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唐诗,世界的唐诗

2023-09-07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唐诗杜甫李白

曾勋

前不久,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成为银幕黑马,受到不少观众热捧。影片以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为主视角,讲述了高适三回梁园,三上黄鹤楼,三入长安,两下扬州,每一次的前往与离去都见证了李白、杜甫、李龟年、哥舒翰等唐代群贤各自的人生转折。盛唐豪杰群贤悉数登场,用溢出大银幕的国风雅韵,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认同。

唐诗,是中国人的浪漫,它承载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政治、哲学、文学、音律……唐诗所包含的这些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在唐朝这个波澜壮阔的时期,诗人在盛世探索生命的极限,在“国破山河在”的时代经历心灵的壮游。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隐”孟浩然、“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诗骨”陈子昂、“诗囚”孟郊、“诗奴”贾岛……风格迥异的绰号后面,藏着一个个丰富而不屈的灵魂和盛世之气。他们创造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诗性世界,在这个世界,任何场景、情感,都洋溢着诗意。

有人说,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火馈赠给人类,表征着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天上的神灵;而中华文明以人本精神為基石,华夏祖先认为火为燧人氏发明,他们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信心,于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人伦的幸福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人间清醒”,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唐诗不像西方史诗那样热衷于讲述神的故事。从民间疾苦到文士不遇,唐诗始终观照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王维、孟浩然于山水田园中寻求生命的寄托;高适、岑参在风沙弥漫的塞外大漠中驰骋豪纵;李白纵使经常在诗中与鬼神对话,但他的里子仍旧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高气傲;杜甫的诗作都是对人生百态和社会底层的生动描绘,他对现实的观照在文学世界具备了超越种族与国界的永恒意义,因而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唐代诗人便如同一群将中华民族要义薪火相传的传承者,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来感受生命、领悟人生真谛,以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鞭挞时弊、同情弱小,以浪漫豁达的胸襟对待人生、追求自由。他们内心的生命体验外化为丰富的唐诗,激发了中国人对待生活、世界和宇宙的灵感。

千百年后的现代中国人在需要抒发情感的任何场景中,都能找到应景适情的唐诗名篇。家国情怀、踌躇满志、隐逸心志、离愁别绪、近乡情怯……唐诗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唐诗更成了世界性的精神财富。

1862年,法语版《唐诗》出版,这是西方第一部唐诗译集。之后,西方主流国家开始系统译介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的作品。19世纪中叶,法国作家、翻译家戈蒂耶翻译的中国古体诗选集《玉书》先后被转译为德、意、西语译本,在西方掀起了“李白热”。

1947年,美国诗人威特·宾纳出版了诗集《带走黑暗》,其中有一首《致李白》:倒四大洋入酒盅/举七大洲让你心欢喜/你远古的脉冲成为我的脉冲/凭这酒杯,我知道你所说的充实……

“我的心从未如此激动,我的胸膛从未如此充满激情,我知晓的艺术或许从来没有带来这些古代思想的精华。”20世纪初期,英国外交官弗莱彻在其唐诗译著的题词“致大唐”中如此评价唐诗。弗莱彻看重唐诗中的生存哲学、仁德精神与人文情怀,对于当时西方社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等弊病,弗莱彻认为唐诗中渗透的中华文明思想精华是一剂良药。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唐诗仍旧是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最好的输出样本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唐诗将如何更广泛地走向国际文化领域并提供价值需求,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唐诗杜甫李白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唐诗赏读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