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锻造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2023-09-07作者赵丛浩

湘潮(上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敌机志愿军后勤

作者—赵丛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军事原则。在现代战争中,运输线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强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锻造出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处处有物资、路路通前线的运输奇迹,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具有战情变化快、交战烈度大、物资消耗多、装备损坏率高、前后方差别小等特点,对志愿军后勤运输提出了全新而又艰巨的挑战。一方面,以美军为主的敌人利用空军的绝对优势,对志愿军战区后方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而且经常变换攻击重点和方法,给志愿军的后勤运输工作制造了极大压力。比如,据不完全统计,3年中,敌机仅在铁路上投弹就达19万余枚。另一方面,志愿军入朝后,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兵种日趋增多,物资消耗空前巨大。比如,在1952年末的上甘岭战役中,仅弹药一项,平均每天就要消耗120多吨;到停战时,后勤供应给全军的物资品种超过9600种。如此巨量的物资消耗,不可能就地供给或取之于敌,必须依仗国内生产筹集,再经由漫长的运输线发送至前线。

由于敌人的疯狂破坏和部队的刚性需求,志愿军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交通运输、物资装卸和道路整修不得不转入夜间,人力物力损耗大;二是交通线此通彼断,彼通此断,运输效率大大降低;三是缺少现代化的运输工具,难以满足部队频繁机动、战术多变条件下在物资供给、医疗后送等方面的需求;四是运输线变为战场,后勤运输部门既要保障物资供应,又要直接参与战斗,力量极为分散;五是维持交通运输线所需的铁路、公路、车站、仓库、桥梁等设施目标大,且无法轻易搬迁。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能不能保证给养”关系着战争成败。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打通并巩固运输线。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强调后勤运输的重大意义。当时,不少指战员还存在轻视后勤运输任务、不安于后勤运输工作等错误思想。为此,志愿军党委在全军特别是后勤运输部队中广泛开展形势教育,要求后勤运输战线深刻认识到加强后勤运输工作的重要性,坚决树立“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的指导思想,把做到“供应不缺、物尽其用”作为光荣责任,深入动员开展爱伤员、爱车辆、爱物资的“三爱”运动,广泛宣传好人好事,表彰功臣模范,有力推动了后勤运输战线的思想和作风建设。

边战斗边建设,逐步完善后勤运输领导体制。战争之初,志愿军的后勤运输工作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但难以完全满足战场需要。志愿军随即采取边打、边建、边适应、边提高的方针,逐步增强战区后勤运输力量。到第五次战役时,后勤部增加到6个分部,但是,受制于指挥体制、地理环境等因素,仍存在后方保障机构重叠、运输拥挤等问题。为此,中央军委于1951年5月19日作出《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统一领导指挥前线与后方的各种保障力量,使志愿军后勤运输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逐步建立专业化后勤运输队伍,大力开展业务建设。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志后进一步充实了下属的运输、装卸、警卫、工兵、通信等力量,到1951年10月,规模已达18万余人,初步形成一支多兵种多专业合成化部队。在此基础上,志后大力开展业务建设,使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比如,运输工作实行“分段包运制”,在运输手续上实行明晰发、运、收三方责任的三联单办法等。志愿军各级后勤部门以举办轮训班、集训队及以师带徒等办法,培训后勤运输专业技术人员,仅在1952年就培训汽车司机1.2万人,军需、军械、油料等专业人员7000多人。

依靠群众想对策,创造性开展工作。由于敌机袭扰,志愿军在白天很难实施运输,在夜间也普遍不能使用照明。志后充分发动广大指战员动脑筋、出主意、想对策,克服了后勤运输工作中的一系列困难。比如,铁道兵在夜间抢修铁路时看不清道钉,抢修速度很慢,有战士提出在钉尾抹一层石灰,方便了施工识别,解决了这个难题;志愿军入朝之初,车辆常遭敌机袭击,人员、物资损失严重,许多运输单位自发设置了防空哨兵,听到敌机声音立即鸣枪报警,敌机离开后,再解除警报,夜间运输效率显著提高。

以变制变,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停战谈判开始后,美军为了攫取更多利益,加剧对志愿军后方的轰炸破坏,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时间持久、手段多变的“绞杀战”,目的是全面摧毁志愿军的运输线,扼杀志愿军作战力量。“绞杀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敌军趁朝鲜北部暴发特大洪水,昼夜不停地轰炸志愿军后方的铁路、公路、桥梁及各种设施。为此,志愿军在运输线上加强设置防空哨,严密监视敌机活动,又对各种物资进行疏散、隐蔽、伪装,设置各种假目标迷惑敌机,还加强了高炮火力。敌军由于未达目的,转而集中力量轰炸封锁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绞杀战”进入了第二阶段。志愿军旋即集中兵力重点保卫“三角地区”,进一步增加掩护铁路的高炮部队。随后,敌军又由固定的定点封锁改变为机动的重点突击,“绞杀战”进入第三阶段。根据敌军轰炸特点的变化,志愿军高炮部队由“集中兵力,重点保卫”改为“重点保卫,机动作战”,均取得较好战果。此外,志愿军还以不变应多变,加强防护设施建设,沿公路线构筑了大量汽车掩体,增加了行车时间,降低了人车损失。

注重团结协同,形成后勤运输的强大合力。运输线是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漏,都会延误运输。为此,后勤运输各军兵种持续加强团结,密切协同动作,争取多通多运。比如,铁道兵各部队为保护铁路安全,分散在整个铁路线上,经常主动互相支援,集中力量修复线路;装卸部队为了做到快装快卸,提出并贯彻“只准人等车,不准车等人”等工作原则;高射炮兵会根据运输、修路部队反映的运输任务、敌机活动规律等情况,随时调整防空重点和机动炮火,加强掩护;防空哨兵承担发布防空警报、指挥交通、抓捕敌特等任务,共同保障铁路、公路运输畅通无阻。

赤诚热血洒河山,一片丹心卫家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上下一心、愈战愈强,顶住敌人的狂轰滥炸,锻造出一条名副其实的钢铁运输线,尽显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决心与智慧。

猜你喜欢

敌机志愿军后勤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新中国建国后击落入侵敌机大盘点
后勤服务
偷架敌机开回家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