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07朱心怡

小学生 2023年19期
关键词:导学数学知识情境

☉朱心怡

一、问题导学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

所谓的问题导学教学指的是通过提问引导的模式带动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该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展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降低新知识学习与理解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设计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应优化问题内容,尝试将知识点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经过研究总结,可以将问题导学教学概括为“三环六步”,其中的“三环”就是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分别为课前、课上、课后;而“六步”则详细罗列了问题导学的流程与方案,包括课上教学前期的“问题导入”、由问题引导的“自主学习与思考”、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合作学习”、经过合作探究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成果展示”、对问题解答成果的“检测反馈”以及最后的“学习小结”。按照以上问题导学的流程安排和设计,数学教学就能够发挥出数学问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化的导学引导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1]

(二)意义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基本教学要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主动思考和探究教育模式,启发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彻底扭转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理念。问题导学不仅能够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其在各个学科的不同教育阶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低年级学生在接触难度较大、抽象性较强的新知识时难免会遭遇困境,无法理解和应用新的数学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方面是存在缺失的,很多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将其给予的知识吞咽下去,至于知识的原理、结构、应用技巧等了解非常少,这就导致知识与知识之间难以形成关联,无法构建知识体系,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严重的知识割裂问题。问题导学教学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更加广阔的教学设计空间,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这样就能够突出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推动数学课堂的创新实践,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2]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目的不够明确

经过调查能够发现,尽管数学课堂提问引导已经成为主要的课堂引导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目的性,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不能够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部分教师单纯地将课堂提问看作是推进课堂节奏、知识导入、增加师生互动的调节方式,并未重视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意义。因此,在提问设计时存在随意性问题,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升起到实质性帮助。其次,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并未选中合适的时机,有时候甚至会打断原本的教学节奏,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有的教师将课堂的当众提问回答看作是对学生的提醒或者惩罚,因此总是在课堂中挑选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问题,而这样的提问方式以及提问对象的选择很难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仅会导致课堂提问失去价值,还会打断其他学生学习思考的连续性。此外,还有的教师在公开课教学提问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经常会设计难度较小的问题,尽管这样的问题学生大多能够回答,产生一定的课堂推进效果,但却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

(二)提问设计不够合理

数学课堂中导入问题的设计十分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而数学问题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存在随意性、临时性的特点,并未认真对待问题导学,更别说提前设计导学问题、调整问题难度与形式、增加问题趣味性。其次,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这就出现了导学问题难度过大或者过低的问题,学生在面对难度过大的问题时会产生畏难的心理,更加排斥数学学习,而面对难度过低的问题则会出现随意性的心理,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另外,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还会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导学问题失去层次性,降低了导学问题的应用价值。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需要考虑知识点内容,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问题中融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代入到数学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数学知识。[4]

(三)提问情景较为单一

情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实践性比较强的小学数学学科中,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还能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小学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都比较单一,很难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中进行思考,尤其是在高年级教学中,课堂教学节奏非常紧凑,再加上应试的压力,很多教师都更加重视应试题目的训练,并未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这样就导致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缺失。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体现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基本特征,一旦课堂缺乏代入感的情境支撑,那么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产生自主思考,更别说解答课堂提问。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问题设计,体现逻辑关联

受到学生成长教育环境以及自身潜能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在小学数学学习方面有着不同的学习表现与学习需求,只有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问题导学的内容,才能够落实分层教育,实现个性化提问。具体来说,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分别设计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同时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最大程度地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最终的教学成果。例如,当教师在进行《认识分数》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提前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知识点概念入手,提问学生“分数的概念是什么?”;对于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加深知识内容,提问学生“思考一下分数一般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识内容,开展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数学基础较好、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分数具有哪些性质?其具体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强化学生对知识概念理解的同时锻炼知识应用能力。

(二)鼓励课堂质疑,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问与质疑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应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自主思考,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同时质疑他人的想法。在质疑与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完善,尤其是在与他人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将不断汲取知识与营养,修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问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思维碰撞中学生能够接收不同的信息。此时,勇敢质疑并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在提问引导中应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不同意的结论,在讲解时先肯定学生质疑的行为,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进行《时、分、秒》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不同造型的时钟进行课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各指针,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表盘数字含义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质疑他人的解答,经过不断讨论之后得到最终的答案。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时钟表盘上的数字,学生发现表盘上一共12 个数字却能够代表24 小时的不同含义,此时教师可以提问时钟为什么不是24 个数字的疑问。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进行思考和回答,再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为学生讲解时钟的设计与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意由易到难,发挥提问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导学中,教师应遵循一定的教学顺序与提问原则,从启发和介绍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在数学问题中引入新的数学知识,并从新知识的简单概念开始,一步步开展深入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概念、意义、性质,最后则掌握数学知识应用的技巧。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这同时也是课堂提问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教师不要在课程刚开始时就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积极性。而是应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让学生进入探究与思考的氛围中,根据课堂节奏的推进不断增加提问的难度,实现学生思维的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够发挥课堂问题的价值,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知识教学时,不应直接提问学生有关不规则图形旋转的问题,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避免在课堂最开始就提出难度过大的问题,打击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并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将学生带入到思考与探究的环境中,追求思维的突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普通长方形平移后能够得到什么图形?”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问题难度提问学生:“长方形旋转之后能够得到什么图形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就可以针对以上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加深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知识点的理解。

(四)营造问题情景,引导深刻思考

真实有趣的问题情景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营造问题情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丰富导学内容,引发学生对生活数学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营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形象且简便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作为教学辅助,营造问题情境,实现问题导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参与到问题情景的探究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亲身体验与角色扮演等实践方法参与到问题情景探究活动中去,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体会,让学生在实践问题的解决中领会数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乘法》知识点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生活问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收银员和消费者,为其提供基本的价格信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其创设相关的商场场景与音效,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情景:“A 去超市买了2 支铅笔,已知A 一共支付20 元,得到找零6 元,请问每支铅笔单价多少呢?”学生通过演绎,在真实情景中进行思考和计算,进而掌握乘法的计算技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优化问题设计,遵循从易到难的教学引导原则,结合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导学数学知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护患情境会话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