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水思源,纵览青岛美丽“水景”

2023-09-07丁响响

走向世界 2023年32期
关键词:崂山水景水务

丁响响

曾几何时,青岛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186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从上世纪修建崂山水库、大沽河引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再到今天,节水一直是青岛发展变迁的城市主题,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青岛人的心里。而今,当我们走进青岛水务博物馆时,青岛自来水的来源、如果节约水流、如果保护水资源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收获完整的答案,让你不虚此行。

跨越几个世纪的城市“缩影”

青岛水务博物馆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崂山水库院内,为公益科普博物馆。青岛水务博物馆于2009年开始筹划并征集文物,原拟名青岛自来水博物馆。最初,博物馆的原选址有3处:一是位于李村河下游胜利桥东侧,闫家山村北的李村河水源地,遗存有德占时期建设的600平方米送水机室一座。二是位于城阳区夏庄镇西黄埠村白沙河南岸的黄埠水源地,遗存有日占时期建设的送水厂一座。两处遗址均被列为青岛市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三是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东北,始建于1958年的崂山水库,几经筛选比对、设计,最终选址崂山水库院内。2013年,青岛水务集团成立后范围扩展至排水、污水处理,更名为“青岛水务博物馆”。

博物馆从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为起点,以时间顺序和重大事件为节点,用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文物、视频串连起了青岛跨越3个世纪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青岛城市发展的见证和缩影。

博物馆致力于成为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国同行业知名博物馆。据了解,博物馆展馆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展区由崂山水库两层老办公楼改建而成,由10个展厅和影视厅、库房、办公室组成,面积约750平方米,展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照片、影像资料300余件。一层5个展厅,为青岛解放前展区;二层5个展厅,为青岛解放后展区;室外展区约3000平方米,包括互动区和大型文物展区。

参观过程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青岛市120年来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发展历程,观看馆藏青岛水务建设以来的文物、照片、影像资料,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水务的发展、建设、保障得到巨大提升。

其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值得关注。直径350毫米闸板式阀门,这是1901年由德国运至青岛,安装在观象山贮配水池。观象山贮配水池是海泊河水源地的配套设施,自1901年启用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四通排沙阀门及管道,是1906年前德国制造,带撤水直径200毫米四通排沙阀门及相连管道、闸阀,2012年5月取自新疆路和陵县支路路口。供水行业使用四通阀门极其罕见,带排沙功能的更为罕见。早期,由于工艺不完善,自来水中会混有沙子。该阀门底部比管道低,可以储存流水中的沙子,起沉砂池作用,隔一段时间启闭阀门可使储存的沙子淌出。

此外,德文上水档案卷宗,其中有10余件往来信函、要记,以及3张粘贴在布上的建筑图纸。想用自来水,用水人先要向供水单位申请,供水单位会向申请人索要建筑图、用水用途、使用人口等,然后现场查看、设计供水方案,申请人同意后施工、交付,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存档、备查,这种申请用水的流程直到现在仍在沿用。这个台账保存在海润自来水集团档案馆,历经了100多年,仍完好如初。

自动远传水位记录仪,1913年德国制造的自动远传水位记录仪是建设青岛贮水山水池(东池)时的配套设备。主要由计时器、水位标尺显示器、水位时间记录划表器、水位极限报警器组成。该水位仪1985年停止使用,在全国乃至原产地德国也难得一见。

青岛市工务局自来水厂汇纂也让人印象深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自来水厂编辑出刊了3本《青岛市工务局自来水厂汇纂》,汇编了青岛自来水厂机构设置、供水量、水费回收率、设备设施、报表等所有工作信息和台账。博物馆展出的是由青岛市海润自来水集团档案室收藏的1935年、1948年出刊的两本汇纂,两册书目前存世不超过10本。

述说青岛“水”的历史

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为打造“模范殖民地”,成立了水道管理机构“Ⅱ号工部局”,先是在市内打井160眼,但水质不佳,逐渐放弃。后计划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向现在的市南区中山路至大学路一带沿海的侨民、兵营集中的地区供水,并任命施坦迈茨为工程师,格罗姆施为建设总监。

1899年,德占当局经勘探筛选、化验,选定海泊河下游为水源地,在沿河横断面打50眼沉井,用虹吸管将各井水集中于集合井,再用蒸汽机泵从集合井抽水,通过直径350毫米、长4.2公里的铸铁管,将水送至在观象山山顶修建的容量为400立方米的贮配水池,通过管道配水至用户。因此,观象山在建成之后一度被市民称为水道山。1901年9月13日工程结束正式供水,从此,掀开了青岛城市供水的历史,更使青岛成为了全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供水能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形成了水源地——水厂——输水管——山头贮水池——配水管——用户,这一具有鲜明青岛特色的供水方式。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在青岛城市供水已经形成了白沙河(崂山水库)、大沽河、黄河、长江、海水水系为原水,白沙河、仙家寨、崂山水库3大主淡水净水厂,百发、董家口2大海水淡化廠为主,22座沿途加压泵站、14个山头贮配水池、3000多公里贮配水管道的供水体系,每天的供水能力已经超过了100万立方米。

