活动之中,学工部门、团委等应发挥主要作用,在校内、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项目。在校内,充分利用资源,如一些高校将校园分区划分给学院作为劳动教育基地,搭建植物园、中药培育园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栽种培育,在劳作中感受培育过程,从而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树立爱校思想。另外还应结合时间节点和专业特色开展多种校内活动,如技能比赛、画图比赛等,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拓宽劳动教育载体;在校外,应积极寻找共联共建基地,拓展劳动教育场所,与周边社区、养老院、中小学、红十字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重点地定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另一方面,要发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许多高校遴选优秀学子组建团队,前往基层社区、经济落后地区等进行志愿服务,在医院、社区、养老院等地方,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服务中去,如给老年人科普慢性病养护知识、为他们测血压血糖等;给中小学生科普青春期健康知识和保健运动知识,埋下医学的种子;为幼儿讲解口腔知识、卫生用眼知识等,针对不同的群体,为不同的地区送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基层感受人民群众对于卫生事业的期待,在实践中感受志愿服务的价值,坚定专业信仰,在专业劳动教育中出力流汗、锻炼才干、磨炼意志,将劳动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结合社会需求和劳动项目特色,探索“专业+”的创新创业道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越来越严峻,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又加剧了这种状况,一些医学生也陷入了就业焦虑之中,如网上热议的“大学生是否应该脱下长衫”的话题,反映了就业的困难和大学生择业的刻板。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具有特殊意义,学生可以认清劳动与社会发展、就业创业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认知职业,树立劳动意识[10]。劳动实践教育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加深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各地的高新技术发展区、基层社区都十分注重创新发展、招商引才,国家也给予了政策支持。在暑期社会实践或日常教育中,学校可以拓展资源,带领学生实地走访生物医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等,走进他们的实验室,与相关负责人展开座谈与讨论,认识国家和社会对于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了解这些产业运作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特别是与医学技术和人类健康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领头人与医学专业背景相关,但是他们能够抓住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机遇,勇立于“双创”潮头,怀揣健康中国的梦想和使命,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应用,着眼于人类健康事业。学生在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就业政策和基本知识,培养“双创”精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紧密对接卫生健康产业,发挥专业特长,将个人理想、专业特长与国家健康事业相结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用实际行动实现青春梦想。
大思政背景下医学劳动教育以学校专业化劳动教育理论科学化建构为原则,致力于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培育精神相结合,注重教育实效,将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卓越医护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3.
[2]鲁满新.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9(4):134-137.
[3]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4]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20.
[5]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6]赵亚坤,李玮.医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0):172-175.
[7]叶航.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向度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20):26-28.
[8]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9]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10]梁三平,曹华琼,郭鹏,等.新时代医学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4):65-67.
◎编辑 栗国花
作者简介:王相(199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