德國租借青岛时期,为“建设模范殖民地”开始筹划建设排水系统:在前海东南部欧人居住区采用雨水、污水各成系统,分流排放方式;在西北部华人居住区采用雨污合流方式排放。1902年,青岛爆发瘟疫,国人死亡率达到了11%,德国兵死亡率也达到了7%,第二任胶澳总督保罗·叶什克也因瘟疫去世,为此,德国人加快了排水管道的铺设工作,到1905年已具规模。并陆续修建了广州路、太平路、南海路、乐陵路4个污水提升排放泵站。使青岛成为了全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排水能力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实施雨水、污水分别排放的城市。

在这其中,贮配水池是具有鲜明青岛特色的供水方式。基本流程是:将出厂水经过输水管道和沿途加压,送到在市区各山头修建的贮水池,再利用自然高差通过配水管送到用户。

这种供水方式充分利用了青岛的丘陵地貌,过去没有变频,电机水泵出水量是恒定的,用水高峰低峰时只能通过开停机或水门来控制水量,这样能耗高,同时会造成管网压力的波动,容易引发爆管等事故,一旦用水量大于供水能力就会出现水压降低甚至断水的情况。

在中国,每遇城市内涝,青岛必会被提及,因为人们都知道青岛是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并将此归功于殖民时期的德国人,还演绎出各种以讹传讹的版本。其实,这个传言并不正确。

青岛的排水与其他城市一样,是按照重现期3至5年水量标准设计建设的,因此,与其他城市排水设施一样。所谓的青岛不怕淹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青岛的地貌决定了不怕淹。青岛为丘陵地貌,三面环海,能将雨后形成的地表水迅速排入海中。二是雨水污水分离排放方式决定了不怕淹。建设初期,德国占领当局采用雨水、污水各成系统分别排放的方式,使污水不会占用雨水排放系统空间。三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管网系统决定了不怕淹。继承者们沿袭并发扬了雨污分离的设计理念,不断拓展、完善、改造青岛的雨污排水系统。四是加强维护管理保证管网畅通。青岛水务排水公司的日常维护、疏通保证了排水管网功能效用的最大化。

据了解,青岛还是全国海水淡化能力最大的城市,也是国家海水淡化应用典型示范城市。目前,已建成投产两个国内最大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和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厂,每天各生产10万立方米淡化海水。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取水、超滤、反渗透、矿化等,生产全程实现自动控制,所有指标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淡化海水可有效增加水资源总量,改善水资源结构,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率。如今,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措施,发展前景广阔。《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计划到2030年全市海水淡化厂达到13座,总规模每天生产淡化海水90万立方米。

绝美的青岛“水景”

走出博物馆,在室外看到了已建成型的“海绵城市”缩小版,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建设的原理和过程。

来到崂山水库,眺入眼帘的是水库风光美景,两岸山体而立,鸟儿时而飞翔,时儿在水中戏水,水库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优势进行了修建。

据了解,崂山水库又名月子口水库,是白沙河的发源地,也是崂山的最后一个山谷。水库大坝长672米,高26米,库内最大水深为24.5米,水库东西长约5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汇水面积为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99.6平方公里,库容量5601万立方米。水库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修建,1959年7月完成。

青岛水务博物馆还设立了网上水务博物馆,人们通过网络参观,可以足不出户了解节水知识、法规、节水原因、如何节水,增强大众对节约用水的认同感。此外,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务开放日”等,广泛开展公益节水宣传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实地参观,通过“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Qingdao Water Affairs Mu- seum, a public welfare science museum, is located within the courtyard of Laoshan Reservoir, Xiazhuang Sub-district, Chengyang District. Qingdao Water Affairs Museum began with the planning since 2009, when cultural relics were being collected. In 2013,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Qingdao Water Affairs Group, the museums scope expanded to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was renamed “Qingdao Water Affairs Museum”.

The museums collections start from the German occupation of Qingdao in 1898 and describ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the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disposal here in Qingdao spanning three centuries in the form of in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images, cultural relics and videos in time order focusing on major events. The museum also serves as a witness and epitome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Qingdao.

猜你喜欢

崂山水景水务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崂山茶事
水务智慧巡检的探索与实践
登崂山
基于NB-IoT的智慧水务建设探讨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